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诗词欣赏
返回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辛弃疾,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
他的词 以沉雄激越著称。但也有清新自然的词作。
宋孝宗淳熙八年,词人被奸佞中伤、弹劾以致罢官后闲居上饶,有机会充分领略黄沙道上的风景。写了一组清新俊逸、绰约自然的词。
《西江月》便是其中之一。西 江 月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1、请给这首词划分节奏: 注意:不能划破句。
2、划出词的韵脚。边读边做:3、找出词中的对偶句。明 月 / 别 枝 / 惊 鹊
清 风 / 半 夜 / 鸣 蝉
稻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
听 取 / 蛙 声 / 一 片
七 八 个 星 / 天 外
两 三 点 雨 / 山 前
旧 时/ 茅店 / 社 林 边
路 转 / 溪 头 / 忽 见 西江月
动脑筋:
你最喜欢词中的哪几个句子?
为什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亮的月光
盘旋飞绕中的鹊儿
横斜突兀的树枝
鸣叫的蝉
徐徐的清风 西 江 月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漫村遍野的香气
一片蛙声欢唱丰收前景
喜悦之情萦绕心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 头忽见。”
寥落的星
轻微的阵雨
遥远的“天外”、“山前”
熟悉的乡村茅店西 江 月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思考: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词人被美妙的夜色所陶醉以及对丰收前景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明月别枝 惊鹊讲课人: 诗歌欣赏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读诗歌不能不十分注意其音韵之美。诗词本可配乐而歌。声韵应美。读诗歌要抑扬顿挫、声情并发,方可品其真味。
诗歌具有含蓄性和朦胧性。诗贵含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浓缩在简洁的诗句里,把意思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中。
要体味诗歌的意境美。欣赏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返回
【品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返回【品评】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 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 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澹泊、悠然脱俗的意趣。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