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单元2故都的秋(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秋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单元2故都的秋(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1 08:46:00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秋怀(其二)
[唐]孟 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阅读欣赏【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饱含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晚景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世态人情的冷酷。诗中通过描写秋月冰冷,寒气森森,秋露滴落破碎了诗人的梦,料峭的秋风入骨寒冷来营造了一种凄清、肃杀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冷露”两句中的“滴”字,写露喻泣,使诗人抑郁忍悲之情跃然而出;“梳”字,写风喻忆,令读者如见诗人辗转痛心之状,都是妥帖而形象的字眼。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郁达夫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 前 预 习chèn mò zhè tuó lǐn sī 蕊 喇 缀 椽 凋 啼  3.你还知道哪些描绘秋的诗文?请写在下面。
【答案】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课 内 动 脑zè diāo chuán xùn dùn 词 语 辨 析
【萧索/萧条】
二者都有“荒凉”的意思。“萧索”指缺乏生机,不热闹,多强调景象荒凉、衰败,无生机。适用范围较狭窄,比如“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萧条”多形容经济衰微、不景气;也可形容景象的寂寞冷落,毫无生气。适用范围较为宽泛,比如“要是没有窗外繁密的竹枝,那个房间真太萧条了”。【颓废/颓败】
二者都有“衰败”的意思。“颓废”指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侧重于精神、情绪等,多用于形容人,比如“秋风萧瑟往往会让那些游览至此的文人骚客精神变得颓废起来”。“颓败”指衰落,腐败。侧重于景象、风俗等,多用于形容物,比如“由于严重的风蚀,古城的城垣已颓败不堪”。
【领略/领会】
二者都有“了解、体会”的意思。不同之处是:“领略”侧重了解情况,认识意义,辨别滋味。了解程度比较深。如“这一节《琵琶行》的欣赏课,使我感受了琵琶女的幽怨之情,领略了白居易将音乐形象具体化的高超笔法。”“领会”对事物了解并有所体会。程度较浅,如“他及时领会了经理的意图,把这个人支走了”。【品尝/咀嚼】
二者都有“辨别、体会”的意思。“品尝”指仔细地辨别、尝试(滋味)。侧重态度认真仔细,比如“我品尝了很多美食”。“咀嚼”有两个义项:一是用牙齿磨碎食物;二是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侧重的是频繁的次数,比如“学习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慢慢咀嚼,发现会有不同的含义”。成 语 辨 误
【见微知著/一叶知秋】
都表示从某些迹象可以看出总体的发展趋势。不同之处是: “见微知著”表示见到事情细微迹象、萌芽状态,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侧重于看到事物的萌芽状态,比如“当问题发生时,能够见微知著,除患于萌芽之中,亦不为失时。”“一叶知秋”表示观察到个别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和结果。侧重于看到个别迹象,不一定是发展中,但是可以引发某些事情,比如“一场风暴来临之前的征兆或许能让我们一叶知秋”。【情不自禁/不能自已】
都指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情不自禁:用在有环境烘托的语境中的,侧重点是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比如“当我看到书里有趣的地方,往往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不能使自己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侧重于停不下来。比如“梁启超先生……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息列索落/窸窸窣窣】
都是拟声词,形容细微的声音。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息列索落”形容轻微的动作声或风雨声。比如“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窸窸窣窣”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比如“我听到窸窸窣窣收拾书的声音”。作 家 作 品
1.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1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2.创造社:“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团体。1921年6月8日在郁达夫的寓所,即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第二改盛馆正式宣告成立,初期成员主要有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前期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后期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3.写作背景:《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4.衬托手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一般分正衬与反衬两种。正衬指的是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类似点,用衬体从正面衬托本体。反衬指的是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1.作者对北方秋天的总的感受是什么?
我的见解: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如秋雨,“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这体现了雨的“清”“静”;“一层秋雨一层凉啦”这又体现了秋的“悲凉”。
2.这篇文章描写了几幅秋景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内容。
我的见解:文中共描写了五幅秋景图:清晨静观,是秋院图;落蕊轻扫,是秋槐图;秋蝉残鸣,是秋蝉图;都市闲人,是秋雨图;胜日秋景,是秋果图。这些体现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在作者的心目中,以这些为代表的北国之秋要远胜于南国之秋,是它们让人难以割舍和忘怀。3.“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句话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我的见解:这个句子的分句结构相同,有一种整体的美感。“慢”“润”“淡”,表现的都是平淡细腻的意味。它们又都是响亮的音节,声调相同,前后押韵,这样读起来声韵铿锵,语势连贯,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4.如何理解“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这句话?
我的见解:“秋并不是名花”中的“秋”是泛指,而不是专指南国的秋。说秋不是名花、美酒,是从反面设喻的,因为作者认为欣赏名花、品尝美酒时,花半开、人半醉的状态才是最佳状态,而在领略秋的过程中,这种半开、半醉的状态是不适合的。
5.在文章的第三段,作者是怎样描绘庭院秋景的?
