课件37张PPT。文言文阅读也可争分夺秒学习目标突破20分钟完成一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翻译:开元末年,他考中进士,上书朝廷。皇帝下令中书省考试他的辞采文章,提拔任命为右拾遗。 课前热身 翻译划线句子(计算时间)你是否这样做文言文的?1、按高考文言文篇幅,通读一轮文言文,基本翻译文言文。不下于15分钟。2、做3道选择题9分,每道4个选项,逐项看完,再找出该选项在文本哪个地方,并考究选哪个选项,不下于10分钟。3、翻译题共2道10分,落实好,不下于6分钟。4、如果再花点时间检查甄别下,那完成一篇文言文已经用超过31分钟了。无疑,这样做文言文是很严谨的,估计得分也不错!但考试这里耗去半个多小时,显然不恰当!考场完成整篇文言文阅读应该多少时间?
( )时间去哪里了呢?1、全篇文言文详尽阅读理解,生怕错过一个字
2、纠结于一些理解不了的文言字眼
3、读完一遍到最后还是不知所云
4、最后草草做题目了事,做了又怕错,把答案改来改去,潦草甚至不成句。19文言文阅读也可争分夺秒怎样快捷地准确地完成文言文阅读题目呢? 文言文阅读所选择的文段,大都已成定势,所选的一般多数是传记文章,文中的主角又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其实就应该同时进行着初步的筛选。我们认为,应该 一边阅读,一边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
(1)传主是谁?(主人公)
(2)哪一个朝代?
(3)他的生平经历怎样?
(4)还涉及多少人?
文言文阅读注意要点二是官职。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特别要熟悉常见的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辟、荐、拜、除、授、起、擢、拔、右迁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转、调、徙、补、改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领、署、权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谪、出、左迁、罢、免、黜、废常见的职官变动词语三是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四是品格。刚才讲过,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22分)。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2011广东卷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腾跃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碰到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其智能亦自可韬???????????? ???语其妻曰……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妻泣而从之,病果瘳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7.下列各组词语,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①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②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齐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整体阅读1、人物
2、官职
3、事件
