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9阿长与《山海经》精讲与训练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9阿长与《山海经》精讲与训练部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2 10:5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长与《山海经》
【要点同步精讲】
基础知识补充
1.补充字音
憎恶(zēnɡ) 惶急(huánɡ)诘问(jié)粗拙(zhuō)
孤孀(shuānɡ)惊骇(hài) 惧惮(dàn)霹雳(pīlì)
2.辨析字形
慕(mù)渴慕 疮(chuānɡ)疮疤 悚(sǒnɡ)震悚
募(mù)募捐 怆(chuànɡ)怆然 竦(sǒnɡ)竦峙
虏(lǔ)俘虏
掳(lǔ)掳掠
3.补充释义
(1)骇:惊慌害怕
(2)掳:抢走
(3)惶急:恐惧着急。
(4)疮疤:①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② 比喻疼处、短处和隐私。
(5)诘问:追问,责问。
(6)渴慕:非常思慕。
(7)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约束。
(8)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
(9)孤孀:寡妇。
(10)粗拙:粗疏拙劣,不精美。
(11)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4.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课文精华巧学
问题一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知识点拨:事件概括要全面,可以按“××人做了……事”的样子来概括。详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
答案: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山海经》。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问题二 在鲁迅儿时的感受和现时的眼光中,对阿长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回忆中的阿长许多行为让“我”讨厌,只是听阿长讲长毛,才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知道了是阿长谋害了隐鼠后,又憎恶她;大出乎意料的是阿长给“我”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于是对她又产生了新的敬意。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
问题三 文章第三段有一处描写很精彩,“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请赏析它的妙处。
答案: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人物最富有特征的地方。作者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一方面写说话的声音,一方面写说话时一种习惯性的动作,绘声绘色。她的饶舌多事、对“我”管教严格,都得到了体现。
问题四 理解下列两句话的含义。
1.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2.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答案:1.因为阿长不识字,又没有钱,对书不感兴趣,但为了少时的“我”,几天寻找,花钱购买,“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对于少年的“我”来说,阿长就像魔术师一样具有神力。2. 这一句话是作者的真诚祈祷,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尊敬、感激、思念之情。以此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问题五 鲁迅先生的语言往往是含蓄的,他独特的抒情方式使作品具有永远的感染力。探讨一下作者在文中连呼“我的保姆”“长妈妈”“阿长”产生了怎样的艺术魅力?
知识点拨:欲扬先抑,是一种表现手法。它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答案:本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比如“不大佩服”,再如“讨厌”,又如“不耐烦”,还有“麻烦”,如果用“妈妈”来称呼,名不符实,用“阿长”来称呼,名副其实。而后来,称呼她为“我的保姆”,意味着与她亲密的关系,在结尾处,作者将此三种称呼连在一起,有很强的呼告抒情意味。它抒发了鲁迅先生对阿长的尊敬、感激、思念之情。
1. 下列句子不能表现阿长性格特点的是( )
A.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B.她生得黄胖而矮。
C.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D.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前天已将《野草》编订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
(1)上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应该填上的作品名称是 。
(2)透过作者对书名的进一步阐释,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一个见解:
3.名著阅读。
(1)下面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任选两幅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① ② ③

旧时孩子们常 活无常 捕鸟
玩的“吹嘟嘟”
【我的选择】
序号: 篇名是《 》
序号: 篇名是《 》
(2)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根据与图片相关的文章,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4.在“学在淮安”读书节活动中,你班举办“《朝花夕拾》我来讲”读书交流会,请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1)【走近名著】请你结合《小引》(即序言)的内容,为本次读书交流会设计一段开场白(不超过60字)。

(2)【走进名著】一位同学提供了A、B两段文字,设计了两个问题,请你回答。
A.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阿长与<山海经>》)
B.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五猖会》)
①A、B两段文字分别是哪两件事产生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A. B.
