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3单元8兰亭集序(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秋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3单元8兰亭集序(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1 09:39:26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兰 亭 诗
王羲之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阅读欣赏【赏析】 这首诗既有对山水的具体描摹,又有诗人愉快心情的表露,真正达到了“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的境界。“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感觉,其中“寄畅”二字更将全诗旨意表露无遗:以兰亭山水来“畅情”,摆脱世务俗趣、化解生命悲感,获得身心的轻松愉悦。而当诗人对碧天绿水投去深情一瞥,玄思就随之联翩而生。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
王羲之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 前 预 习xì guǐ shāng chěng dàn 悟 晤 面对面 趣 取 趋向,取向 3.读一读课文后面有关王羲之的故事,你觉得王羲之是一个怎样的人?选择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答:王羲之有同情心,但不会泛滥无度。事例:路遇可怜人,帮他在卖不出的扇子上题字,然后借他的字卖个好价钱。但后来这个人又来找他写,他笑而不语,不再应承。课 内 动 脑shāng Kuài xì tuān dào chěng zào shū jùn wù qū 识 记 字 义
1.修: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形容词,修长,直而高;②况修短随化,形容词,(寿命)长;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动词,整修,修建。
2.临:①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动词,面对;②居高临下 ,动词,从高处往低处看;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副词,将要。
3.引: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疏导使流;②将军夜引弓,动词,拉开;③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动词,引用。
4.之:①足以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②夫人之相与,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到达;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这。作 家 作 品
1.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右军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2.序:也叫序言。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写在书籍或诗文前面的说明性文字。序言有的是作者或编者写的,有的是别人写的;其内容和作用,是说明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原则,介绍或评价作品等,篇幅一般较短,内容简明扼要。
3.写作背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士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1.这篇文章的整体思路是怎样的?每部分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我的见解: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2段),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聚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的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以“乐”为基调;第二部分(3、4段),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痛”和“悲”为基调。
2.作者写了兰亭景色的什么特点?请从文中找出并加以概括。
我的见解:作者写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3.这篇文章第一段前两句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我的见解: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事由和与会者,为下文描绘兰亭集会热闹而欢乐的场景及抒情做铺垫。
4.文章第二段对天气情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我的见解:对天气的描写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上是说上文的地理环境、景物、人们的活动,如果没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便不会呈现出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之“宇宙”,显得紧密而自然。5.文中“信可乐也”一句中“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我的见解:从字面上来看,“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课件39张PPT。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8.兰亭集序
王羲之 课 前 预 习它的旁边,水边。 自然界的万物。 胸怀抱负。 用来……。 这次集会的诗文。 2.理解性默写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宜人的句 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乐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课 内 动 脑1.辨别下面的特殊句式类型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
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④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
⑤不能喻之于怀(    )
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⑦亦将有感于斯文(    )
⑧列坐其次(    )
我的见解:①状语后置句 ②省略句 ③定语后置句 ④状语后置句 ⑤状语后置句 ⑥判断句 ⑦状语后置句 ⑧省略句、状语后置句2.第四段议论中饱含感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我的见解: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3.《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我的见解:作为诗集序,本文除了具备一般书序介绍写作缘由、成书过程和本书意义的特点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4.有人认为,王羲之的生死观值得商榷,因为他只看生与死、长寿与短寿等表象,而没有看生命的质量,所以,他的观点不足取。你对此有何看法呢?
我的见解:(示例1)赞同王羲之的观点。作者感伤生命的短暂,流露出对人生须臾,俯仰之间皆为乌有的感慨,他主张人应当趁有生之年做些实事,不宜空谈,虚度一生的观点,这恰是他重生命质量,重人生意义的体现。
(示例2)赞同题目中的观点。有好多长寿之人,“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于历史、社会的发展,起不了什么作用,自身还生活得牛马不如,这样的人生,短寿是一种解脱,长寿反而令人嗟叹了。所以,人活着应注重质量,不应只看寿限的长短。5.关于本文的写作主旨,有下列不同说法,你赞成哪一种?