4、品格 我们在阅读考试的文段时,一边阅读一边圈划文言文内容(设题常在此),把握全文的梗概。
我们就用这方法看如何快捷地把握全文内容,并且很快完成题目。开始大家都会觉得文言文好难!但利用试题中关于文本概述和人格表现的题目内容(第一步阅读)就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不妨按这方法试一试!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齐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带着第8题的信息阅读文本,不要纠结于哪个字看不懂的,先就是全篇简单阅读理解,就一遍(重要事情说三遍,就就一遍!!)就可以把第8题选项逐个完成。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2011广东卷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齐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体验高考东乡罗提督的战功,在《圣武记》中已经被记述得很详细了。他的智力与才能之多但也是怀才不露,并不只是凭借武力称霸一时。罗公曾经带领士兵深入南山,搜寻漏网之贼。南山村民不堪群猴偷吃粮食之苦,每天早晨都发射火器恐吓猴群。罗公知道村民们发射火器吓猴的原因之后,命令他们抓获一只猴子来并将猴子的毛剃光,又在猴子的脸上画上大眼睛等,将猴子扮成丑陋的妖怪的样子。第二天等猴群来之后,就将这只画了脸的猴子放归猴群,猴子都惊吓得四处逃走。以后再也没有来过。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罗提督任职夔州游击之时,夔州的关隘临近峡谷,山上流水迅猛湍急,眨眼流泻千里之远,盐枭(私自贩卖食盐的团伙,通常配备武装)到这里总是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地越过关卡离开夔州,他们的船都设有火炮枪械,船的两旁绑着大竹子,弯弯的像弓一样,如果有其他的船追近他们,他们就砍断绳索发射竹箭,追船必定会倾覆,因此没人敢抓他们。罗公招募擅长泅水的人,(令他们)手拿锋利的铁锯藏在上游的水下,等盐枭的船经过,就依附在船身并且锯损船舵。盐枭的船到达夔州关时船舵恰好就断了,船不能继续前进,又撞到暗礁而损坏,罗提督将他们全部抓获。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罗提督小的时候很无赖,屡次行窃,官府下令抓捕他后杖刑至死,并将他抛尸野外。半夜里,罗提督醒来,爬行到一个老妇人的家中,老妇人细致地照顾了他。于是,他就不再行窃,投身到军营去了,在军营里他的骁勇善战在同辈中实属第一。在赵金龙叛乱的时候,罗提督受命平乱,和总督卢坤前往平定赵金龙。赵金龙等叛贼已经被围困,将要被捉拿到手。当时宣宗派尚书宗室禧恩来监督军队,但是他迟迟没有到,诸位将领商讨决定仍然继续等待禧恩到来才发兵,罗提督说:“如果围困赵金龙过久,我们的军队会懈怠,叛贼肯定会趁势逃走。”于是力排众议发兵征战,将叛贼杀得差不多片甲不留。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D( “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无依据。)罗提督每次都会和人说他以前做过窃贼这样的事,没有一点避讳,并且请文人将他的事迹全部记述下来,他确实是一个奇特的男人。他参军后才娶了一房妻子,忽然得了一种怪病,用了很多的方子都没有治好。有一个道长拜访他说:“有一个方子可以救你,但是需要三十千的钱才能给你配药。”罗提督自忖家里没有钱,从哪里获得三十千的钱呢?就对他的妻子说:“我现在病得要死了,你也会被饿死。如果把你卖掉,换来一些钱买药,那么我们两个都可以活下来。”他的妻子哭着听从了他的建议,他的病后来果然痊愈了。 (断句题)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发觉没有?做了这道题,基本上对全文有了大概的了解了,这道断句题可以很容易拿下了!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罗提督任职游击之后,就派人找他的妻子,并且用很多的钱将她赎回来,他们破镜重圆,他就像当初恩爱自己的妻子,用来报答妻子卖身救夫的意气。这件事不足以成为典范去效法,但是看到世间很少有与妻子共同经历艰难困苦的男子,他们一旦富贵之后,就会讨厌抛弃自己的妻子,他们与罗提督在对待妻子薄情厚恩方面,大概不是一点点的差距啊。罗提督天生是豪杰之士,行事光明磊落,怎么能用卫道士们的标准来要求他呢? 这时,小激动了!发觉所有题目都不再难了!小菜一碟!这时文言文在我们眼中跟现代文一样了,重在理解,发现我们很棒了,基本能翻译全文了!继续做下去,乘胜追击吧!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7.下列各组词语,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
①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B(①叙述他曾经率兵到南山。④叙述他投身行伍。⑥叙述他跟妻子商量卖身以求钱治病事,这点勉强可算是。)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腾跃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做官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碰到 C(A.为……所苦,苦于……,使困苦,困于。B.释放;放走。例:纵火,纵虎归山,七擒七纵。D.到达,抵达。例:抵京,抵临,平安抵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其智能亦自可韬 语其妻曰……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B(凭,介词/相当于“而”,表顺承。A.他的,代词。C.他,代罗提督。D.将,将近,副词。) B快速准确整体阅读步骤
1、利用后面概述分析类习题突破理解相应的内容。
2、边阅读边圈画出人物、职官、事件、品格及时间、职官变动的词语。
3、统观全文,大致把握人物的生平经历。
4、要重点理解选择项相对应的句子。原来是这么简单温故常新练习:
《考试报》必修4第三期第三版 韦景骏,司农少卿弘机孙。中明经,神龙中,历肥乡令。县北濒漳,连年泛滥,人苦之。旧防迫漕渠,虽峭岸,随即怀决。景骏相地势,益南千步,因高筑障,水至堤趾辄去,其北燥为腴田。又维艚以梁其上,而废长桥,功少费约,后遂为法。方河北饥,身巡闾里,劝人通有无,教导抚循,县民独免流散。及去,人立石著其功。后为贵乡令,有母子相讼者,景骏曰:“令少不天,常自痛。尔幸有亲,而忘孝耶?教之不孚,令之罪也。”因呜咽流涕,付授《孝经》,使习大义。于是母子感悟,请自新,遂为孝子。
景骏后数年为赵州长史,道出肥乡,民喜,争奏酒食迎犒。有小儿亦在中,景骏曰:“方儿曹未生,而吾去邑,非有旧恩,何故来?”对曰:“耆老为我言,学坊庐、馆舍、桥障皆公所治,意公为古人,今幸亲见,所以来。”景骏为留终日。后迁房州刺史,州穷险,有蛮夷风,无学校,好祀淫鬼。景骏为诸生贡举,通隘道,作传舍,罢祠房无名者。景骏之治民,求所以便之,类如此。(《新唐书?循吏传》) 韦景骏是一位官员。他当过什么官? 上文中,“肥乡令”“贵乡令”“赵州长史”“房州刺史”都是韦景骏先后担任过的职务。 弄清楚人物所担任的职务有什么用?太有用了。因为他担任什么职务,才会相应做出什么行为,所以,我们就可以按照他四度任职作为线索,寻求及筛选他分别干了一些什么事情。
