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教学设计(合作探究)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不仅要关注文章说了什么道理,更要关注文章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说理的。就这篇课文而言,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要让学生体会课文是怎么“说”勤奋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说”,即适度地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表达效果。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样式,以此来建立“类”的概念,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勤奋的故事和名言。(2)搜集《资治通鉴》材料介绍。(3)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勤奋的故事和名言。(2)预习、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谈理想,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2、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那么,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呢?
3、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就能找到实现理想的金钥匙。(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跟老师一起来写“勤”,“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告诉我们做事要尽力、努力,才算得上“勤”。)课题中的“说”是什么意思呢?(谈、讲的意思。)
4、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特别想了解什么?(归纳小结:作者为什么要说勤奋?作者是怎样说勤奋的?)
设计意图:最佳的新课导入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新课伊始,引导学生畅谈心中理想以及实现理想的途径,引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期待。对“勤”字字形的简单分析,为全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做好了铺垫。引导学生质疑,一方面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另一方面,初步感受说理性文章的一般特点,即“说了什么理,是怎样说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课文。
2、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引导认读,提醒读写注意点。
3、出示词语。
高声朗读 滚瓜烂熟 警枕 资治通鉴
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名列前茅 远渡重洋
(1)读读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第一行写了司马光的事例,第二行写了童第周的事例。)
(2)请用上面这些词语来说说课文通过哪两件事来“说勤奋”的?
4、指名朗读课文,相互正音。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依然是第二学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读好书,写好字”必须在教学中得以扎扎实实地落实。教学中以“词串”的方式出现课文中的词语,更利于学生运用词语来概括文中的事例,既积累词语又梳理课文,一举两得,十分巧妙。
三、品读首尾,明晰道理。
1、刚才,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说勤奋”,现在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1)出示: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①朗读比较下面两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第一句好,采用设问的形式,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更加强调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观点。)
②反复朗读体会。
③迁移:采用设问的方式改写下面的句子。
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里的“鲜花”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什么意思呢?
⑤比较体会哪句话好?为什么?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⑥这段话与下面的第2、3自然段有什么关系?(这段话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及简要地回答了为什么说“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接下来的两个自然段是围绕这段话来写的,通过列举两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总分”关系。)
(2)出示: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①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
②这段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齐读这段话。
3、小结:文章开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一下子就把自己的观点鲜明、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接着用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证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尾,发出号召,条理清晰,前后照应。
设计意图:此段教学设计围绕着“作者为什么要说勤奋”展开,引出课文的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学中不仅仅满足于问题的答案,更注重挖掘文本中的“语文”要素,体会文本语言的特点以及表达效果,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2、钢笔描红,完成课后练习2,既要写得正确又要写得美观。
3、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以及课后练习3中的词语,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
(2)阅读勤奋成才的故事。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改动最为明显的是“识字与写字”部分。无论是识字与写字的量,还是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乃至识字与写字的具体实施都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和建议。苏教版教材在教材编排中也突出了这一点。课堂上适当安排时间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尤为重要。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同桌检查批阅。
2、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主要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来说的?
二、学习事例,深化认识。
1、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边读边想:故事中的司马光和童第周他俩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得到这些鲜花的。圈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边读边体会。
2、组织交流司马光的事例。
(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出示):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从“19年时间”和“终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一部怎样的著作?(教师简介《资治通鉴》)
(2)体现司马光勤奋的句子(出示句子一):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①“滚瓜烂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达到滚瓜烂熟呢?(抓住“每当、躲、一遍又一遍”体会司马光的勤奋刻苦。)
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出示句子二: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①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
②出示“警枕”图片,感受其“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就会滚开”的特点,从而体会司马光的勤奋好学。
③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4)勾连中心句: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天资聪颖,但是他依然勤奋学习,刻苦努力,最后写成了名垂青史的史学巨著,这就充分说明了(出示句子并引导学生齐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组织交流童第周的事例。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出示):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①童第周原来的成绩怎样?后来为什么能名列前茅?(因为经过半年的努力)从哪些地方看出他十分努力?(根据学生交流,出示)
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提供情境,想象童第周是怎样急起直追的: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教师简介“青蛙卵剥离手术”以及他是怎样完成这一手术的,以体会童第周的潜心科学,勤奋刻苦。
③朗读体会。
(2)童第周的事例告诉我们什么?
