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文学评论诗人谈诗15 “诗”这样一个字眼,对于同学们来说不陌生,你们是背着“鹅、鹅、鹅”渐渐长大的,是唱着“谁知盘中餐”慢慢懂事的。但新诗,而新诗的理解,是要结合时代背景去深入体会,才能理解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近曾卓,理解他独到的品诗感受,掌握他独特的品诗方法。
3. 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1. 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重点)(重点)(难点) 曾卓(1922~2002):原名曾庆冠,原籍湖北黄陂,生
于湖北武汉。诗集《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散文集《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诗论集《诗人的两翼》等。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徒弟,福建同安人。“七
月派”重要诗人。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时间的歌》
《鹅毛集》等。 1938年,鲁藜作为进步青年到达延安。诗人写《一个深夜的记忆》时,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然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诗人在诗中借描写月光和月光下的山影、旷野,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们盼望“黎明”,渴望光明的情怀。《一个深夜的记忆》一诗,没有注明写作日期,诗人鲁藜曾经致函沈栖,“我想大约在1941年间,是我宿营于雁门关外一个山村里写在我的日记册中的”。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中华月文化魔法记忆之因义辨音法: “槛”只在表示门槛、门限的含义时读(kǎn),在表示栏杆或者木笼的含义时读(jiàn)。 乍然 山峦
门槛 槛车
zhà luán kǎn jiàn lǒnɡ ( )罩 shǔ ( )光
tiào ( )望笼曙眺2.眺望:
眺望、瞭望辨析:从高处往远处看。它们都指登高往远处看。“眺望”指随意观看或观赏景物,如:东京巨蛋公司将于2014年下半年在东京文京区开设以宇宙为主题的博物馆,观众可体验从宇宙眺望地球。“瞭望”指负有任务,眼光专注地观察情况,如:为保护国有森林资源,2014年大连沙河口区风景林管理处发动群众,在临山居民楼中,增加54个家庭瞭望哨,以便能够尽快发现火情上报。1.乍然:忽然;也有刚开始之意。空旷的原野。3.旷野:导思1.文中哪两个字最能体现作者对这首诗的感受?说说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导思2:从文章第②段来看,你认为要读懂这首诗首先需了解什么?特别感受——偏爱赏诗方法导思3.熟读文章,想 一想作者是如何阐释这首诗的意境的。沉静意境关键词:
宁静深沉
抓意境导思1.作者对月光的误解说明了什么?导思2:作者由风声联想到黎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误解联想导思3.查找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回到现实中的作者发现自己是“最初醒来的人”该如何理解?
主题关键词:
追求光明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1. “而我对它却很有偏爱。”句中的“偏爱”一词有何作用?
【答案】“偏爱”一词写出了作者对鲁藜这首诗特殊的喜爱之情。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2.“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
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这里的
“错觉”指什么?举李白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案】“错觉”是指把月光误以为是曙光的来
临。举李白的事例来论证,一方面支持了自己说
的易生错觉的论点,另一方面通过对大家都熟悉
的示例进行迁移,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本诗的意境。 “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案】这句话恰到好处地对诗歌的意境进行了评论和补充,是作者的独到见解和体会。流星和风声,一个有形无声,一个有声无形,使动者成为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
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揭示了动静互衬的效果。这句点评丰富了诗的意境,写出了诗人对黎明和胜利的渴望。3. 4. 仔细揣摩“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
【答案】它一方面是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于黎
明来临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
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指他自己”。
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
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了。5. 结尾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呼应文章开头,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总结全文,概括了诗的主题,说明了偏爱的原因,画龙点睛,深化了文章的论点,对诗人内在的感情世界进行揭示。 重点品析1. 诗人将“流进门槛”的月光误认为是阳光,那么
“阳光”在这里还有别的意思吗?【答案】“阳光”还指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 《一个深夜的记忆》2. 诗中的“深夜”和“黎明”两个意象各具有怎样的
象征意义?【答案】“深夜”既指自然界的深夜,又颇含深
意,指的是当时中国还处于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黎明”指的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3. 赏读诗歌第3节,揣摩“星”象征了什么?为什么说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答案】“星”在这里象征正在逐渐觉醒的反抗精神。诗暗示了诗人是对时代最敏感的人,从而表达了诗人对黎明的渴望之情。
重难点小结 《一个深夜的记忆》先写月光引发的错觉,描写的是更“常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山影、旷野,但不是表现景物自身的美,而是借以表现解放战争年代人们美好的心灵。再写“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再写月光下眺望所见景物,觉得“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种变化过程,表达人们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答案】文章开头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这首诗的“偏
爱”之情,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之处。
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了偏爱这首诗的原因,
是其“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是其“反映了生活
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
乐观的心”。首尾因果相连,自然圆合。
1.【难点探究】《宁静而深沉的意境》开头和结尾是
怎样呼应的? 【答案】(1)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使动者成为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其次,在曾卓的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2.【难点探究】曾卓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为何会如此
深刻透辟? 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原诗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最后,他特别指出诗歌中“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它一方面是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于黎明来临的“光
感”;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
人”,而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了。
宁静而深
沉的意境 总写:表达对此诗的偏爱之情
分写:阐发意境,探索情感
总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盼望黑夜结束
渴望黎明到来
回到现实中来
一个深夜
的记忆 对时代最
敏感的诗人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本文从内容、意境、
主题、语言等方面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进行分析阐
述,表达了作者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因而作者对它很是偏爱。
《一个深夜的记忆》:诗歌通过对月光、黑夜、
山影、星的描写,运用象征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
对黎明的渴望,对光明的期盼,从而表达了对革命必
胜的信心。 1.开篇点题,直抒胸臆。文章开篇作者就点明评论对象,表明自己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偏爱”;然后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感情世界进行探索;最后首尾呼应,总体评价诗歌,说明自己“偏爱”的原因。
2.见解独到、新颖。从作者对鲁藜这首诗的评价看,他最重视的
是诗人那种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错觉是把月光误认为是曙
光的来临。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空……动态感”这里对“夜的
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是他独到的见解和体会。《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使用大胆、合理、丰富的想像和联想。第一节写诗人眼前的月光及产生的错觉;第二节写由风声产生的联想,表达出对黎明的渴望;第三节又回到现实,写月夜下诗人的所见之景。这样由实写到虚写再到实写,创造出特定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而虚实相生的写法又离不开诗人大胆、合理、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一个深夜的记忆》 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赏析:
全诗四句,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对一种人生状态的真实描摹。多少年来,总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刚有一点本事,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就孤芳自赏、自视特殊了。然而,现实世界并不欢迎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所留给社会的,也只是几句怀才不遇之类的感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