我们说过,文言文的选文,文中的主角大多是清官、廉吏,即使如此,但是各人又有各人的特点,他们的行为所反映的精神品格又不尽相同。又或者,出题者只要求筛选人物某一方面的品格。因此,阅读的时候,这方面更应作为一个重点来对待。 韦景骏,司农少卿弘机孙。中明经,神龙中,历肥乡令。县北濒漳,连年泛滥,人苦之。旧防迫漕渠,虽峭岸,随即怀决。景骏相地势,益南千步,因高筑障,水至堤趾辄去,其北燥为腴田。又维艚以梁其上,而废长桥,功少费约,后遂为法。方河北饥,身巡闾里,劝人通有无,教导抚循,县民独免流散。及去,人立石著其功。后为贵乡令,有母子相讼者,景骏曰:“令少不天,常自痛。尔幸有亲,而忘孝耶?教之不孚,令之罪也。”因呜咽流涕,付授《孝经》,使习大义。于是母子感悟,请自新,遂为孝子。
景骏后数年为赵州长史,道出肥乡,民喜,争奏酒食迎犒。有小儿亦在中,景骏曰:“方儿曹未生,而吾去邑,非有旧恩,何故来?”对曰:“耆老为我言,学坊庐、馆舍、桥障皆公所治,意公为古人,今幸亲见,所以来。” 景骏为留终日。后迁房州刺史,州穷险,有蛮夷风,无学校,好祀淫鬼。景骏为诸生贡举,通隘道,作传舍,罢祠房无名者。景骏之治民,求所以便之,类如此。(《新唐书?循吏传》) 下面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韦景骏在担任肥乡县令时,亲自调查研究,解决了漳河水患的问题,受到百姓的拥护,自动为他立碑记功。 A似乎没有什么不对,韦景骏的确担任过肥乡县令,也的确解决了漳河水患,也有百姓给他立碑记功的事。但是,如果选择这一项,就出问题了。原文提供的信息,百姓立碑一事,是“及去”之时,他在任内还有解决饥荒一事,所以,A项“自动为他立碑记功”就不够准确了。 韦景骏,司农少卿弘机孙。中明经,神龙中,历肥乡令。县北濒漳,连年泛滥,人苦之。旧防迫漕渠,虽峭岸,随即怀决。景骏相地势,益南千步,因高筑障,水至堤趾辄去,其北燥为腴田。又维艚以梁其上,而废长桥,功少费约,后遂为法。方河北饥,身巡闾里,劝人通有无,教导抚循,县民独免流散。及去,人立石著其功。后为贵乡令,有母子相讼者,景骏曰:“令少不天,常自痛。尔幸有亲,而忘孝耶?教之不孚,令之罪也。”因呜咽流涕,付授《孝经》,使习大义。于是母子感悟,请自新,遂为孝子。
景骏后数年为赵州长史,道出肥乡,民喜,争奏酒食迎犒。有小儿亦在中,景骏曰:“方儿曹未生,而吾去邑,非有旧恩,何故来?”对曰:“耆老为我言,学坊庐、馆舍、桥障皆公所治,意公为古人,今幸亲见,所以来。” 景骏为留终日。后迁房州刺史,州穷险,有蛮夷风,无学校,好祀淫鬼。景骏为诸生贡举,通隘道,作传舍,罢祠房无名者。景骏之治民,求所以便之,类如此。(《新唐书?循吏传》) 下面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B.韦景骏在担任贵乡县令时,以身作则,孝顺父母,使百姓受到感动,不孝之子也变孝顺了。 B项,如果对“令少不天,常自痛。”一句不理解,也难以判断,到底韦景骏是否以身作则,孝顺父母。原来,这一句的解释是:我年少就失去父亲,常常自己感到悲痛。因而,文中并没有提到他孝顺父母的事,此项亦错。 韦景骏,司农少卿弘机孙。中明经,神龙中,历肥乡令。县北濒漳,连年泛滥,人苦之。旧防迫漕渠,虽峭岸,随即怀决。景骏相地势,益南千步,因高筑障,水至堤趾辄去,其北燥为腴田。又维艚以梁其上,而废长桥,功少费约,后遂为法。方河北饥,身巡闾里,劝人通有无,教导抚循,县民独免流散。及去,人立石著其功。后为贵乡令,有母子相讼者,景骏曰:“令少不天,常自痛。尔幸有亲,而忘孝耶?教之不孚,令之罪也。”因呜咽流涕,付授《孝经》,使习大义。于是母子感悟,请自新,遂为孝子。
景骏后数年为赵州长史,道出肥乡,民喜,争奏酒食迎犒。有小儿亦在中,景骏曰:“方儿曹未生,而吾去邑,非有旧恩,何故来?”对曰:“耆老为我言,学坊庐、馆舍、桥障皆公所治,意公为古人,今幸亲见,所以来。” 景骏为留终日。后迁房州刺史,州穷险,有蛮夷风,无学校,好祀淫鬼。景骏为诸生贡举,通隘道,作传舍,罢祠房无名者。景骏之治民,求所以便之,类如此。(《新唐书?循吏传》) 下面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C.韦景骏在担任房州刺史时,大力兴办教育,破除迷信,开通道路,修造旅舍,处处方便百姓。 C项,粗看也对,因为他当房州刺史时,的确做过这些事,而这些,也都是便民之举。