②分别说说这两件事对作者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整体类比阅读】
重点语段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大概是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5.当阿长问《山海经》时,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而“我”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6.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7.文段⑤中画线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代的是?????? ??????????。
8.文段最后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荫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9.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
10.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11.赏析下面的句子。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2.端午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节日,本文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
中考同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又见姑姑笑颜
窗涛
①老姑母的耳朵聋了。
②临近立秋的一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从西安驱车西行,去太白山下那个叫豆村的山庄,叩拜已八旬有四的老姑母。
③上世纪60年代的饥荒岁月,姑姑拖儿带女离开故土来到这个山村落户。姑夫说,这儿不如老家平坦,可人少地多,种些红苕土豆高粱什么的,也能填饱肚子。熟识后,村民下地干活便把孩子托付给姑姑。一连几年,姑姑都义务为远近邻居管护孩子,颇受敬重。
④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操持了大半生家务的姑姑看到家里一下子有了那么多的山坡地,就提出要在山坡栽种果树。从此,每天由早到晚,姑姑和姑父一起带着全家,翻耕土地、栽种苗子,精心养护。5年过去了,几十亩的山坡上果树齐刷刷地长起来了,挂果了。这一年,又赶上市场价钱好,收入竟然达4万多元。姑姑揣着钱袋,拉着姑夫径直上县城,二话不说买了一辆嘉陵摩托车。到村口时,乡亲们看得眼馋,蜂拥而至,把姑姑姑夫团团围住,“你们这么风光,还不是当家儿的功劳哟!”姑姑开心地说,“不是,是咱社会好,政策好,乡亲好。”
⑤大约是10年前的一个冬天,父亲忽然接到姑姑打来的电话,说要给表兄们分家,要父亲无论如何要带上母亲去她家一趟。听说我正好回来了,姑姑高兴极了,再三叮嘱非要我一同去不可。听着电话,我似乎看到了姑姑边说边拭泪的情景,于是,决定即刻随父同行。按老家的习俗,外甥们分家,必请舅舅定夺。一旦舅舅说了话就成定局。外甥们轻则缄默不语,高兴不高兴都得接受,重则争吵不休,甚至大动干戈,还有媳妇们喋喋不休的叫骂。当舅的遇到这种情景,尴尬难堪,收不了场事小,最不愿看到的是与外甥们结下怨仇。姑姑从父亲和我的脸上仿佛看出了什么,一落座就笑个不停:“你舅,今儿叫你来,不是为说事、当判官,就是想见个面,吃顿欢喜饭。”姑夫接过姑姑的话,把老两口如何劝说表兄表弟早分家另过日子,如何坚持他们不跟任何人一起过,也不要任何人的赡养费,只想搭个小灶欢度晚年的过程讲述了一遍。站在一旁的大表哥愧疚地说:“舅,你也听到了,这么做我们不被庄上人笑话死,也会让唾沫淹死的。我们兄妹6人,谁敢说不养活老人。老人不让我们管,这是揭我们的皮呢!”一旁的表弟表妹们都点头称是。这时大表弟媳妇也上前一步拉住父亲的手说:“舅,你看在外甥的脸上,让我爸妈回心转意,这家不要分了。一大家人住在一起,热热闹闹,好得和啥一样,为啥要轰我们走?”父亲听到这里,把腿一拍,哈哈大笑:“我听得明明白白。啥都甭说了,快拿酒来,舅今日要喝个痛快。”接着,家宴一字摆开,亲朋们依次就座。一时间,端菜的、添酒的、上茶的、道贺的、说笑的,鱼贯往来。直到夜色降临,人们才慢慢散去。
⑥这一次去看望姑姑,是因为前不久她一觉醒来,两耳无故失聪了。
⑦姑姑知道我要来,执意要走到坡下的公路旁等我。我下车来,看见姑姑颤巍巍的身子,无名的酸楚由心而生。姑姑却攥住我的手一个劲地笑。在去姑姑家的路上,我要搀扶着姑姑走,她不从,说她除了耳朵不听使唤外啥都好着呢。姑夫告诉我,姑姑前些天刚刚在宝鸡查了一回身体,样样正常,连医生都不敢相信。我问姑姑,分了家后悔不?姑夫贴着耳朵“翻译”给姑姑,姑姑知晓后竟然像小孩儿一般笑开了怀:“不后悔,我的福分大得很。政府每月给我发200元养老金还不算,又发800多元的护理费,加起来1000多元,你看红火不红火。”“护理费是啥?”我又问。“我是离休人员,那是用来护理我的。”姑夫插话。这时候姑姑一定是知道了姑夫在说什么,又抢着说:“做饭、洗衣裳都是你姑夫的事,他不要我做,我只领护理费,还要他护理我呢。”说罢,姑姑笑得更灿烂了。我没有想到,一个80多岁一字不识的老农妇,竟然还能讲出如此幽默的话来。
⑧回到家,姑姑非要我脱鞋坐在炕上和她拉话不可。拉话间,姑夫打开窗子指着窗外说,那是你小时候玩耍过的地方,西安和宝鸡的人想在那里搞休闲避暑山庄呢。我探头望去,金色的夕阳染红了远近的山峦,蓝天下的白云在慢慢飘动。山塬被郁郁葱葱的果树林带拥戴着,既蕴含着几分沧桑,更散发出从未有过的生机。
⑨“到西安逛几天,让我也尽尽孝心。”我拉住姑姑的手央求。姑夫向姑姑递了眼光,姑姑笑出声来:“你姑夫常用摩托带上我上县城逛,庄上人都说两个80多岁的人还风光呢!”姑姑说话时的那张笑颜,那份心宽,那如同喝了蜜糖之后的喜悦,是我打记事起从未见过的。
(选文有改动)
13.请找出既照应第①段又交代文章主要事件的句子。
14.请简要概括“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5.下面两段文字都是场面描写, 却反映了不同的人情世态。请分别加以分析。
(1)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吴敬梓《范进中举》)
