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原子的结构 同步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3.2 原子的结构 同步作业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8-22 15:4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2 原子的结构
a 原子的定义与结构
b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c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选择题
1.南京理工大学胡炳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NaN5 3H2O.该化合物中含有N5﹣等微粒。已知N为7号元素,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5﹣是一种单质 B.1个N5﹣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C.1个N5﹣中共含有35个质子 D.1个N5﹣中共含有35个电子
2.碳12是指含6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质子数相同 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相同 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
3.关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D.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4.下列关于离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B.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C.原子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后形成离子
D.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
5.2017年,我国科学家在利用镓(Ga)进行肿瘤的早期精准诊断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种镓原子的原子核内有31个质子和37个中子,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A.6 B.31 C.37 D.68
6.“朝核问题”引发了国际关注,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的如何利用。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B.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该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3
7.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致使老旧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导致放射性物质外泄进入大气.有害物质之一是碘131,碘131化学性质与碘127相同.下列关于碘131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B.原子中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可能不等
C.与碘127原子的质子数不相等
D.碘131具有放射性
8.在下列各组微粒中,不仅两者的质子数相等,而且两者的电子数也相等的是(  )
A.NH3与NH B.OH﹣与F﹣ C.H2O与Na D.NH 与Na+
9.①最外层电子数为8;②核外有2层电子;③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下列粒子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
A.Na+ B.Ne C.O2﹣ D.S2﹣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量基本上等于原子核的质量
B.碘受热升华,是因为碘分子受热体积变大了
C.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
11.化学上用符号“ZAX”表示原子的组成,其中X代表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已知abXn+和cdYm﹣的电子层排布完全相同,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b﹣a=d﹣c B.a+n=c﹣m C.a﹣n=c+m D.b﹣n=d+m
12.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察进行化学反应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二.填空题
13.在原子中,一定与质子数相等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 B、核电荷数 C、中子数 D、   
14.有Fe、Fe2+、Fe3+三种微粒,它们具有相同的   数,不同的   数.
15.将①分子 ②原子 ③质子 ④中子 ⑤电子等粒子用序号分别填入下列适当空格中:
(1)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是   ; (2)带正电的粒子是   ;
(3)参加化学反应一定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 (4)原子中数目一定相等的粒子是   .
16.科学家曾通过测定古生物遗骸中碳﹣14含量来推断古生物的年代,已知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则碳﹣14原子的原子核内有   个中子,原子核外有   个电子.
17.在①分子、②原子、③原子核、④质子、⑤中子、⑥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2)不显电性的粒子是   ;
(3)带正电荷的是   ;(4)质量最小的粒子是   .
(5)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是   .
18.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原子核、电子这些粒子中:
(1)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 (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有   ;
(3)不显电性的粒子有   ; (4)带正电的粒子有   ;
(5)带负电的粒子有   ; (6)质量最小的粒子有   ;
(7)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   .
19.选择填空:A 汤姆森 B 道尔顿 C 枣糕模型 D 卢瑟福 E 波尔
F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G分层模型
在实验中发现原子内有电子,同时测得电子带负电,这是英国科学家   ,创立的模型是   ;用α粒子轰击原子的方法,发现原子中有一个核,画出了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围绕原子核运行的原子结构模型,这是科学家   ,模型是   (填序号).
三.实验探究题
20.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自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实验做法如图1
(1)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2)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um(1um=10﹣6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3)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4)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1u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
(3)如图2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选填序号).
21.1911 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他们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 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 α 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①大多数 α 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②一小部分 α 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 α 粒子被弹了回来。
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请你根据卢瑟福 α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分析说明出现上述 3 个现象的原因:
(1)现象①   
(2)现象②   
(3)现象③   。
答案:
选择题
1.C
2.A
3.C
4.C
5.B
6.C
7.D
8.B
9.C
10.B
11.C
12.D
二.填空题
13.B;核外电子数。
14.核外电子;质子.
15.(1)①②④; (2)③;
(3)①; (4)③⑤.
16.8;6.
(2)分子、原子;
(3)分子、原子、中子;
(4)质子、原子核;
(5)电子;
(6)电子;
(7)质子和电子.
19.A;C;D;F.
三.实验探究题
20.(1)不会,原子核;
(2)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3)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当α粒子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
第20题图
第21题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