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科学探究:压强压强知识回顾:1、压力:2、压力的作用效果:a.使物体发生形变b.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猜想?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利用桌面的器材(两块砖和一个海绵),分小组讨论如何设计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同时也思考别人的猜想是否正确。
提示:
1、要利用 法来设计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2、你如何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的明显程度的?
控制变量(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相同相同 相同相同
大大小小不明显不明显明显明显收集证据:结论: 1、压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有关;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 ,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压力大小 2、压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有关;
压力相同时, 受力面积 ,压力的作用效果
越显著.受力面积大小越大越小学以致用:1、大家用两个手指一起去按三角板的两边为什么感觉不一样?学以致用:3、你能判断出哪个砖对地面的作用效果大吗?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3、比较速度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它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学以致用:压强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2、公式:P= 帕斯卡 用“Pa”
3、单位:牛/ 它是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P)米2练习:5 Pa 的物理意义1 Pa =1N/m24、压力和压强的区别1、概念2、大小3、单位4、压力和压强的区别1、压力是垂直作用与物体表面的力
2、压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受力面积无关
3、单位的区别:NPa
压强是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它是描述了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强的大小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5、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方法:1、相同受力面积比较压力2、相同压力比较受力面积3、比较压强在寒冷的冬天,北方的池塘水会结一层冰,问体重为500牛顿, 每只脚跟冰接触面积为2×10-3m2的人在冰面上行走时对冰面的压强是多少?例题:如果冰面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强为2×105帕,人能否在冰上安全步行?
1、为什么钉子床上的气球在受到了较大的力后安然无恙?课堂巩固:课堂巩固:2、为什么体重相差不多的两个人,女孩走起来时深深地陷在雪中艰难的行走,而男孩却会行使如“飞”呢?小结:1、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有关?2、压强定义:3、公式:4、单位:5、压力和压强的区别Bye Bye第八章 压强
第一节 科学探究:压强
晋江季延初级中学 贺乐平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感受和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能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利用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熟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在科学探究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养成团结合作、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通过利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疑惑,树立崇尚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二、设计思路:从“对人”和“对物”的感受导出探究的课题: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分析刚才的感受和回顾已有的知识,进行有根据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对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进行评估和应用。
三、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对“探制变量法”和科学探究的环节还不是很熟悉,还不能达到灵活地运用,这需要老师及时地作适当地引导。
第八章 压强
第一节 科学探究:压强
教学目标:
1、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3、体验、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想像能力和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引导探究法、实验分析法等。
实验器材:海棉、木块、图钉、刻度尺、弹簧称、金属块、汽球、小桌等。
探究过程:
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活动1:
引导质疑
试一试:
1、用手指压笔的两端,有什么感觉,再用力大点又有什么感觉?
分析:两指之间什么是一样的,什么不一样?
2、两人合作,一人两手拿纸展开,一人拿笔从同一高度平放和竖放,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
分析:此过程,什么是一样的,什么不一样?
3、通过展现在不同环境下压力效果不同的实例,来加深同学们对“压力效果”这一概念的树立。
1、激趣;
2、导疑。
活动2:
猜想
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1、针对以上感受到和看到的现象中所存在的疑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资源,力求说明这样猜想的理由或依据?
2、教师统计、分类。
承前启后,
发散思维。
活动3:
设计实验
1、参考桌面的器材,自己思考、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方案用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同时也思考别人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是一个方案,也可以是几个方案,力所能及。
2、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案,师生作简单的分析和统计,并给予肯定。
独立思考、
积极创新。
活动4:
进行实验
根据设计进行实验,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1、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实验;
2、要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3、及时记录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新发现的问题或所遇到的困难和失败,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实验的经验:
①、 ;
②、 。
1、不畏困难、
愈挫愈勇、
严谨求是;
2、学会倾听
明辨是非。
活动5:
分析论证
思考、讨论、回答:
1、实验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系;
2、压强:物理学上把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有符号p表示;
3、公式:
4、单位:F(牛);S(米2);p(牛/米2)专门的名称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去伪存真;
崇尚科学。
活动6:
评估、交流、应用
一、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应用的评估
1、为了测出物理课本中对桌面的压强,说说你的办法?应该备有哪些实验器材?记录 哪些实验数据?
办法:只要测出物理课本对桌面的压力和物理课本的受力面积就可以了。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或天平)刻度尺;记录的数据:物理课本的重力大小G(或物理课本的质量m)物理课本的长、宽a、b;
计算公式、过程和结果:p=F/S=G/ab或mg/ab
2、我国北方寒冷冬季的一天早晨,一个小孩在河边玩耍,这时他发现河面上结了一层冰,他就试着走了几步,觉得很好玩,因为平常是不可能走到河中去的,他非常想走到河的对岸去看看,可没想到只走了五六米远, “咯嚓”一声,小孩压破薄冰,落入水中。
此时一个骑车的青年见此情景立即将自行车往马路边一丢,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河边…请问他该如何救人?
二、“压强”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评估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①F一定,减小S,增大p;
②S一定,增大F,增在p;
③同时增大F,减小S,增大p 。
学以致用、
从理到物、
从物到理。
活动7:
巩固加深
1、完成探究实验报告;
2、观察生活中现象各写两个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
增大压强的有:① ;② ;
减小压强的有:① ;② 。
观察生活、
应用科学。
第一节 科学探究:压强实验报告
学习目标:
1、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探究过程:
活动次序
探究过程
活动1:
引导提问
试一试:
1、用手指压笔的两端,有什么感觉,再用力大点又有什么感觉?
分析:两指之间什么是一样的,什么不一样?
2、两人合作,一人两手拿纸展开,一人拿笔从同一高度平放和竖放,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
分析:此过程,什么是一样的,什么不一样?
活动2:
猜想
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1、我的猜想是 、 、 、 ;
2、我猜想的理由是:(可利用刚才的实验或身边的生活现象进行口头说明)。
活动3:
设计实验
参考桌面的器材,自己思考、设计方案用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同时也思考别人的猜想是否正确。 提示:要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活动4: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1、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实验;
2、要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3、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新发现的问题:①、 ;
②、 。
活动5:
分析论证
1、你的实验结论是:压力产生的效果跟 有关系,还跟 有关系;
2、压强:物理学上把物体单位 上受到的 叫压强;有符号 表示;
3、公式: 、 ;
4、单位:F(牛);S(米2);P(牛/米2)专门的名称是: ,符号是 。
活动6:
评估、交流与应用
1、为了测出物理课本中对桌面的压强,说说你的办法?应该备有哪些实验器材?记录 哪些实验数据?
实验器材: 、 ;记录的数据: 、 、 ;计算公式、过程和结果: 。
2、增大压强的方法有: ① ;
② ;
③ 。
活动7:
巩固加深
1、完成本实验报告;
2、观察生活中现象各写两个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
增大压强的有:① ;② ;
减小压强的有:① ;② 。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开始,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猜想和设计实验,学生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既锻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又由于各人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同,学生的实验操作也各不相同,学生在验证自己猜想是否正确的同时,又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设计和实验是否合理,并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使别人的设计更合理更科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明辨是非,独立思考严谨求是的实验作风,在对自己和对知识的评估时,通过人踩在汽球上和人躺在钉子上,以及通过测量物理课本对桌面的压强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压强的科学含义和单位“帕”的大小,还使节学生能利用科学知识支识破伪科学,崇尚真理的道德情操,既学知识,又学做人。
本节的不足是:由于课堂时间的关系,在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环节中,不能充分体现所有学生的才智,只能由学生代表来发言,没有给更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