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下令废除了“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男子之间的称呼改用“先生”或“君”。这表明( )
A. 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 传统习俗被彻底打破
C. 平等的观念得到传播
D. 盲目祟尚西方文明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客观上使中国民族工业进入哪一发展阶段
A. 初步萌芽 B. “黄金时代”
C. 再度受挫 D. 陷入绝境
3.以下为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表。,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厂家
资本
工人
1913年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人
1920年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人
A. 外商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B.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C. 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实力雄厚
4.下列各项,属于张謇的是
A. 提倡在不损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B. 主持建成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C. 专著《制碱》向世界披露了索尔维制碱法奥秘
D. “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5.有位湘潭籍的现代著名画家,他大器晚成,从一位民间木匠成长为“人民艺术家”,擅长花鸟虫鱼的写意画,这位画家是( )
A. 徐悲鸿 B. 张大千 C. 吴冠中 D. 齐白石
6.鸦片战争后,中外联系曰益增多,中国近代化进程逐步推进,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人们初看它,感到很新奇,“人物动作,惟妙惟肖,属目者皆以为此中有,呼之欲出也”。这里的“它”指的是
A. 电报
B. 电话
C. 电影
D. 照相
7.2008年8月,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 )举办
A. 悉尼
B. 伦敦
C. 北京
D. 东京
8.2012年中国作家(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A. 鲁迅 B. 莫言 C. 茅盾 D. 朱自清
9.清末状元张謇提倡实业救国。以下内容与他有关的是( )
A. 修建京张铁路 B. 创办大生纱厂
C. 研制工业纯碱 D. 编写《海国图志》
10.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在它有关圣诞节的报道中,经常使用“外国冬至”、“西国冬至”、“洋冬至”等字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 )
A. 对侵略者的厌恶 B. 中西交融的情形 C. 全盘西化的态度 D. 天朝上国的心理
11.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 传播民主科学观念,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B. 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生活习俗
C. 传入西方思想观念,中国服饰开始近代化
D. 开始机器化生产服装,加剧崇洋媚外现象
12.“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
A. 民主共和 B. 民主科学 C. 实业救国 D. 变法图强
13.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
A. 思想观念解放 B. 大众报业发展 C. 铁路交通发达 D. 轮船航运繁荣
14.我国从何时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A. 1954
B. 1956
C. 1978
D. 1986
15.“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 我国近代历史上这种变化指的是
A. 思想潮流的变化 B. 社会生活的变迁
C. 科技文化的发展 D. 新式教育的开始
16.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步观点,加强了中国人救亡图存的紧迫感。此书的译著者是
A. 魏源
B. 严复
C. 曾国藩
D. 梁启超
17.到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这一举措体现了我国实施的
A. 文化先行战略
B. 科技强军战略
C. 贸易立国战略
D. 科教兴国战略
18.民国之初,中华民国大总统正式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这主要体现出当时
A. 联系方式变化 B. 娱乐方式变化 C. 生活多姿多彩 D. 平等观念增强
19.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起实施了一项着眼于未来、造福于后代的伟大工程,这就是
A. “阳光工程” B. “希望工程” C. “211工程” D. “幸福工程”
20.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到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了
A. 学前教育 B. 六年义务教育
C. 高等教育 D. 九年义务教育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判断题(判断对错。每题2分,共10分)
21.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步入新的时代。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
22.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申报》。( )
23.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 )
24.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
2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体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 )
三、综合题(共50分)
26.(20分)危难中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习近平同志强调,知识分子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独特的智慧和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
(1)“是书”指的是哪本书?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源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4分)
材料二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
——《胡适自传》
(2)谁将《天演论》翻译介绍到中国?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了解的只是“优胜劣败”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天演论》对当时的中国起了什么作用? (6分)
材料三 惟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
——《孙中山全集》
(3)孙中山认为“国民革命”与“英雄革命”的区别是什么?他的哪一思想体现了“国民革命”的内涵? (4分)
材料四 (这次胜利)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像这般滔滔滚滚的潮流,实非现在资本家的政府所能防遏得住的……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丨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4)据材料四,指出“这次胜利”是哪一次革命的胜利?李大钊是怎样看待“这次胜利”的? (4分)
(5)综合以上材料,概括说明在民族复兴过程中,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是怎样发挥作用的。(2分)
27.(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在华洋杂处的通商口岸,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买办、富商、洋行职员,纷纷仿照洋人穿起了西服、西裤,着西装的留洋学生也多起来了。清末民初,有人穿着西装祭拜孔子,有人着长袍戴礼帽,女扮男装也成为一种时尚。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随着法令的推行,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
材料二 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条例》,其后康广仁等在广州正式成立了“不缠足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材料三 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电影《难夫难妻》上演,他以潮州的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讽刺旧式婚姻压抑人性和虚伪丑恶。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该片主旨为揭露旧礼教对妇女精神的毒害。
(1)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
(2)材料三中相关电影素材的出现与材料二反映的内容有何关系? (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因素。(2分)
28.(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货“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丝、茶出口日盛”。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迫关闭。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三:(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哪些重要条件?(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李福明的遭遇说明了什么问题?他所面临的“困局”在19世纪末得以改善的最重要的政治因素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最重要外部因素是什么?(4分)
