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单元3囚绿记(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秋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单元3囚绿记(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1 08:46:43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阅读欣赏【赏析】 此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汲汲于仕途的情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两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五、六两句以“谁知”引出与兰桂同调的诗人自己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诗以草木照应,旨意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第一单元3.囚绿记
陆 蠡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 前 预 习xiá xǐ yà  xī lì 涸 猗 蕈 葱 
3.1937年的中国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请写在下面。
答: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8月13日,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淞沪战争爆发。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日军屠杀南京军民30多万人。课 内 动 脑yī suō jīnɡ xǐ cōnɡ piē 词 语 辨 析
【固执/顽固】“固执”是指(性情或态度)古板执着,不肯变通,多用来形容性格、性情、作风等,另外“固执”还有动词的用法,后面带宾语。B比如“这个人非常固执,没有人能说服他” 。“顽固”侧重于不愿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多用来形容思想、立场、态度等。比如“他是个顽固守旧的人,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
【装饰/妆饰】“装饰”,为使自身或器物更美而加以点缀。这些点缀与实用无关,仅是为了好看。比如“在他装饰豪华的书橱里,摆放着一本装帧精美的书”。“妆饰”,指打扮,包括涂脂抹粉、梳头、戴首饰以及衣着等之类,多用于妇女的打扮。比如“你要以荣耀庄严为妆饰,以尊荣威严为衣服”。“妆饰”多用于人,而“装饰”多用于物。
【婆娑/翩翩】“婆娑”有两个含义:1.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 2.枝叶纷披的样子。侧重点是女性的柔美。比如“她随着音乐婆娑起舞。”“翩翩”主要有3个含义:1.指鸟轻飞的样子;2.形容文采风流的样子;3.形容举止洒脱的样子。适用范围较宽泛。比如“同学们围着篝火翩翩起舞,纵情歌唱。” 成 语 辨 误
【急不暇择/慌不择路】“急不暇择”意思是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适用范围较宽。“慌不择路”意思是势急心慌,顾不上选择道路。适用范围较狭窄。比如“敌军慌不择路,匆匆溃退”。
【揠苗助长/南辕北辙】二者相同之处是都没有达到目的。不同之处:“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物弄糟,侧重的是违背规律不讲方法。比如“孩子才4岁,你就要她学这、学那,这无疑是揠苗助长。”“南辕北辙”意思是本要向南行走,却驾车往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侧重的是达不到预期目的。比如“只有目标明确,才不会南辕北辙。”【涸辙之鲋/嗷嗷待哺】二者相同之处都是在危难之中。不同之处:“涸辙之鲋”意思是在干涸的车辙里的鲋鱼。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比如“他们就像涸辙之鲋一样在戈壁滩上困了二十天”。“嗷嗷待哺”是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适用范围较为狭窄。比如“非洲的灾民嗷嗷待哺,急需粮食渡过荒年。”
【逼上梁山/铤而走险】相同之处都是被迫做某事。不同之处:“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比如“我也是被逼上梁山,实在不得已。” “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为,不一定是反抗。比如“如今救人如救火,只好铤而走险,直闯虎穴了”作 家 作 品
1.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省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贫穷疾苦的下层人民,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颂,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委婉、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2.写作背景:1937年上海沦陷之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创作活动。《囚绿记》就是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1938年)。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艺战士隔离开来。国难当头,作为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作者借怀念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的一株常春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3. 孤岛文学: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日军进入租界止,存在于上海租界的文学。由于四面都是沦陷区,故称“孤岛”。期间产生了大量出版刊物,反映了作家对抗战时期战斗和生活的记录。孤岛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杂文和戏剧。杂文以唐弢为代表,带有强烈的“鲁迅风”;戏剧以《夜上海》为代表,反映现实、民族等主题。另外还有报告文学等流行文学样式以及黄裳、柯灵等代表作家。1.梳理文章的思路,指出作品描述的重点和线索。
我的见解:“绿”是全文描写的重点,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觅绿”“赏绿”“囚绿”“释绿”和“怀绿”。2.文章对于窗前的常春藤的称呼是不断变化的,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含义?