(2)一时间,端菜的、添酒的、上茶的、道贺的、说笑的,鱼贯往来。
16.由插叙的往事,可以看出姑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 分)
17.文章多次写到“姑姑的笑”。仔细品味你会发现,除性格因素外,姑姑笑颜常开的原因还有很多,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至少答出三点)
阿长与《山海经》
1.B点拨:此项介绍了长妈妈的外貌,不能看出她的性格特点。
2.朝花夕拾 第二问略 点拨:根据语段中《旧事重提》可知,这部书应是《朝花夕拾》。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对于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要注意积累。
3. (1)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五猖会 ③无常
(2)温馨的回忆:【示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
【示例二】《五猖会》一文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 【示例三】《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刻。
理性的批判:【示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老师让孩子们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
【示例二】《五猖会》一文中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
【示例三】《无常》一文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阴间寻求公正的裁判。
4. (1)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走进《朝花夕拾》,走进鲁迅先生为我们勾画的一幅幅优美的生活画卷,走进他多姿多彩的童年吧!点拨:(1)考查对开场白的把握。完成时,要注意读书活动所面对的对象是全班同学,所讲内容要结合《小引》(即序言)的内容,围绕《朝花夕拾》展开,同时这一开场白要能对整个读书交流会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①A.阿长送我绘图的《山海经》B.在我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这本书②A.让作者感受到了阿长伟大的爱,B.让作者感受到了家长的霸道及对儿童天性的摧残。(意思对即可)
点拨:直接考查对文学名著《朝花夕拾》的把握。完成①时,要把握住两件事分别是谁做的,然后再进行概括。
5.说明“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只是随便说说而已。表现“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意思对即可给分);
6.表现了“我”当时接到书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
7.议论,指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的事;
8.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是“我”渴慕已久的,最初想得到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所以对“我”来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意思对即可给分);
9.(1)“从老家搬到城里”时的“姥姥的端午”;(2)姥姥生命中最后的“姥姥的端午”;(3)姥姥去世次年“姥姥的端午”。
10.示例: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出姥姥生怕惊醒“我”而轻手轻脚的样子,表现了她对儿孙的关爱。
11.运用比喻修辞,把“姥姥的端午”比作“一尺鲜洁的水”,形象地表现了姥姥勤劳、能干、慈爱的品格,她的品格将永久地激励、影响着“我”,让“我”永志不忘。
12.本文刻画的对象就是姥姥,所以用“姥姥的端午”为题,作者就是通过特定的“姥姥的端午”这个意象来刻画人物,而其中也凝聚着我们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3.这一次去看望姑姑,是因为前不久她一觉醒来,两耳无故失聪了。
14.⑴“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⑵“我”是事件的叙述者。⑶“我”是“山村”发展变化的见证者。
15.⑴描写了范进中举后,乡邻们阿谀奉迎、趋炎附势的众生相,表现了世态的炎凉。(答出“世态炎凉”的意思即可)⑵描写了姑姑分家时的忙碌、热闹、喜庆,表现了家庭的和睦、民风的淳朴、生活的和谐。点拨:答出“家庭和睦”的意思即可。
16.⑴姑姑是一个热心善良的人,她一连几年义务帮助邻居照顾孩子,没有怨言。⑵姑姑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她带领全家栽种果树,从早到晚不辞劳苦。⑶姑姑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她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⑷姑姑是一个明理好强的人,她敢为人先栽种果树,富裕后又心存感激;她晚年独立生活,不给子女增添负担。点拨:有明确观点,有恰当的分析,意对即可。
17.(至少答出三点)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政策使姑姑走上富裕之路,使她喜不自胜。⑵子女们的孝顺和家庭的和睦让姑姑笑口常开。⑶农村养老政策消除了姑姑的后顾之忧,让她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⑷姑姑、姑夫相濡以沫,安度晚年,也让姑姑倍感幸福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