(4)综上所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有哪些?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4分)
29.(6分 )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先生(康有为)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迫)于教育。”
康有为对发展教育持什么态度?简述“百日维新”在教育方面的措施。(4分)
(2)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1906年)中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此事”是指什么?与此同时,哪一机构成为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2分)
第八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下令废除了“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男子之间的称呼改用“先生”或“君”。这表明( )
A. 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 传统习俗被彻底打破
C. 平等的观念得到传播
D. 盲目祟尚西方文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平等的观念在中国得到传播,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孙中山下令废除了“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男子之间的称呼改用“先生”或“君”。C项符合题意;传统习俗被彻底打破的说法错误,故B不符合题意;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表现是人们反对袁世凯称帝,故A不符合题意;盲目祟尚西方文明的说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客观上使中国民族工业进入哪一发展阶段
A. 初步萌芽 B. “黄金时代”
C. 再度受挫 D. 陷入绝境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使我国的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故B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选B。
3.以下为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表。,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厂家
资本
工人
1913年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人
1920年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人
A. 外商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B.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C. 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实力雄厚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到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1914年到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发展的春天,所以出现了表格中的现象。AD项表述错误;B项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选C。
4.下列各项,属于张謇的是
A. 提倡在不损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B. 主持建成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C. 专著《制碱》向世界披露了索尔维制碱法奥秘
D. “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张骞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提倡在不损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B项指的是詹天佑的成就;C项指的是侯德榜的成就;D项指的是冼星海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故选A。
5.有位湘潭籍的现代著名画家,他大器晚成,从一位民间木匠成长为“人民艺术家”,擅长花鸟虫鱼的写意画,这位画家是( )
A. 徐悲鸿 B. 张大千 C. 吴冠中 D. 齐白石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齐白石,原名齐纯芝,湖南湘潭人。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早年曾做过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无论是花鸟、虫鱼、山水、人物,齐白石都勇于尝试,其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齐白石是从一位民间木匠成长为“人民艺术家”,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不是湖南人,不符合题意。故选D。
6.鸦片战争后,中外联系曰益增多,中国近代化进程逐步推进,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人们初看它,感到很新奇,“人物动作,惟妙惟肖,属目者皆以为此中有,呼之欲出也”。这里的“它”指的是
A. 电报
B. 电话
C. 电影
D. 照相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人们初看它,感到很新奇,‘人物动作,惟妙惟肖,属目者皆以为此中有,呼之欲出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到中国,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1895年12月,法国人发明了电影,仅过数月,上海人就接触到了这一新的娱乐方式。人们初看电影,感到很新奇,“人物动作,惟妙惟肖,属目者皆以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也”。所以,题干中的“它”指的是电影,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属于近代中国通讯方面的变化,与题干“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信息不符;D项不能把生活中的情景和故事生动地展示出来,与题干“人物动作,惟妙惟肖”信息不符。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7.2008年8月,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 )举办
A. 悉尼
B. 伦敦
C. 北京
D. 东京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8年8月8日,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故C符合题意;2000年悉尼举办了第二十七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故A不符合题意;2012年,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三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故B不符合题意;2020年,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东京举办。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2012年中国作家(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A. 鲁迅 B. 莫言 C. 茅盾 D. 朱自清
【答案】B
【解析】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被世界读者认可,是因为他始终密切关注着中国的社会课题,并对各种时代的“关口”作出了积极的回应,由此可知,2012年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莫言,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人物都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不符合题意;故选B。
9.清末状元张謇提倡实业救国。以下内容与他有关的是( )
A. 修建京张铁路 B. 创办大生纱厂
C. 研制工业纯碱 D. 编写《海国图志》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B项符合题意;A项有关的人物是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C项有关的人物是侯德榜,为我国制碱工业作出贡献;D项有关的人物是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在它有关圣诞节的报道中,经常使用“外国冬至”、“西国冬至”、“洋冬至”等字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 )
A. 对侵略者的厌恶 B. 中西交融的情形 C. 全盘西化的态度 D. 天朝上国的心理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时值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向西方学习;有关圣诞节的报道,是圣诞节在中国近代的节日化,体现中西文化的交融。所以“洋冬至”等字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中西交融的情形,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不符合材料内容。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1.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 传播民主科学观念,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B. 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生活习俗
C. 传入西方思想观念,中国服饰开始近代化
D. 开始机器化生产服装,加剧崇洋媚外现象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可知,辛亥革命冲击了中国人民传统的生活习俗,开始在服饰上发生变化。A项指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关于传入西方思想观念的内容;D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表述也不正确。故选B。
12.“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