我的见解:首先称其为“绿色”,然后称其为“绿友”,最后称其为“绿囚”。这种称呼的变化隐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绿色”是对普通自然物的色彩的称呼;“绿友”隐含着作者的亲密、喜爱之情;“绿囚”则饱含着作者对常春藤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之情。
3.既然房间这样简陋,作者为什么还选择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我的见解:小屋简陋、狭小、炎热而作者却选择了它,并且感到喜悦而满足,是因为有阳光与常春藤透过窗子造成的绿影。这样写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4.如何理解“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话?
我的见解:这里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高度评价了这珍贵的绿色,诠释了对绿的生命内涵的理性认识,生动而富有气势。
5.作者是如何写“议绿”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我的见解:作者“议绿”,先是通过直接抒情抒发对“绿”的热爱,然后通过议论表述自己对“绿”的看法,这是“我”爱“绿”的根本原因;再写自己“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的行动,顺笔写出“我”爱此“绿”的直接原因。
作者这样写表现了“我”爱“绿”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既有理智的认识又有当时的情感需要,这样就为下文写“囚绿”做了充分的铺垫。6.作者为什么把文章命名为“囚绿记”?
我的见解:作者把文章命名为“囚绿记”的原因有如下几点:(1)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作者赋予“绿”象征意义,从而以“囚绿”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期待。
(2)因爱绿而囚绿,“囚绿”更能显示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执著不屈的个性特征。
(3)作者的命运与绿枝条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绿给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精神上的激励。
(4)时值日寇入侵,“烽烟四逼”,华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作为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作者深有陷于囚牢之感,愤怒、忧虑、烦恼以及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尽现。
可见,作者以“囚绿记”为题,是有其深刻内涵和特别意义的。7.对于本文主题,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应该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我的见解:(示例1)常春藤象征作者不畏强暴、追求自由、追求光明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家对专制的黑暗的旧社会的不满,对自由光明的新社会的向往;“囚绿”象征中华民族被日本侵略者囚系,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示例2)本文是作者“率真性情的吐露”,“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具体来说,课文描写了情感与理智的三次交锋。第一次在住房的选择上,情感上对绿的喜爱击溃了对小屋居住环境恶劣的理智,情感与理智第一次错位。第二次是囚绿,意识到囚绿是自私的,这是理智的作用,但是在对绿的病态爱恋之情的驱动下却采取了囚绿的行动,情感与理智第二次错位。第三次是在“放”与“不放”的抉择中,最后理智战胜了心中的“魔念”。课件28张PPT。第一单元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3.囚绿记
陆 蠡 课 前 预 习2.解释下面词的含义。
了截:____________________
揠苗助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婆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抑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葱茏:________________
猗郁:______________明了简单。 比喻不管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物弄糟。揠,拔。 盘旋舞蹈的样子。 心情愤恨,不能诉说而烦闷。 草木青翠茂盛。 茂盛的样子。 juàn hé xùn qiàn xì 3.仿写句子,补足空白处内容。
朋友,在大自然中你最喜欢什么呢?是蓝天上的朵朵白云?是苍翠的座座山峰?是香味四溢的奇花异草?还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至于我,我却要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我爱绿叶!
我爱绿叶,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爱绿叶,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爱绿叶,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是大自然的最宠爱的儿女她是生态环境最勇敢的维护者她为人类的生存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课 内 动 脑1.第七段描画了作者对常春藤生长状态的守望,有什么作用?
我的见解:这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特写的镜头、饱满的激情、主观的感受描画了对常春藤生长状态的守望,表达了作者对“绿”的热爱,为下文写“囚绿”做铺垫。
2.文中说“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我的见解:“我”的“魔念”是指“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偏执和较为阴暗的心理。
3.作者最后写向“绿”“致诚意的祝福”,其中有什么深意?为什么这样说?
