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王禹偁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面对贬谪所表现出的方正高洁的气节、淡泊宁静的心态、豁达自适的胸怀。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写作背景介绍???????本文写在王禹偁第二次贬官期间。公元997年,刚即位的宋真宗把王禹偁召回京师,从而结束了他的第一次贬谪生活。但是,王禹偁依旧直言敢谏,不畏权贵,跟宰相张齐贤产生了深刻矛盾。所以时隔一年,正当千家万户送旧迎新、京城内外爆竹声声的大年三十,王禹偁再一次“拜受”了贬官诏令。第二年暮春三月,他怀着无限怅恨离开开封。公元999年的中秋佳节,身在湖北黄州的王禹偁,眼望着溶溶月色,禁不住千思万虑涌上心头,奋笔写下了此文。
作者为什么以竹子﹑竹楼为描写对象? 竹
中空、 有节、 挺拔
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整体感知默读课文
疏通文意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chuán)。竹工破之,刳(kū)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先点竹瓦。 第一段,先略说用竹瓦代陶瓦的好处,为下文详写竹楼作铺垫。黄冈:即今湖北黄冈市,以县东有黄冈山得名,宋代是黄州州治所在地。
椽:椽子,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圆木条。
刳:削,剖。
陶瓦:用泥土烧成的瓦。
比屋皆然:家家房屋都是这样。比:并列,挨着。
以:因为,介词。
工省:指建房用竹瓦比用陶瓦省工。 黄冈这个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破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当地民房)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的价格便宜而又省工。课文赏析第一段竹楼新建的原因:多竹,可代陶瓦明示就地取材暗表爱竹子之情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pǐ)毁,榛(zhēn)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再点竹楼。
远吞山光,平挹(yì)江濑(lài),幽阒(qù)辽夐(xiòng),不可具状。○总写楼外所见山、川之景。 ?子城:城门外的套城,也叫“瓮城”“月城”。
隅:角落。雉堞:城上的女墙,呈凹凸形。圮:毁坏,坍塌。
榛莽:长得很深的草木。榛,丛生的树木。莽,长得很深的草。荒秽:荒芜污秽。
因:利用,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
月波楼:在黄冈城西北。王禹偁有《月波楼咏怀》诗,诗中云:“兹楼最轩豁,旷望西北陬(zōu,角)。”远吞山光:远眺可以尽览山光。吞:包含,这里是“尽览”的意思。
平挹江濑:平视可以将奔流的江水尽收眼底。挹:舀。濑:流经沙滩的水。江濑:指奔流的江水。挹江濑,就是可以看清江水的意思。
幽阒:幽静。阒,寂静。辽复:辽远。复,远。具状:完全描述出来。具:完全地。状:描述。 (黄冈城的)子城西北角上,女墙坍毁,草木丛生,荒芜污秽,(我在这里)利用它建造小竹楼二间,和月波楼相连。 (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光,平视可以观赏江波,幽静辽阔的景象,不能完全描述出来。 学生朗读 第二段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zhēngzhēng)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六“宜”都在声音上,因有声之物遇竹相应,其音必佳。前二“宜”在天时,后四“宜”在人事。 ? 这里夏天宜有急雨,楼中有瀑布声;这里冬天宜有密雪,楼中有玉碎声。这里适宜弹琴,琴的声音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妙绝;这里适宜下棋,棋子的声音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投箭的声音铮铮悦耳。(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是竹楼助成的。 宜:适宜。这以下六个“宜”字,都是说竹楼与什么相适宜。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是说夏天宜有急雨,人在竹楼中如闻瀑布声。
虚畅:清虚和畅。韵:和谐的声音。清绝:极清。绝,极。丁丁:象声词。投壶:古代宴会上的一种游戏,宾主依次投矢于壶,中多者为胜,胜者斟酒,败者饮酒。竹楼之所助:竹楼所助成的。是说夏天之所以有瀑布声等等,都是因竹楼造成的。 第二段,写建造竹楼,略写楼外所见山川景色,详写楼内六宜乐趣。竹楼的位置竹楼之“视”竹楼之“听”近览远观宜听急雨宜听密雪宜下棋宜弹琴宜投壶宜吟诗竹楼视听之美豁达自适的雅兴 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自画超脱红尘的隐士形象。 ?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自述享受大自然美景的隐士生活。?鹤氅:鸟羽制成的披风。晋人王恭披鹤氅出游,人称“此真神仙中人”,遂为高士、道流所披之衣。华阳巾:道士所戴头巾。《神仙传》:“韦节,京兆人,魏武(曹操)时为东宫侍读。后卜居华山,号华阳子,名其巾曰‘华阳巾’。”《周易》:儒家经典,亦称《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 第三段,叙写作者在竹楼中享受到的隐士生活。第:只。而已:罢了。
其:我的,代词。茶烟:指茶炉的烟火。歇:止,这里是“熄”的意思。素月:皓月。胜概:美丽的景色,佳境。概:景象。 办完公事的闲暇时间,(我)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
