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8-21 19:3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教材分析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统: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2)教学重点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 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教学目标
? 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 通过剖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学会从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 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教学方法
?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二、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播放张家界景区介绍片段,请同学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思考:构成张家界风景区自然环境的地理要素有哪些?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相互彼此孤立的吗?
【导入新课】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请同学来回答一下,好,她说: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的。
【师】那么这些地理要素是孤立的吗?
【生】这些地理要素并不是简单的汇集在一起,或偶然的在空间上组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自然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的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
【过渡】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系统,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总结】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0页图3-3和图3-4,以及教材第70-71页的内容,然后相互讨论,总结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并且完成导学案上面的填空。
【归纳】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理环境的整理性:干旱的气候与荒漠、稀疏的植被等构成整体。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探究问题】接下来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完成课本第71页活动题第4小题: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点拨】(同学们给出的答案很多,我们来总结一下)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等都会造成地表植被减少,一方面导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形成迁移改变,水土流失,使土壤贫瘠荒漠化;另一方面使光合作用减弱,空气质量下降;同时也会使沙尘暴横行,气候恶化,这些结果共同导致自然地理环境恶化。
【承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面我们就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板书】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成土母质与土壤
(1)、成土母质的概念和形成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读图3-6并阅读教材72页内容,然后告诉我什么是成土母质?它又是如何形成的?
【生】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阅读活动】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教材72-73页的阅读材料‘成土母质的力度与化学成分’,思考:成土母质是如何影响土壤的?
【归纳】(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过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3页,思考:气候对土壤形成又有哪些影响?先同桌讨论,在请同学来回答。
【板书】2、气候与土壤
【生】(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的物理化学过程与强度。(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完成课本73页活动题。
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点拨】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的理由。
【点拨】对。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干旱或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
【过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情感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鲜花成长。可见,生物与土壤的关系及其密切。
【探究活动】那么,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来源于哪里?有机物质的多少与土壤肥力的高低有何关系?
【板书】3、生物与土壤
【生】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通常,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含量越丰富,土壤肥力就越高。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集体完成课本P75活动题第1小题。
1、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点拨】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探究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4页的最后一段,思考:地形对土壤有哪些影响?
【板书】4、地形与土壤
【生】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坡度
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
发育土壤厚度
陡峭的山坡
较快

平坦的地方
较慢
深厚

坡向
温度状况
水分状况
阳坡
接受太阳辐射能多,温度状况好
蒸发量较大,水分状况差
阴坡
接受太阳辐射能少,温度状况差
蒸发量较小,水分状况好

【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5活动题第2、3小题。
2、比较说明在下列土壤类型中,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红壤。
参考答案: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由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并在比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而成,发育程度最好。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但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区,因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因而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
3、查阅资料,说一说黄土高原土壤的性状和成因。
参考答案:黄土高原的黄土疏松多孔,质地均匀,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它是第四纪历史时期长期的堆积物。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黄土堆积之后,又受流水等影响,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
【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4页最后一段,总结人类活动对土壤会产生哪些影响?
【板书】5、人类活动与土壤
【归纳】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1)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5活动题第1小题。
1、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说一说水稻土的性状和成因。
【点拨】水稻土是人类生产形成的特殊土壤。它可以发育在各种自然土壤上。人们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大土块散碎,在土粒之间、微团聚体之间还闭蓄着一部分气体,使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发展。另外通过增施河泥,建造粘重的土壤质地,以利蓄水种稻。
【小结】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过渡】从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造就了环境的整体特征,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板书】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思考:人来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为什么要有综合的考虑与对策?
【归纳】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这是因为: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以土壤为例探讨了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并从环境的整体性角度探讨了人类为什么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整体性的表现无处不在,同学们要联系实际进行掌握。
板书提纲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成土母质与土壤
2、气候与土壤
3、生物与土壤
4、地形与土壤
5、人类活动与土壤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