我的见解:作者这句话的深层含意是祝愿天下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永久幸福。原因:此文写“绿”是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中,作者使用的是以小见大、以物喻人的手法,表达其心中的愿望。4.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
我的见解:(示例1)作者把绿藤当作他的惟一的“朋友”,囚绿也是爱绿,是爱绿的一种极端的行为,表达了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最后,作者被绿那顽强的抗争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精神所感染,不是又释放了它吗?择绿赏绿也好,放绿怀绿也罢,支撑这些行为的巨大的情感动力是作者对绿深沉不变的爱。
(示例2)这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不能囚禁它,要给它自由,让它在自然中求生存……5.阅读下面三个片断,思考:三位作家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绿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一)朱自清《绿》描写梅雨潭绿的片断
那醉人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些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二)老舍《济南的冬天》描写济南的水绿的片断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三)陆蠡《囚绿记》描写窗前的绿的片断
……它(绿藤)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我的见解:(一)描写梅雨潭绿:由远到近,连用比喻,从各个角度去写:裙幅——静态;处女的心跳动——动态;明油——亮度;蛋清——质地;碧玉——色泽,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也寄寓了作者的热爱之情。
(二)描写济南水的绿:作者通过描写绿萍、水藻、水面柳影的绿,衬托水的绿。写出水的温暖多情,富于生机,赞扬了济南冬天里绿的精神、绿的生命,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陆蠡笔下的绿:攀住绳索顽强生长着,被囚后总朝着窗外的方向。赞扬绿具有坚贞、执着、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贵精神。课 外 认 真绿色的梦
陆文夫
近些年来,梦特别多。没有美梦,没有恶梦,所有的梦几乎都既模糊,又清晰,大都十分遥远。生活像一部漫长的纪录片,白天在录制和放映后半部,晚上却在睡梦中从头放起。
在那纪录片的开头,天空是蓝色的,大地是绿色的,一片柔和的绿色使生命得以舒展。大地的油绿是青青的麦苗,是柳树的绿叶,是返青的春草,是抽芽的芦苇……那好像是梦,我曾经躺在那铺满春草的田岸上,看那油绿的麦苗在蓝天下闪光,在微风中起浪,听那云雀在云端里唧唧地歌唱。麦浪,在缭绕的魂梦中经常出现这种绿色的波浪,这种波浪的翻滚能使人感到平和、安静。麦浪不是海浪,没有拍岸的惊涛,没有隆隆的响声,没有海水的咸腥,只有一种细微的沙沙声,大概是麦叶和麦叶相互碰撞。有阵阵野花的香味,却看不见花在什么地方,听得见云雀的叫声,却看不见云雀的身影,她箭似的从麦垄间直插苍穹,飞鸣欢唱一阵之后,又箭似的射入麦浪之间。
人平躺着,眼迷蒙着,和煦的阳光像一条温暖的、无形的被,躺在这绿色的巨床上,是醒着,是睡着,是梦境还是记忆?
那不是梦,那是半个世纪前的景象。家乡的田野上几乎看不见村庄,远眺村庄都是些黑压压的林带,十分整齐地排列在绿色的田野上。如果一个村庄上没有树,没有参天的树,而使低矮的房屋裸露在外面,行路的人就会说:“那是一个穷地方。”连叫花子都不会进那个村庄。小时候,祖母老是跟我讲一个故事,说我家屋后那棵两个孩子都抱不过来的大叶杨,当年只有孩子的手臂那么粗。那年闹春荒,缺草也缺粮,她拿着斧头去砍那棵小树,砍了两下没有舍得,情愿饿着肚子到芦苇滩里去划草叶。
我们的村庄家家都有很多树,大多种在门前小河两岸,有些柳树和桃树长大以后就斜盖在河面上,两岸的树像一条绿色的天篷,沿着村庄逶迤而上,这天篷下的小河就成了儿童的乐园。农村里没有幼儿园,都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天天在这种绿色的乐园转悠,摸虾、捉鱼、采果实、掏鸟窝、放野火,说是烧过的野草明年会长得更好、更绿。每逢暮色苍茫,村庄上时不时传来尖锐、悠长、焦急、慈祥的声音,那是母亲在呼唤孩子,那拖得很长的呼唤声,能把一里路之内的孩子从绿色的天地里召回来,洗脸、吃饭,然后便进入梦乡。那梦当然也是绿色的,能使人没齿难忘。
村庄除了树还有竹。我家没有竹园,这是祖父的一大憾事,可我就读的私塾却在大片竹园的旁边,那个村庄家家户户有竹园,一家一家连成片,绵延二三里。读私塾是很寂寞的,整天坐在长板凳上摇头晃脑,念书,写字,动弹不得。八九岁的顽童难以做到这一点,便找各种借口,跑到竹园里去,每次去两三个人,大家轮流,不被老师发现。其实老师也知道,只是睁只眼闭只眼罢了。竹园是小小蒙童的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是大人们造好了给孩子们看,给孩子们玩的。竹园却是大自然给孩子们的恩赐,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去寻找游乐的天地。最有趣的是夏天,教室里闷热,老师也热得受不了,同意学生们把课桌搬到竹园里去学习。十几个蒙童散坐在幽篁里,有的玩耍,有的和老师一起打瞌睡,有的用野藤做吊床。躺在那种悠悠荡荡的吊床上,很快便能熟睡,直到大风吹动竹叶,发出松涛、海涛似的响声,才能把你惊醒,暴风雨来了!