竹楼中),排除世俗杂念。 (这时)除江波山色之外,只见江上风帆,沙滩飞鸟,烟笼竹树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火熄,送走夕阳,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学生朗读:第三段竹楼闲居之乐—读书消遣世虑胜概赏景酒醒茶歇送夕阳迎素月回归自然怡然自得那齐云楼、落星楼,说高也算是很高了;井干楼、丽谯楼,说华丽也算是很华丽了。但它们只是用来贮歌女,藏歌舞,不是文雅之士的事情,我不愿做。齐云:楼名,一名月华楼,又名飞云阁,在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唐曹恭王所建。
落星:楼名,在今南京市东北。《金陵地记》:“吴嘉禾(三国吴孙权年号)元年(232),于桂林苑落星山起三重楼,名曰落星楼。”
井干:《史记·孝武本纪》:“乃立神明台,井干楼,度五十余丈,辇道相属焉。”注:“宫北有井干台,高五十丈,积木为楼,言筑累万木,转相交加如井干。”井干,井栏,井以四边为干。
丽谯:壮丽的高楼。《庄子·徐无鬼》:“君亦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晋郭象注:“丽谯,高楼也。”《初学记》引《释名》:“魏有丽谯。”魏武帝曾建一楼,名丽谯。唐颜师古注《汉书·陈胜传》:“楼一名谯,故谓美丽之楼为丽谯。”妓女:歌舞女艺人。骚人:泛指失意的文人。《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并举。? 第四段,用名楼比竹楼,表明不慕高华、鄙夷声色的高尚情怀。第四段: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hán)、丽谯(qiáo),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借四楼之高华,衬竹楼之雅致。?竹楼诗人风韵天下名楼吾所不取高华高洁不俗的志向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借竹工所说竹瓦易朽引出以下议论。
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yè)。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 我听竹匠说:“竹制成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盖两层竹瓦,能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元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至道二年调到扬州,至道三年重返中书省,成平元年除日,又有贬我到齐安的命令,今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 稔:谷熟。谷一年一熟,故一稔即一年。重覆之:指在原来竹瓦上再盖一层竹瓦。以:在,介词。至道乙未岁:即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出:贬出,《宋史·王禹偁传》:至道元年,“孝章皇后崩,…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坐谤讪(定谤讪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滁上:指滁州,今安徽滁县。丙申:至道二年(996)。广陵:今扬州市。丁酉:至道三年(997)。这一年宋太宗去世,“真宗即位,迁秩刑部。会诏求直言,禹偁上疏言五事,…疏奏,召还,复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令)。” 西掖:指中书省。这次是王禹偁第三次到中书省作官,所以说“又入西掖”。戊戌岁:宋真宗咸平元年(998)。除日: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有齐安之命:《宋史·王禹偁传》:“咸平初,(王禹偁)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其事,…出知黄州。”齐安:即黄州。己亥:咸平二年(999)。学生朗读:第五、六段 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叙说连年奔走的坎坷遭遇。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qì)之,庶斯楼之不朽也。○把修葺竹楼的任务,寄希望于后来的“同志”,表明对竹楼的眷恋深情。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点明写作时间。 四年之间,奔走不息,不知明年又会调往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朽坏么?但我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有相同志趣,继承(我志)修整它,但愿竹楼不致朽烂。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幸:希望。
同志:志趣相同。
嗣:继承(我爱竹楼之志)。葺:修整。
庶:但愿,副词。 第五段,叙述连年奔走的坎坷经历,表达眷念竹楼的思想感情。为竹楼祝福不惧竹楼易朽庶斯楼不朽官场失意的忧伤文章思路结构建竹楼 (1)就地取材 建于城隅
竹楼视听之美?(2)
享竹楼 (2—4)竹楼闲居之乐?(3)
竹楼环境之雅?(4)
议竹楼 (5)不惧竹楼易朽 庶斯楼不朽。 竹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实在不是一种平凡的植物,它常常作为一种人格力量、人格理想的象征。千古以来文人雅士,多乐以竹为对象吟诗作文作曲绘画,表现狷介人格,展露隐逸意趣。王禹偁被贬黄州,而其地多竹,这就自然地使他借竹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叹。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竹、赞美竹,而是描写以竹所构建的竹楼,实际上是他的“心灵宅宇”。由物写到人,
由生活写到志趣,
由实写虚,
由乐写到忧愁本文的思想内容刚正不阿的精神气节
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以竹衬托—托物言志※课文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竹楼视听之美时,为什么略写所见之景,而侧重于从听觉角度来写声音?