A. 民主共和 B. 民主科学 C. 实业救国 D. 变法图强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情况下,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被称作“状元实业家”。故C是张謇的“兴国之梦”,符合题意;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国之梦”,故A不符合题意;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故B不符合题意;变法图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兴国之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
A. 思想观念解放 B. 大众报业发展 C. 铁路交通发达 D. 轮船航运繁荣
【答案】B
【解析】题干的“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反映了大众报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它刊载新闻、评论、广告等内容。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故B符合题意;思想观念解放、铁路交通发达和轮船航运繁荣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我国从何时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A. 1954
B. 1956
C. 1978
D. 1986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的义务的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自此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故选D。
15.“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 我国近代历史上这种变化指的是
A. 思想潮流的变化 B. 社会生活的变迁
C. 科技文化的发展 D. 新式教育的开始
【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其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B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6.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步观点,加强了中国人救亡图存的紧迫感。此书的译著者是
A. 魏源
B. 严复
C. 曾国藩
D. 梁启超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演论》 是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半部分。严复在《天演论》 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对当时国内鼓吹变法图强和提倡维新运动起过积极作用。故选B。
17.到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这一举措体现了我国实施的
A. 文化先行战略
B. 科技强军战略
C. 贸易立国战略
D. 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必须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普及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我国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扫除了青壮年文育的宏伟目标,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故选D。
18.民国之初,中华民国大总统正式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这主要体现出当时
A. 联系方式变化 B. 娱乐方式变化 C. 生活多姿多彩 D. 平等观念增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题干中“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体现了当时平等观念的增强。AB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起实施了一项着眼于未来、造福于后代的伟大工程,这就是
A. “阳光工程” B. “希望工程” C. “211工程” D. “幸福工程”
【答案】B
【解析】19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基会召开“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新闻发布会,理事长刘延东在会上宣布,建立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长期实施“希望工程”,目的是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B项符合题意;阳光工程和211工程以及幸福工程都与题干的内容无关,A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到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了
A. 学前教育 B. 六年义务教育
C. 高等教育 D. 九年义务教育
【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党和政府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增加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D项符合题意;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六年小学和三年初中,AB两项不合题意;我国高等教育学历有三种: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判断题(判断对错。每题2分,共10分)
21.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步入新的时代。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
【答案】正确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许多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题材新颖、风格各异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所以本题表述正确。
22.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申报》。( )
【答案】正确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187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因此填写正确。
23.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 )
【答案】错误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危亡关头,聂耳、冼星海投身于抗日洪流中,以他们卓越的音乐才能。创作了大量振奋民族精神的救亡歌曲。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冼星海创作的是《黄河大合唱》。故本题描述是错误的。
24.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
【答案】正确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19世纪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的物品不断传入中国,使近代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故本题是正确的。
2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体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 )
【答案】正确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特征包括:由于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总体发展水平落后;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是行业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非常落后,另一方面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发展落后。所以本题表述正确。
三、综合题(共50分)
26.(20分)危难中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习近平同志强调,知识分子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独特的智慧和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
(1)“是书”指的是哪本书?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源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4分)
材料二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
——《胡适自传》
(2)谁将《天演论》翻译介绍到中国?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了解的只是“优胜劣败”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天演论》对当时的中国起了什么作用? (6分)
材料三 惟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
——《孙中山全集》
(3)孙中山认为“国民革命”与“英雄革命”的区别是什么?他的哪一思想体现了“国民革命”的内涵? (4分)
材料四 (这次胜利)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像这般滔滔滚滚的潮流,实非现在资本家的政府所能防遏得住的……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丨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4)据材料四,指出“这次胜利”是哪一次革命的胜利?李大钊是怎样看待“这次胜利”的? (4分)
(5)综合以上材料,概括说明在民族复兴过程中,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是怎样发挥作用的。(2分)
【答案】(1)《海国图志》。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帮助人们开阔视野,了解世界。(任答1点)
(2)严复。
民族危机严重,迫切需要救亡图存。
促使民众思想解放;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任答1点)
(3)英雄革命:推翻民族压迫。