但如果选择此项,也是错误。关键是“处处方便百姓”一句,不够准确。原文结束句是:“景骏之治民,求所以便之,类如此。”意思是,韦景骏治民,采取各种方法以求方便百姓,大多像这样。这一句是对韦景骏管治百姓方法手段的总结,以例子说明,也不能说“处处方便”,所以不准确。 韦景骏,司农少卿弘机孙。中明经,神龙中,历肥乡令。县北濒漳,连年泛滥,人苦之。旧防迫漕渠,虽峭岸,随即怀决。景骏相地势,益南千步,因高筑障,水至堤趾辄去,其北燥为腴田。又维艚以梁其上,而废长桥,功少费约,后遂为法。方河北饥,身巡闾里,劝人通有无,教导抚循,县民独免流散。及去,人立石著其功。后为贵乡令,有母子相讼者,景骏曰:“令少不天,常自痛。尔幸有亲,而忘孝耶?教之不孚,令之罪也。”因呜咽流涕,付授《孝经》,使习大义。于是母子感悟,请自新,遂为孝子。
景骏后数年为赵州长史,道出肥乡,民喜,争奏酒食迎犒。有小儿亦在中,景骏曰:“方儿曹未生,而吾去邑,非有旧恩,何故来?”对曰:“耆老为我言,学坊庐、馆舍、桥障皆公所治,意公为古人,今幸亲见,所以来。” 景骏为留终日。后迁房州刺史,州穷险,有蛮夷风,无学校,好祀淫鬼。景骏为诸生贡举,通隘道,作传舍,罢祠房无名者。景骏之治民,求所以便之,类如此。(《新唐书?循吏传》) 下面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D.韦景骏在到赵州做长史时,路过肥乡,肥乡的百姓都争着欢迎他犒劳他,连他离开肥乡之后出生的小孩都来了,使他非常感动。 和原文提供的信息一样,是正确的。 韦景骏,司农少卿弘机孙。中明经,神龙中,历肥乡令。县北濒漳,连年泛滥,人苦之。旧防迫漕渠,虽峭岸,随即怀决。景骏相地势,益南千步,因高筑障,水至堤趾辄去,其北燥为腴田。又维艚以梁其上,而废长桥,(1)功少费约,后遂为法。方河北饥,身巡闾里,劝人通有无,教导抚循,县民独免流散。(2)及去,人立石著其功。后为贵乡令,有母子相讼者,景骏曰:“令少不天,常自痛。尔幸有亲,而忘孝耶?教之不孚,令之罪也。”因呜咽流涕,付授《孝经》,使习大义。(3)于是母子感悟,请自新,遂为孝子。
景骏后数年为赵州长史,道出肥乡,(4)民喜,争奏酒食迎犒。有小儿亦在中,景骏曰:“方儿曹未生,而吾去邑,非有旧恩,何故来?”对曰:“耆老为我言,学坊庐、馆舍、桥障皆公所治,(5)意公为古人,今幸亲见,所以来。”(6)景骏为留终日。后迁房州刺史,州穷险,有蛮夷风,无学校,好祀淫鬼。景骏为诸生贡举,通隘道,作传舍,罢祠房无名者。景骏之治民,求所以便之,类如此。(《新唐书?循吏传》) 上面六句话,全都表现百姓对韦景骏爱戴的一组是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这是韦景骏自身的行为 这是写的百姓的行为,但并非体现“对韦景骏爱戴”,只是受教育而悔改 这是韦景骏自身的行为 韦景骏是司农少卿弘机的孙子。因通晓五经而考中了进士,在神龙年间,做了好几年肥乡县令。肥乡县北部靠近漳河,河水连年泛滥,人民苦不堪言。原来的堤防离漕渠太近,虽然筑得很高,但水一冲就坏,堤就决口了。景骏考察地势,在河南离岸边一千步的地方,就着高的地势筑起了拦水坝。河水涨到了堤坝脚下就退去了,而堤坝北边的水干了以后,就又变成了肥沃的土地。又把运货的木船用绳子捆得牢牢地做成大梁横卧在堤坝上,就把原来的长桥废弃不用了。花的功夫少,费用也小,但效果不错,后来人们就以此为典范。正巧河北发生了饥荒,他就亲自到乡里巡视,引导人民互通有无买卖粮食,教导大家扶贫济困,该县的百姓很幸运地独独避免了到处流浪、散落异乡的苦难。等到他卸任离开的时候,当地人民树碑表彰他的功绩。后来做贵乡县令,有母子俩互相指控打起了官司。景骏说:“我小时候父母死得早,现在自己还常常感到痛惜。你现在很幸运有亲人,但怎么会忘掉了尽孝呢?对父母要孝顺的教育不普及,是我做县令的罪过。”说到这里,就流下了痛苦的眼泪,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最后给了他们一本《孝经》,让做儿子的好好学习。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