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探索生命的方法说课(课件)(3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2探索生命的方法说课(课件)(3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08-21 11:3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 七年级上 (义务教育教科书 苏教版) 探索生命的方法《探索生命的方法》这节课是苏教版七上第2章《探索生命》第二节的内容,共1课时。 聚焦课堂 教学案例 教学方法 设计思路 重点难点 设计依据 教学反思一.设计依据 1.课标分析
(1)践行课标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
(2)研读重要概念的“教学建议”。
(3)了解2011版“科学探究”明晰。
2.教材分析
本节特点:
(1)从理论上完整地介绍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3)为以后提供系统的探究思路。主要内容:
(1)介绍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让学生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 3.学情分析
优势: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探究兴趣浓厚。
不足:实践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缺乏对事物本质的细致探究。
思考:积极创设探究情境,提供参与探究的空间,享受探究的乐趣,为自主探究提供最大可能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从不同的案例中,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设置对照实验,确定变量和重复实验的方法。
2.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会提出问题、设置对照实验、确定变量和重复实验并理解方法重要性。 三.设计思路 设计主线:
发现·理解· 感悟· 体验· 提升 “体验式”案例教学法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案例 1.经典科学家案例: 发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2.校园真实案例: 初步理解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变量和重复实验等具体方法以及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3.情景模拟案例:在模拟情景中,感悟设置对照实验的方法。
4.探究体验案例:通过小组合作,体验探究:蚯蚓在清水和洗洁精稀释液不同刺激下反应状态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实验变量的含义和学会设计对照实验,初步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5.兴趣拓展案例:关注学生兴趣和个性,为部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再提升和发展提供空间。六.聚焦课堂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多个案例同时运用,每个案例的选择和使用,都要在围绕一个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对每个案例预设目标和方向,使局部设计和整体设计融合在一起,有效把控课堂的节奏。 医疗情境图片——“青霉素发现” 1.经典科学家案例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看视频,激发学生好奇心。观看和深入思考,发现和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教学反思:(1)解决第1个思考问题,采取了一个简洁明了的排序方法,达到了预期目标;又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2)利用排序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发现和感悟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和方法,为科学探究概念的提出做充分准备。 2. 校园真实案例
设计意图:
(1)巧妙引入“小弗莱明”探究“生蛆”之旅。身边人、身边事,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2)通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7步追问法、增加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3)让学生从中获得一定理性认识,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变量和重复实验等具体方法。 教学反思:
(1)本案例巧妙引入,照片、身边人、校园事,极大地吸引了学生。
(2)对照实验设计环节,7步追问法,层层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智慧的火花也被迸发出来。学生思维严谨,思考深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互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3.情景模拟案例 设计意图:本案例穿插在第二个案例中。利用情景“绿豆种子萌发需要水吗?”给全体学生现场布置一项设计任务。教师精心设计很多困难,不断设问和追问,激发学生集体智慧,感悟设置对照实验的方法。
教学反思:本案例是对第二个案例的有效补充和提升,为后一个案例做充分准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4.探究体验案例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体验探究环节。通过校园的真实情境,引出探究的问题:“蚯蚓对洗洁精稀释液的刺激会产生怎样的反应?”安排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展示探究活动单、尝试体验探究、交流表达,实现体验和感悟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反思: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或技能还需要教师进行预设,有序安排和适度提醒是体验探究成功的关键。
(1)小组合作的方法。
(2)操作前,友情提示。
(3)探究活动单的开发,为初一学生搭建了“脚手架”,为学生探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活动1 讨论方案并填写探究活动单


(1)提出问题:蚯蚓对洗洁精稀释液的刺激产生怎样的反应?
(2)作出假设 :
(3)设计方案:小组讨论后,尝试填写下面的实验设计表格。
活动2 尝试探究实验,得出实验结论(4)探究实验:小组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现象。
(5)得出结论: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恰当地分析。实验结论是
(6)表达交流:全班范围内交流,分享探究成果与实验感悟。
适时总结反馈5.兴趣拓展案例 设计与反思:案例开始、案例结束,理论和实践集于一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创设课外拓展案例新情境,是课堂的延伸与提升 ,也为部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供再提升和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教学主线很清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被5个案例巧妙地、环环相扣地、层层深入地贯穿起来。 学生参与度高,师生、生生互动性强,学生体验深刻,学生学习热情高,教学效果明显。 1.充分体现生物课程性质
(1)让学生领悟人类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让学生领悟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 (1)围绕总目标选择案例,案例要针对性强、要生动、要具有吸引力、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能解决问题。
(2)教学方式方法要多元化;要精心科学设计,数量适度,层层递进;教师要有能力吸引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教师要适度引导、点拨和总结。 2.“体验式”案例式教学法的启示 3.开发创新探究实验的设想 (1)践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对教材中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上爬得快》重新开发,创设探究“蚯蚓对不同的液体刺激有怎样的反应”的实验情境。
(2)蚯蚓在“清水和洗洁精稀释液”两种环境下反应状态截然不同,时间短,效果明显 。学生体验感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同时,探究的科学素养和自觉爱护生命的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1)本设计得到了省级课题《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研究成果的大力支持。
(2)践行了两年来课题逐步形成的培养和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新理念,大胆尝试设计了这节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新授课。
(3)本节课设计的基点:为学生今后两年的初中学习,分步骤、分专题逐步培养和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4. 关注课题的研究成果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