我的见解: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描写细致入微,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与惬意,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课件28张PPT。第一单元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2.故都的秋
郁达夫 课 前 预 习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混混dùn dùn(   )  niàn(  )四桥  pì(  )如  
tuǒ(  )圆  tuí(  )废
2.理解性默写
(1)郦道元的《三峡》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沌沌 廿 譬 椭 颓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课 内 动 脑1.第四段,阅读“像花而又不是花……柔软的触觉”几句,这几句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我的见解: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上去,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的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作者的心境,此时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2.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我的见解:在一阵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3.这篇文章的结尾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请说一下它的妙处。
我的见解:作者这样的收笔,就如同一条舒缓的小溪,经过长久的蓄积,达到了喷涌而出的飞瀑之势,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情感的潮水势不可挡地奔腾而出,作者愿以生命为代价,换得北国之秋的长在。这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仿佛我们眼前站立着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率真而感伤的主人公。4.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也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我的见解:(示例1)这是作者写的一曲秋的颂歌。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还有最后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里感受到。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恋之情。
(示例2)这是作者写的一曲悲秋的歌。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虽然文中有些语句直接表达出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恋之情,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5. “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如何理解郁达夫独有的落寞、悲凉?
我的见解:(1)自然季节、性格特质对作者文中流露的情感有影响。秋天草木凋零,本身就能引起文人的悲凉之感,再加上郁达夫本身的性格就属于忧郁型的,更加重了这种情绪。(2)社会原因也会影响到作者的写作。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躲避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威胁,郁达夫从上海迁居杭州,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可以说《故都的秋》中的那种落寞、悲凉之情也是社会生活在郁达夫心中投影的折射。课 外 认 真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秋天来了,山野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白日瞳孔里也跃动着两团火焰。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比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这个脱节需要修复,不是顺着时光飞驰,而是逆向而走。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从枝头泛黄到飘落,抵达地面时已呈现着冬日的节奏。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荒率、清寒,透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夜里,曾经是润泽的盛宴,现在已是金戈铁马的秋声——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名师点评】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为灯盏发出光和热,给人温暖,让人心里踏实,使人充满喜悦、看到希望,这些与秋天的果实、劳动的结晶给人们的感受相同,二者有相似点;所以作者用“灯盏”来比喻秋天的果实或劳动的结晶,非常贴切。
文章选取山村秋收后一家人围聚炉火和谷仓的典型场景进行描写,渲染了温馨、喜悦、满足、实在的氛围,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理。由此再展开联想,深入揭示人生哲理: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生命在追求过程中,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固然令人欣喜;即使达不成目标,只要经历过,奋斗过,也可以无愧无悔。1. 郁达夫三岁丧父,两次婚变,两次丧子,这些人生巨变造就了郁达夫忧郁的性格,这种忧郁的性格又潜在地影响着他的写作。郁达夫是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的(1985年9月27日,新华社报道: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之事已从日本学者铃木正夫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得到证实)。抗战爆发后,郁达夫来到新加坡,后又辗转来到苏门答腊,郁达夫利用职务之便,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后郁达夫替一被日本兵暴打的人交涉,被日本兵逮捕。纪实影片《郁达夫先生》影片末尾,当侵华日军知道他们随手抓来的翻译竟是郁达夫先生时,他们吃了一惊。但当时日本已经战败,于是他们很委婉地对郁达夫说:最好是随他们回日本,他们并不想伤害郁达夫——因为郁达夫是名人,而且也在日本生活了好多年,应该对大日本帝国有感情……郁达夫听后未发一言,只冷冷地摇了摇头。日寇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端起了枪,郁达夫的脸上未显出丝毫的惊慌。他淡淡地一笑,神情潇洒而自然,他的目光越过了眼前的高山大河,他的正前方是他的祖国,是生他养他的富春江。
2.郁达夫的好友刘海粟先生的忘年交关山笛在郁达夫被害十周年时写下了诗歌纪念,称赞的正是郁达夫的爱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斑白犹存稚子心,人间名利一尘轻。今朝痛觉诗人梦,血奠神州头作樽。
3.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曾赴台儿庄劳军。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国,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4.郁达夫的儿子郁义认为,父亲由于天生的气质和接受中西教育,加上处于近代中国风雷激荡的时代,造就了他成为一个主张抒发个性的启蒙作家,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始终如一的爱国者。他说,父亲是一个有明显优点也有明显缺点的人,他很爱国,对朋友也很热心,但做人处事过于感情冲动。他不是圣人,而是一个文化人,郁义希望文化界不要美化他,也不要丑化他。有人常常片面夸大郁达夫消极浪漫的一面;其实,他的浪漫无非是喝酒打麻将以及与各种女性交往而已,他对身世飘零的女性一向持同情态度。一、文本名句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3.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4.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5.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二、写秋色的名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东汉·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唐·李峤《风》)
3.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刘禹锡《秋词》)
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唐·刘禹锡《望洞庭》)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7.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虞美人》)
8.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宋·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