国民革命:除了推翻民族压迫,还要变革国体民生;体现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任答1点) 三民主义。
(4)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民主主义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的潮流。
(5)探求救国救亡的道路,推动民族复兴。(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帮助人们开阔视野,便于人们了解世界。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将《天演论》翻译到中国。依据材料二的“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迫切需要救亡图存,所以大多数中国人了解的只是“优胜劣败”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天演论》中,严复宣传“优胜劣败”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观点,促使民众的思想解放,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进行。
(3)根据材料三的“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故前代为英雄革命”可知英雄革命主要任务是推翻民族压迫。根据材料三的“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可以概括出国民革命的任务除了推翻民族压迫,还要变革国体民生,体现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体现了“国民革命”的内涵。
(4) 据材料四的“(这次胜利)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胜利”指的是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从材料四的“(这次胜利)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表明李大钊对十月革命的看法是: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民主主义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的潮流。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严复和李大钊都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在民族复兴过程中,他们探求救国救亡的道路,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27.(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在华洋杂处的通商口岸,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买办、富商、洋行职员,纷纷仿照洋人穿起了西服、西裤,着西装的留洋学生也多起来了。清末民初,有人穿着西装祭拜孔子,有人着长袍戴礼帽,女扮男装也成为一种时尚。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随着法令的推行,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
材料二 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条例》,其后康广仁等在广州正式成立了“不缠足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材料三 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电影《难夫难妻》上演,他以潮州的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讽刺旧式婚姻压抑人性和虚伪丑恶。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该片主旨为揭露旧礼教对妇女精神的毒害。
(1)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
(2)材料三中相关电影素材的出现与材料二反映的内容有何关系? (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因素。(2分)
【答案】(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传统服饰与西式服饰并存;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在中国传播,促进中国女权运动兴起;禁止缠足;剪辫子等(答出两点)
(2)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为材料三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奠定了思想基础;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习俗是一定时期社会变革的体现
(3)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传播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国内政治运动的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政府的重视和鼓励等(答出两点)
【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传统服饰与西式服饰并存;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在中国传播,促进中国女权运动兴起;禁止缠足;剪辫子等。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体现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为材料三中“讽刺旧式婚姻压抑人性和虚伪丑恶”,“揭露旧礼教对妇女精神的毒害”的社会现象奠定了思想基础;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习俗是一定时期社会变革的体现。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因素是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传播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国内政治运动的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政府的重视和鼓励等。
28.(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货“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丝、茶出口日盛”。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迫关闭。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三:(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哪些重要条件?(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李福明的遭遇说明了什么问题?他所面临的“困局”在19世纪末得以改善的最重要的政治因素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最重要外部因素是什么?(4分)
(4)综上所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有哪些?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4分)
【答案】(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2)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封建势力(封建主义)的压迫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3)进入黄金时代(短暂春天)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
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解析】(1)根据材料一“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货‘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因此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种变化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的重要条件是:市场和劳动力。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可知,李福明的遭遇说明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封建势力(封建主义)的压迫,难以生存和发展。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这样清政府也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使李福明所面临的那样的“困局”得以改善。
(3)根据材料三“(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期,也是在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政府在政府不同程度上支持民族工业,使中国的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短暂春天);其最重要外部因素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29.(6分 )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先生(康有为)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迫)于教育。”
康有为对发展教育持什么态度?简述“百日维新”在教育方面的措施。(4分)
(2)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1906年)中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此事”是指什么?与此同时,哪一机构成为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2分)
【答案】(1)优先发展。废除八股文;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2)废科举;商务印书馆。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迫)于教育”可知,康有为对发展教育持优先发展态度;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规定废除八股文;创办新式学堂;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此事”是指废科举;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