绿色的梦又悄悄地来到枕边,带来了叶的响声,带来了野花的香气,似乎还有竹涛的沙沙,还有云雀的唧唧……突然间一阵轰鸣,好像天崩地裂!一辆装着钢筋的大卡车急驰而过,把好梦惊醒,那摹仿虫叫的电子钟正报早晨六点。
这也是一种天地,是城市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梦可能是灰色的,白色的,五颜六色的,不是绿色的。可在所有的颜色之中,绿色最具有生命力。【名师点评】题目“绿色的梦”有深刻的含义,用语精练,引人联想。绿色体现了生态平衡,象征着财富;梦中的土地、村庄是柔和的、充满活力的;梦中的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
文章选取麦浪、野花、云雀这些富有特征的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角度表现了绿色的田园之梦的美好;运用了对比(比较的手法)、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绿色的梦写得平和、宁静、富有诗情画意,令人魂牵梦萦。在繁华都市里长大的孩子们,思想成熟的比较早,但是缺乏对大自然的认知,享受不到原始的自然美,因此这篇文章的思想意义就显得发人深思。1.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他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2. 《囚绿记》 序
我羡慕两种人。
一种赋有丰盛的想象,充沛的热情,敏锐的感觉,率真的天性。他们往往是理想者,预言者,白昼梦者。他们游息于美丽的幻境中,他们生活在理想之国里。他们有无穷尽的明日和春天。他们是幸福的。
另一种具有冷静的思维,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坚强的意志。他们往往是实行者,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人。他们垦辟自己的园地,他们的生活从不离开现实。他们有无止境的乐趣和成就,他们是幸福的。
前者是诗人的性格,后者是科学家的典型。
前者是感情的师傅,后者是理智的主人。
我羡慕这两种性格。 反观我自己?
两者都不接近。
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
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我欢喜幻想,我爱做梦,而我未失去动物的本能,我不能扮演糊涂,假作惺忪。我爱松弛灵魂的约束,让它遨游空际,而我肉身生根在地上,足底觉触到地土的坚实。我构设许多崇高的理想,却不能游说自己,使之信服,我描拟许多美丽的计划,仍不能劝诱自己,安排自己。我和我自己为难。我不愿自己任情,又不能使之冷静;我想学习聪明,结果是弄巧反拙。我弃去我所喜悦的我所宝贵的,而保留住我所应当忘去的应当屏除的;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这矛盾和轇轕,把我苦了。
啊!我是一个不幸的卖艺者。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则是每次移动脚步时,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 就是在这时刻变换的将失未失的平衡中,在这矛盾和轇轕中,我听到我内心抱怨的声音。有时我想把它记录下来,这心灵起伏的痕迹。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而从衣服上面并不能窥见灵魂,我借重文采的衣裳来逃避穿透我的评判者的锐利的眼睛。我永远是胆小的孩子,说出心事来总有几分羞怯。
这集子就是我的一些吞吐的内心的呼声,都是1938年秋至1940年春季间写的。在这时期内敢于把它编成集子问世,是基于对读者的宽容的信赖的。
至今还不曾替自己的集子写序。写这序的,是自白的意思,也是告罪的意思。以后,不想写什么了。一、文本名句
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二、写绿的名句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冬景》)
7.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