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新 文 化 运 动中国第一学府的美誉陈独秀胡 适李大钊鲁迅辛亥革命后,某百姓门前对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宋霭龄等创办上海女子服务社,提倡男女平等;
财经
报道
政治
新闻
热点
观注
社会
花絮
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国获多项大奖
国内注册厂矿数量大增中国接受《二十一条》,袁世凯祭孔
上海市民掀起“反袁救国”游行示威政治:北洋军阀独裁统治,列强加紧侵略中国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以上报道反映了当时中国状况如何?”凡是重大的社会变革,必须有一次强大的思想启蒙,为之先导 “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尊孔复古袁世凯强迫国会改变立法程序当选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炮制《中华民国约法》----通过《总统选举法》修正案-----规定大总统无限期连任----大总统的继承人由大总统推荐 拿什么来拯救? “吾国之维新也,·······,共和也,帝制也,······,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用心。 ·······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陈独秀《青年杂志》1卷1号 刊登的部分文章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新旧问题》
《现代文明史》
《春潮》
《艰苦立行之成功者:卡内基传》
《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评介西方文化思想
比较中西文化阐述西方近代化历史作者屠格涅夫
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倡导法兰西民主《新青年》封面印着法语“青年”,这个副题的选择不是偶然是,因为:
A、陈独秀曾留学法国
B、这本杂志是和法国人合编的
C、在上海法租界创刊,出版时需要附上法语
D、当时中国思想界深受法国思想的影响卡内基 艰苦立行之成功者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
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民主科学DemocracyScience(德先生) (赛先生)“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民主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科学侧重开发民智
民主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 1916年9月,因与教会刊物名字雷同,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但发刊初期,销量不好,每期只印一千份,一度因经费紧张停刊 陈独秀北上筹款,见到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北京大学
讲坛上的教授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强迫绝食。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父亲说:“阿毛,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这样殉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
饿到第六天,母亲不忍心了,劝父亲送点毒药进去,早早“成全”算了。父亲却说:“服毒的人,要七窍流血。凡是绝粒殉节的,县官是常常验尸的,如何能瞒过他的眼。”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吃人的旧道德《新青年》中一篇题目为《一个贞烈的女孩子》的文章 陈烈女名宛珍,绍兴县人,三世居上海。年十七,字王远甫之子菁士。菁士于本年三月廿三日病死,年十八岁。陈女闻死耗,即沐浴更衣,潜自仰药。其家人觉察,仓皇施救,已无及。女乃泫然曰:“儿志早决,生虽未获见夫,殁或相从地下……”言讫,遂死,死时距其未婚夫之死仅三时而已。
(此据上海绍兴同乡会所出征文启。) 过了两天,又见上海县知事呈江苏省长请求褒扬的呈文。贞节牌坊群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为子纲:子女一切得听从长辈的安排
夫为妻纲:嫁鸡随鸡 仁、义、礼、智、信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三纲:五常: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和精神象征,只有打倒儒家传统道德才能唤醒民众,才能实现民主政治与民主共和。独立自主 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何为新道德?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摘自《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突出贡献是什么?把反封建和白话文形式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1918年5月在《新青年》4卷5号发表 《狂人日记》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我们要
推到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平民文学) 林纾批北大
“覆孔孟,铲伦常,废古文,用土语作文” 。 文言文=贵族文学 “为什么改革思想,一定要牵涉到文学上,这因为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
---蔡元培《中国新闻学大系》 总序希望
——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感受新文学的魅力1918年,《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1920年,全国各个学校的教科书改用白话文。一、探办刊的缘起,明大师的用心 读一本杂志 品一段历史 背景篇二、观封面和目录,寻杂志的主题 内容篇三、看杂志的读者,听历史的回音 影响篇 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说“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书,看《新青年》 ;谈话,谈《新青年》 ;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新青年》上我很欣赏陈独秀和胡适的文章,他们一度取代了梁启超和康有为,成为我效仿的榜样” 当时任敬国军旅长的朱德在朋友那里读到思想激进的《新青年》不久他毅然抛弃了月薪两千大洋的优越生活,决定出国寻求真理 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 1919年12月4日记云:“看《新青年》杂志。 ”
1919年12月5日记云:“上午,看《新青年》杂志” 林士及执信。下午,看《新青年》。”
1919年12月7日记云:“看《新青年》,定课程表。”
1919年12月10日记云:“看(《新青年》)易卜生号。”
1920年4月9日记云:“在船中看《新青年》杂志。”
1926年4月21日记云:
“上午看《新青年》杂志。”
1926年4月22日记云:
“上午看《新青年》。”
1926年5月5日记云:
“下午看《新青年》杂志。”----《蒋介石日记》(1919-1926)政治新闻五四运动北京学生的愤怒
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广场。
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五四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 “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爸爸!你一定要强迫我,我便只有自杀了!”社会花絮《自觉的女子》 读一本杂志 品一段历史三、看杂志的读者,听历史的回音 影响篇1、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2、使中国人民接受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材料一:唯有将中国“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才能避免”中毒“采用“世界语”。
——钱玄同 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新文化运动的 局限性材料解析“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1)“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中国人进行了什么探索?
(2)“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中国人进行了什么探索?
(3)“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中国人又进行了什么探索?
(4)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