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卷】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1.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中,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之后发展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C.生物个体间存在生存斗争
D.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2.某种白色蚜虫的部分个体,由于与真菌进行基因交换而获得合成色素的基因,因此有了绿色、橙色等类型。有研究表明,在光下绿色个体较白色个体产生更多的ATP,橙色个体在光下较在黑暗处产生更多的ATP。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可能具有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力
C.绿色和橙色性状的出现为蚜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的出现提高了生物多样性
3.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B.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4.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黑色)和s(浅色)控制。某地区原植物的树干多呈浅色,桦尺蠖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如下:10%SS,20%Ss,70%ss。后来煤烟将树干熏成了黑色,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以下关于该种群在今后的2~10年间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树干变黑既影响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也影响其死亡率
B.树干变黑前后该地区桦尺蠖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变
C.第2年S基因频率为35%,SS基因型频率为20%
D.该种群的浅色个体数量将会下降,说明桦尺蠖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5.以下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D.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6.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
A.3∶3∶1 B.4∶4∶1 C.1∶2∶0 D.1∶2∶1
7.下图表示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其一旦形成就意味着新物种产生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变异和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
D.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8.共同进化不发生在( )
A.猎豹和斑马之间 B.浅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之间
C.好氧型生物和环境之间 D.杂草和水稻之间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B.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D.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1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均可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其中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11.白花三叶草具有自交不亲和性,即不能完成自花传粉过程。在一个自然生长的白花三叶草种群中,调查发现大约16%的植株其叶片上缺乏条状斑纹。已知此性状(非条斑叶)为隐性纯合状态(可用rr基因型表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被调查的白花三叶草种群中,显性基因R的频率是___________,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
(2)假设在相互交配的白花三叶草群体中,没有被淘汰的个体,那么下一代植株中,非条斑叶的比例是___________。
(3)假设在相互交配的白花三叶草群体中,把所有非条斑叶的植株都淘汰,那么下一代植株中,非条斑叶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长期使用除草剂之后,种群中出现了抗除草剂的白花三叶草品系,请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抗除草剂白花三叶草品系形成的原因:抗除草剂品系的形成是除草剂对白花三叶草进行___________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图1所示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图,图2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过程为_____________,b过程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直接作用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在_________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在T点时________(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3)如果老鼠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大约是( )。
A.0≤N≤100% B.0<N≤50% C.0≤N<50% D.N>50%
1.【答案】C
【解析】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对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因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和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均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之后发展的内容,A、B、D均错误;生物个体间存在生存斗争,既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继承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之一,因此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之后发展的内容,C正确。
2.【答案】A
【解析】绿色、橙色基因来自真菌,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的出现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在光下绿色个体较白色个体产生更多的ATP,橙色个体在光下较在黑暗处产生更多的ATP”,说明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可能具有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力,B正确;蚜虫由于基因重组而出现了绿色和橙色性状,基因重组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的出现提高了生物多样性,D正确。
3.【答案】D
【解析】耐药菌的形成是基因突变所致,与是否接种疫苗无关,A错误;食品中残留的抗生素不会导致细菌突变,只会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的选择,B错误;免疫球蛋白属于抗体,与致病菌的耐药性无关,C错误;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与抗生素使用与否无关,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D正确。
4.【答案】A
【解析】树干变黑,浅色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降低,所以树干变黑既影响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也影响其死亡率,A正确;树干变黑,环境条件改变,环境容纳量可能会发生改变,B错误;第二年S的基因频率是(22+22)÷[(11+22+63)×2]×100%≈23%,SS的基因型频率是11÷(11+22+63)×100%≈11.5%,C错误;该种群数量下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与年龄组成无关,D错误。
5.【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性状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A、C错误,B正确;进化过程中未形成新物种时,也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已知,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则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AA占1/3,Aa占2/3,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1/3+(2/3)×(1/2)=2/3,a的基因频率为1/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后代中AA的频率=(2/3)×(2/3)=4/9,Aa的频率=2×(1/3)×(2/3)=4/9,aa的频率为(1/3)×(1/3)=1/9,因此AA∶Aa∶aa=4∶4∶1,B正确。
7.【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正确;b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是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C错误;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正确。
8.【答案】B
【解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猎豹捕食斑马、杂草和水稻争夺水分与阳光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可以发生共同进化,A、D不符合题意;环境可以为好氧型生物提供氧气,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可以发生共同进化,C不符合题意;浅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是同一个物种,它们之间不存在共同进化,B符合题意。
9.【答案】D
【解析】生物由简单生物进化到复杂生物,因此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A正确;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个物种,C正确;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部分基因,D错误。
10.【答案】A
【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在接触青霉素前,细菌的种群中就存在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淘汰为突变个体,A错误;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正确;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均可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其中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11.【答案】(1)0.6 48%
(2)16%
(3)4/49
(4)定向选择 白花三叶草种群中抗除草剂基因频率增加
【解析】(1)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和题意可知,在被调查的白花三叶草种群中,隐性基因r的频率为16%开平方=0.4,所以显性基因R的频率是1-0.4=0.6;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是2×0.6×0.4=48%。(2)假设在相互交配的白花三叶草群体中,没有被淘汰的个体,那么下一代植株中,非条斑叶的比例仍是16%。(3)假设在相互交配的白花三叶草群体中,把所有非条斑叶的植株都淘汰,那么剩下的植株中杂合子Rr的比例=Rr基因型频率÷(1-rr基因型频率)=48%÷(1-16%)=4/7。由于已经把群体中所有非条斑叶的植株都淘汰了,所以只有杂合子Rr植株之间相互交配产生的后代中才会出现非条斑叶植株,因此,下一代植株中,非条斑叶的比例是(4/7)×(4/7)×(1/4)=4/49。(4)在长期使用除草剂之后,种群中出现了抗除草剂的白花三叶草品系,抗除草剂品系的形成是除草剂对白花三叶草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白花三叶草种群中抗除草剂基因频率增加。
12.【答案】(1)地理隔离 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2)QR 不一定
(3)B
【解析】(1)图1所示为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图,因此a过程为地理隔离;b过程为自然选择,其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其直接作用对象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图2显示,在QR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说明在此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在RT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保持稳定,说明甲种群生物没有发生进化,产生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所以在T点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产生新物种的标志是。(3)依题意可知,该种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有p+q=1,基因型Aa的频率(N)=2pq;当p=q=1/2时,2pq=1/2(该值最大);当p≠q时,2pq大于0、且小于1/2。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