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19 11:07:27

文档简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两首》中的七言绝句,皆为描写秋景的传世名篇。它们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这两首诗都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
《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可谓是一首秋的赞歌;《枫桥夜泊》则通过夜泊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伴之以所闻的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难以言说的轻烟般的愁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和“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朗读体味,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生本共鸣,入境悟情;举一反三,迁移学法。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应在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相互交流的和谐氛围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不断调整并充实自己的经验世界。
媒体课件,辅助导读
本课导读中,以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主诵读,引其观,诱其思,排其难,激其情,采用多种方法“潜心会本文”。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阅读实践将更富有情趣,对诗境的感悟也得以加深。在他们“读中领悟情、切己体察情”之后,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古诗优美的意境、传达文字的情趣、抒发自己的感受、演绎韵歌的旨趣。
体味音韵,以读为本
为了表现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教学时适当进行了朗读技巧的指导,重点指导“拖腔”的准确运用。一般而言,句末是平声字,朗读时可适当延长;每句第四个字亦可适当延宕或做较大的停顿。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才能显示出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学习《山行》
创设情境,揭题入诗→三读韵歌,入情入境→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第二课时:学习《枫桥夜泊》
复习导入,引出新诗→迁移学法,学习新诗→求同存异,融会贯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题入诗。
1、(课件配乐)深秋的一天,晚唐诗人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一路上,白云、枫林、寒山、石径……,目不暇接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难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
板书诗题。
2、读题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3、诗人在山上行走时,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师范读古诗。
【设计意图:伴着优美的旋律和山林秋色的迷人画面,再辅以教师的动情导入,旨在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迫切想去感受“诗情画意”的情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
二、品读韵歌,入情入境。
(一)初读感知,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
重点指导:
句末是平声字,朗读时可适当延长;
每句第四个字亦可适当延宕或做较大的停顿。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3、齐读全诗。
(二)再读感悟,解诗明意。
1、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边画: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哪些景色?
2、组织交流。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
解词。
例:“石径”(石头小路。用上拆字法,“径”用查字典的方法)
3、精读体味,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教师在刚才的词语前加上括号,要求学生再好好读诗,加上合适的修饰的词语。
()的寒山()的石径
()的枫叶()的白云
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诗歌,试着从诗中寻找答案。
(三)研读品悟,以画为媒。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学生自读、互读,师生配合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处”。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下车来就是因为喜爱这美丽的枫林!
重点指导:“坐”(因为)。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如果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同桌互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师生配合读等。
⑥配乐齐读。
(四)配乐背诵,积累内化。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对阅读内容必然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本环节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交流阅读感受,目的是让学生之间平等友好地对话,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三、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旁题上这首诗,为画增添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设计意图:教材不是终点。本环节的设计在语文学科与艺术学科、课文与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语文”,回归“生活语文”。第二课时的《枫桥夜泊》让学生沿用第一课时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新诗学习,教师辅助指导。】
《山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情导入。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
4、揭题解题。
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结合季节特征,选择悦耳的音乐,配乐朗读,意境更唯美。让学生介绍作者是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再次配乐地朗读,关注学困生,要求人人熟读,为理解打下基础。
二、理解读——领略美。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设计意图】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设计意图】“生处”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通过想象重现诗中画面,对“生”与“深”的区分在赏画品诗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学习三、四句。
在学习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先引导学生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四)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三、反复读——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二)体会情感
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用心读读好。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设计意图】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三)朗读比赛
1、播放一组组枫树林图片: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的美呢?比一比,赛一赛,谁最有杜牧的气质。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有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下面的两首诗,《秋词》和《临平泊舟》,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汇报学习成果。
3、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山行》,拓展学习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习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选择作业——表现美。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寻美、赏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而选择性作业,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象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象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