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
教材分析: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订《本草纲目》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本文故事性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
学情分析:
“李时珍夜宿古寺”相对于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的过程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故事,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个为了实现人生目标、造福人民而不怕吃苦的高大形象。因此,处理教材时应把这个“小故事”与修订《本草纲目》这个“大背景”紧密结合,为学生理解“修订好《本革纲目》,万民得福”打下基础。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抓住环境和人物的言行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学习如何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绿线内的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时历经的千难万险,以及面对艰辛时所表现出的乐观态度。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会认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理解“饥餐渴饮、晓行夜宿、长年累月、断垣残壁”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介绍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理清课文脉络,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
1.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文字幻灯片若干。
2.多媒体课件。
学生:
收集有关李时珍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对前一课《说勤奋》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两位可敬的人,他们分别是谁啊?(生答)从他们身上,我们认识到: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一一(学生接背:他们用汗水与心血浇灌出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再认识一个人,他是——李时珍。(板书)通过课前预习,你们对他有多少了解呢?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李时珍。
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李时珍同样是一个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他手中的鲜花是——《本草纲目》。(板书)这是一部怎样的医学巨著?在《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一文中,我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出示:《本草纲目》全书共计190多万字,分为五十二卷,共收录了1892种药物,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
让学生谈感受。
这要付出作者多少汗水和心血,才能写出这部巨著啊!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而辛劳的一个镜头。(补充板书:夜宿古寺)
二、朗读课文
1.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对照生字表中注音读准确,遇到读不顺的句子想想意思后读通顺,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画上问号,看看读完文章后这些问题能否明白,如果还不明白就问同学或老师。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几种药草一定好奇并想了解,利用图片介绍。
2.检查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
(1)把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送到课文中组词。(意图:既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正确认读情况,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情况。一个个生字词在课文中找到位置,把生字、词记得更牢,同时读着词语还会勾起对课文内容的回忆)
(2)出示: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 枯枝杂草 长年累月 解暑消热
①你在读课文时注意上面的四宇词语了吗?读一读。
②在课文中将这6个词语圈出来,读一读词语所在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根据学生的表现用适当的话语去激发、引导。
三、初步复述课文
1.听同学们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下面再请同学读课文,不过这一次要提高要求:(1)不许出声,也就是默读;(2)在默读过程中画出反映时间变化的句子。默读是有速度的,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学生默读,画句子)
2.交流。板书:太阳渐渐下山——夜幕渐渐降临了——月亮升起来了——月亮移到了中天
3.下面请同学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提示,在头脑中放电影:太阳渐渐下山,李时珍和他的徒弟庞宪正在……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皎洁的月亮升起来了,他们……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不觉月亮已移到了中天,李时珍……
4.你们脑海中有画面吗?看着黑板上的时间提示,把脑海中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同桌合作练说。
5.推荐 3名同学分别复述:“傍晚寻宿”、“生火谈话”、“月下记录”。师生评点、补充。
6.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复述的方法:读课文,理出时间线——根据时间线,脑中“放电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的画面。(强调复述不是背诵,复述时想的应当是情节画面,说出的是自己的话,不要总是想着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即使说得没有文本语言精练,这有什么要紧呢,复述本来就是用自然的生活话语)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7 李时珍夜宿古寺
《本草纲目》
太阳渐渐下山→夜幕渐渐降临了→月亮升起来了→月亮移到了中天
教学反思
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古寺的破败;在朗读中感受古寺的阴森、潮湿、危险和荒凉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精神,体会情感。
2.根据课文中一些精彩词句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精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难点:体会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精神,体会情感。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收集有关李时珍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1.上一课时我们通过朗读、复述课文抓住了课文中的主要信息,课文主要讲——(生述:“傍晚寻宿”——“生火谈话”——“月下记录”)。这叫将课文读薄。今天我们要反过来,通过边读边思考,体验情境,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将课文读厚,同学们一定会感兴趣。读第l自然段,哪些词语能够让你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学生练习读)
2.交流,示范。
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饥餐渴饮”是什么样的情景?饿了就啃一点干粮,渴了就喝两口水,继续赶路。生活苦。“晓行夜宿”是什么样的情景?天刚亮,他们师徒已经背起行囊赶路了,一直到天黑才休息。工作累。“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3个省,这是多大的范围。他们不是观光,不是只赶路,他们要到荒山野岭察访药材,他们要走村串户询问药效;一天两天“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也许平常人能够坚持,可李时珍他们几个月来天天如此,这需要多么坚定的意志啊)
在学习下面“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时再回顾这一部分。抓住“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让学生思考:两个词语共8个字,包含了多少内容?在学生发言后接着学生的理解发挥:辛劳在其中,理想在其中,毅力在其中。可谓意蕴丰富、凝练集中。再拆分词语(A.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B.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分男女生对应读,体会词语的对仗。
3.继续读下面的课文,看看下面的课文中会有哪些语句扣动你的心弦,让你流连、回味。(学生自由读)
4.课堂交流。
5.练习填空。
(1)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早起赶路了,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喝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疼得厉害,他想: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填空后小结:没有让万民得福这崇高的理想,没有为万民得福自己吃苦也值得的信念,李时珍何以能够如此风餐露宿,如此别家离子,在荒山野岭问奔波?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更是他们用________和________培育出来的。(讨论填上“理想、信念”)读这句话。
6.分角色读课文中对话。
二、理解,再创造
1.出示: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 枯枝杂草 长年累月 解暑消热 焦急 笑 值得 端详 嚼嚼
你能不能根据这些词语,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李时珍师徒夜宿古寺的情景进一步说详细?比如关于“嚼”,他们师徒间肯定会有一番对话。注意用上面的词语,注意情节的丰富与创新。
(学生准备,相信前面填空所描述的情景会对学生有所启发)
2.和同桌合作对话。(相互提醒、补充)
3.生主动讲述故事,师生评议。(评议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注意对于存在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去否定,关键是能讲清理由,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三、课后作业
收集资料,选择其中的一个讲一讲,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张衡与地动仪
2.居里夫人与镭的发现
3.爱迪生与电灯
4. ______与______
板书设计:
17 李时珍夜宿古寺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长年累月 解暑消热 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踏实
端详 嚼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