A.篇中从可乐处说到可悲,着眼生死二字,有深意存焉。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余(喻别人一些零星言论或意见),漠然无情,外其形骸,以仁义为土梗(泥土塑的偶像),名教为桎梏,遂致风俗颓弊,国步(国运)败移。右军有心人也,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不得不于胜会之时,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伤怀,而长歌当哭,以为感动。(〔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B.玩味此文中段,因乐极生悲,感生死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乃旷达一流。或以右军非把生死看不破,为当时清谈误国者箴。看来文中原无此意,就文论文,不必深求。(〔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我的见解:我赞成前一种看法。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是政治极为严酷的时代,杀伐严重,社会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混同生死,及时行乐。针对现实“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提出“死生亦大矣”,这是文章中心,言下之意是生、死是大事,要正确地认识死与生,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总之,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课 外 认 真灵光一现
上海考生
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题记
如果智慧是一朵莲花,那莲花正中一定擎有一支点亮的蜡烛。荧荧的那一剪光虽微弱昏黄,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十里平湖,智慧的闪光就仿佛是微风漾起的一道道涟漪;万紫千红,智慧的闪光就好像是那偶尔飞来嗅闻芬芳的彩蝶;晴空万里,智慧的闪光就好似那展翅翱翔啸唳长鸣的云鹤。
残酷的岁月扬起漫天黄沙,将一个个或悲壮或悠然的身影埋没于九尺黄泉,然而,这又怎能湮没在黑暗中闪动的智慧的火焰呢?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撩拨着我们的情思。情思,是灵感的触发器。灵感,是和我们捉迷藏的玩伴,稍一疏忽,它就化为一缕青烟无影无踪。凡人需要灵感,文人更需要灵感。后者比之于前者,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们多半会紧紧抓住这黑暗中的那一道闪电。
南山之下,遍地金菊,不正是激发出陶潜灵感的产物吗?菊香弥漫,再斟上几杯浊酒,岂不美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景此情,夫复何求?会稽山阴兰亭,云天朗朗,惠风和畅。诸位文人墨客列坐水滨,流觞曲水,歌咏唱答,不也是出自内心深处被激发出的那些许情感吗?一篇《兰亭集序》,唱出了“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为虚诞”的感慨。还有赤壁古战场,不知有多少人去凭吊过。苏东坡、辛弃疾,后来者更是不计其数。赤壁在他们的头顶上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在文坛竖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生而平凡,可是我们依然对自己心灵上闪过的微光视而不见,更不用说伸出手抓住它了。一个落地的苹果成就了牛顿在科学界的丰功伟绩,一只飞翔的鸟儿为莱特兄弟展开了翱翔天穹的机翼。“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车尔尼雪夫斯基如是说。我们无意中丢弃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不正是由于我们的懒惰吗? 【名师点评】此文从灵感的角度入题,不愧是一种新颖的角度,选择了这一角度写起来就比较驾轻就熟了,这就提醒我们,在写作文时同学们要尽量把立意转到自己熟悉的内容上来。文章开头吸引人的眼球,借比喻、排比描绘智慧的灵光的神奇,然后说明灵感的可贵,并借陶潜、王羲之、苏轼等文人的亊例加以阐述,告诫我们要勤奋,要勇于付出,要舍得流汗,这就和题记巧妙勾连上了,这种构思确实较为难得。1.《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禊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2.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何延之的《兰亭记》中写过: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3.刘正成《书法艺术概论》:“《兰亭序》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精妙绝伦的笔墨技巧和章法布白的完整性上,而且体现在与作者融为一体的文化与情感表达的深刻性上。《兰亭序》具备了书法作为艺术作品,从书家与书作、内容到形式的全部审美因素。在魏晋玄学和士人清议、品藻人物以及两汉儒家经学崩溃的思想文化背景下,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彻底摆脱了几千年书法附庸于文字、服务于装饰的亚艺术地位,从而成为表现人格个性、诗意情怀以及人文价值选择的不二经典。被后世尊为“书圣”的王羲之,由天才般的艺术创造力所表现的他清高自标、恃才傲物的人格魅力,及其超越死生的旷达情怀,是震古烁今的。”一、文本名句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二、有关生命的名句
1.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2.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3.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4.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5.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6.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7.我睡去,感觉生命之美丽;我醒来,感觉生命之责任。(特里萨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