(出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勾连中心句:童第周虽然基础差,但是他通过不懈的努力,急起直追,最后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再一次证明了(出示句子并引导学生齐读):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设计意图: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获取勤奋刻苦的价值观念,但这种观念不能是空洞地说教,必须紧紧依附于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体悟。因此,教学中紧紧扣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品味、揣摩,以获取“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而整个教学围绕中心话题“他俩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得到这些鲜花的”展开,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条理清晰,一气呵成。
三、拓展延伸,体会写法。
1、比较:司马光和童第周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为什么要列举他们俩的事例?
(共同之处:两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都十分勤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同之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颖;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学习基础很差。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才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古今中外,通过勤奋努力获得成功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能根据课外搜集的资料再举一个吗?
3、出示中心句:由此可见(出示句子并引导学生齐读):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两个事例的异同点,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主旨的领悟,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列举事例的典型性,领悟作者说理的方法。而三度勾连中心句,在一咏三叹中层层渲染,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表达感想,总结课堂。
1、课文学完了,但有一个词,一种精神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中,那就是“勤奋”。让我们来读读这些名言吧。(出示)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爱因斯坦
科学的未来只能是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年轻一代。——巴甫洛夫
2、小练笔: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获得了不少启示,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简要地写一段感想吗?
3、总结:同学们,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奋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囊萤映雪……祝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
让我们一起记住(出示句子并引导学生齐读):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设计意图:课堂结尾比较“饱满”,诵读名言意在促进学生积累,小练笔意在通过片断式的议论或者描述,达成对文本主旨的深度理解,同时也借助了文本阅读训练了学生的诠释性表达。
《说勤奋》教学设计(读文感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将来,你的理想是什么?(学生畅谈)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妙的理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
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3、解题。
“说”是什么意思?就是谈、讲的意思。
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文章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
A 要注意的地方
“枕、稍、础”是翘舌音。
“馁”的声母是n。
B 出示词语。
滚瓜烂熟 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名列前茅
有所作为 远渡重洋 枕头 稍微
学校 基础 习惯 一遍 学期末
(2)读句子。
你觉得哪些句子有些难读,你能读好它吗?
(3)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评议)。
3、再读课文。
同座可以讨论说说课文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再集体讨论。
4、指导分段。
课文是分几部分来谈勤奋的?课文可以分几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3自然段)
第三段:(第4自然段)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2)你发现什么?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意思吗?
(3)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板书: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学生齐读)
(4)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用他们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5)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话的意思吗?
2、指导朗读第一段。
四、指导书写生字。
1、练读生字。
指导书写:遍、惯
2、自己记忆学习,说一说什么字感到困难,集体讨论怎么记。
3、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试背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段。
(1)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作者说“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中心,是从什么方面来证明的呢?
(2)自学第二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看了这段你明白了些什么?)
①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看出什么?他从小就聪明过人。
②司马光的勤奋主要表现:别人玩,他读书;用“警枕”自励自勉。找出描写的关键词。
③自由练读。
④集体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3)自学第三自然段(学法同上)
①举童第周这个事例想要让我们知道什么?他起步晚、基础差。
②经过努力,学习赶上来了。(抓关键词:“终于”说明什么)
③道理:勤能补拙,有付出才有收获。
④自由练读。
⑤集体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4)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可自暴自弃。成功与勤奋是分不开的。
2、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以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的刻苦勤奋的精神。
三、朗读课文。
四、作业。
1、说一说词意。
滚瓜烂熟 毫不弃馁 名列前茅 勤能补拙
2、造句。
既……又……
只有……才能……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