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年级上北师大版2《跷跷板》教学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一年级上北师大版2《跷跷板》教学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08-19 21:59:44

文档简介

《跷跷板》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准备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最大,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演示,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
四、活动四:总结探索结果
(一)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工具,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
(二)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图片:练一练1
2.出示图片:练一练2
3.出示图片:练一练3
(三)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上得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你觉得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又有那些进步?这节课咱们班谁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
课件16张PPT。跷跷板北师大版一上第二单元说一说,谁重?谁轻?说一说,谁重?谁轻?重轻说一说,谁重?谁轻?重轻说一说,谁重?谁轻?狮子比老虎重,老虎比豹子重,所以狮子最重,豹子最轻。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谁重?谁轻?称一称,说一说。称一称,说一说。苹果比梨重,梨比苹果轻。看掂称圈一圈。圈一圈。1.轻的画“√”,重的画“○”。2.最轻的画“√”,最重的画“○”。3.在重的一边画“√”。4.最轻的画“√”,最重的画“○”。《跷跷板(轻重的比较)》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2.在比较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编写说明
本课安排的是认识物体的轻重关系。在比较轻重一节中,教科书安排了四个活动:“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和“圈一圈”,这是学生认识物体之间轻重关系的一个过程展示,“说一说”通过观察和推理能够判断出轻重:“掂一掂”通过观察无法准确地判断出谁轻谁重,这时就要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通过自己的肌肉感觉来判断谁轻谁重:“称一称,说一说”则是当两个物体质量比较接近时,很难通过估计的方法判断谁轻谁重,引发学生新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试图寻找新的方法,从而发现借助测量质量的工具(如天平等),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学生在寻求新的比较轻重的办法中,自然引出对测量工具的介绍,而在“圈一圈”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天平两边的皮球与铅球,比较它们质量的大小。
?说一说。
教科书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老虎、狮子、豹子玩跷跷板的场景。利用学生玩“跷跷板”的生活经验,跷起来的轻,压下去的重,由此判断每幅图中两只动物的轻重关系。“谁最轻,谁最重”的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掂一掂。
教科书提供了淘气和笑笑掂物体比质量的场景,淘气掂的是书和作业本,笑笑掂的是具盒与直尺。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经验。
?称一称,说一说。
教科书设计了苹果和梨比较轻重的感知活动。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当两个物体的质量接近时,仅用掂一掂的方法很难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借助测量工具,从而让学生感受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圈一圈。
教科书安排了“皮球和铅球”不同属性物体的比较,感受物体轻重和大小没有必然关系。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教学建议
?说一说。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玩跷跷板的生活经验,知道跷起来的轻,压下去的重。再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情境图,提出第一个问题:狮子和老虎在玩跷跷板,你能说一说,谁轻、谁重吗?老虎与豹子比,谁轻谁重呢?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看出来的。注意引导学生语言叙述的完整性,对不规范的语言应及时加以纠正。例如,狮子和老虎比,狮子重,老虎轻;或者说狮子比老虎重;等等。在能对三个物体两两之间的轻重直接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个问题:狮子、老虎和豹子谁最轻、谁最重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即进行三个物体之间轻重的比较。在交流中,学生可能会说:“因为狮子比老虎重,老虎比豹子重,所以狮子最重,豹子最轻。”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解释、对话、交流中发展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掂一掂。
组织开展“掂一掂,比一比”的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学生熟悉的物品,如书本、铅笔盒、铅笔与橡皮等,也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到教室。“掂一掂”活动可以是同桌两个小朋友之间的活动,也可以是小组间的活动。在活动中提倡学生把“掂一掂”的结果与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称一称,说一说。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大小、质量相近的苹果和梨,先让学生观察哪个轻、哪个重。有的学生会说梨重,也有的会说苹果重。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让每个学生都亲自掂一掂。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掂一掂无法准确比较两者的轻重,此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逐步引出“借助测量工具,用天平来称一称”,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然后学生以组为单位,将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个托盘里,比较出轻重。
?圈一圈。
教师先出示皮球和铅球,让学生说一说皮球与铅球相比,哪个大哪个小?再让学生猜一猜:皮球与铅球相比,哪个轻哪个重?学生此时会有不同意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天平的左、右两个托盘实际称一称,学生就会发现铅球比皮球重。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小的物体不一定就轻”。
如果学校找不到铅球,教师也可以用其他物品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