从声音角度更能体现竹楼的独特之处,由于竹的共鸣效应,竹楼里的音响效果不同寻常,作者认为这些和谐宜人的美妙声音“皆竹楼之所助也”,体现作者对竹楼的喜爱,及作者恬淡高雅的志趣;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竹楼环境的清幽宁静,这正是作者选择在“雉堞圮毁,蓁莽荒秽”的偏僻角落里修建竹楼的原因所在,那就是——寻求宁静,可见作者虽身处困境,心灵却依然平静,表现了作者在困境中持守高洁的气节和处变不惊、淡泊宁静的心态。探究体悟一探究体悟二从课文第三段中,我们从作者的闲居生活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作者形象?
闲居所著之装——身披鹤氅,头戴华阳巾,俨然隐居之士。闲居之乐——读书,赏景,饮酒,品茶,送夕阳,迎素月,这样的生活在作者看来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超然尘世之外,与自然为伍,与日月相伴的作者形象,表现出作者身处逆境而豁达自适的乐观情怀和对名利纷扰、富贵宦达的厌弃。身落尘网里,心在从容中。在课文第四段中,作者将自己的竹楼与四大名楼作对比的意图何在?
以楼明志。四大名楼高大华丽,却是藏污纳垢之处,我之竹楼虽然简陋,却尽显高雅;声色歌舞乃昏庸权贵和俗夫之事,非骚人之事;骚人自当持守高洁。于对照之中,再显淡泊的志趣。探究体悟三在课文第五段中,“岂惧竹楼之易朽乎?”与“庶斯楼之不朽也”是否矛盾?其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
“岂惧竹楼之易朽乎?”是埋怨之语,四年之间,奔走不暇,可谓命运多舛,透出作者淡淡的无奈与哀怨;也是旷达之语,虽命运多舛然居竹楼一日,就当持守淡泊清雅一日,不必忧虑竹楼之朽。“庶斯楼之不朽也”则是对后人的深沉嘱托,也是旷达语。天下际遇坎坷却不肯流于世俗,不肯丧失品格的贤士很多,竹楼为我所建,也是为天下同命运的贤士所建。若后人知我修建竹楼的良苦用心,修葺使它不朽,则意味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贤士品格不朽。这样,无论“我”今后命运如何,都可告慰于心了。作者力图以自己在艰难中对淡泊清高的执着去感动天下贤士,使得这种品格得到升华。——竹楼不朽,贤士的精神不朽!探究体悟四 竹楼之美 美在宁静 (环境幽静 心灵宁静)
竹楼特点: 竹楼之乐 乐在雅趣 (心归自然 远离尘俗)
竹楼之雅 雅在高洁 (环境幽雅 为人儒雅
情趣高雅)
作者情怀: 身处逆境 持守淡泊 庄重高洁
三、小结:竹 楼 寄 情托 物 言 志同样是在黄州,同样是遭贬谪的命运,同样是豁达自适的胸怀,苏轼借《赤壁赋》寄情于雄伟壮丽的赤壁,而王禹偁则对黄州遍地生长的竹子情有独衷,怎样理解王禹偁呢?
竹子是人格力量、人格理想的象征。 探 究 讨 论
竹子 ------竹楼栖身之所心灵宅宇 (高雅 坚韧 有节) 作者:身处困境 方正高洁 淡泊宁静托物言志 拓展 托 物 言 志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
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