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部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21 23:3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学习目标1. 掌握隋朝统一至灭亡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2. 了解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隋朝的统一581589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统一篇——隋朝的建立 隋文帝杨坚杨坚(隋文帝)581年长安1、隋朝的建立1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全国?(1)北方: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民族分歧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北方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动荡的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2)陈朝统治腐朽: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
(3)隋朝国力强盛。2、隋朝统一全国时间:589年动脑筋3.隋朝的统一重大意义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强盛篇——隋朝的强盛一、隋朝的强盛的原因(1)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实行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措施 二、 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开皇之治时间项目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1、大运河的开通观察《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找到大运河的三点(一个中心、两个端点)、四段、五大水系及三个重要地点的古今地名演变。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政治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材料一 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长时间在北方,如何对南方实行有效的管理,是历代统治者都绞尽脑汁去考虑的问题。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就可以缩短南北方的距离,更有效地加强了统治者对南方的控制。
材料二 在经济上,从六朝开始,南方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经济重心虽在北方,但北方人口众多,长安、洛阳等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官员和军队,为了保证能有充足的物资供应,隋朝必须转运江南地区富庶的物产到北方。经济目的:搜刮江南财富;军事目的:为攻打高丽转运军事物资便利;个人目的:贪恋江都美景。2、大运河开通的目的1结合下表,归纳大运河的地位。全长2 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沟通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相关史事3、地位: 分析大运河的开通有何作用?应该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材料一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二 皮日休的诗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4、大运河开通的作用 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评价大运河:
1.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当时开凿大运河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1)隋朝实现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2)隋文帝统治时期,国力强盛,为大运河的开通准备了条件。
(3)隋朝大运河以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作基础。隋朝大运河如此浩大的工程为什么能在隋朝完成? 隋朝建立之初,沿袭前朝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之后(583年)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
读下面材料,说说隋文帝为什么要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 强盛篇——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魏晋以来,做高官的基本条件是: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要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不能做高官,选拔官吏的实权也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 (1)官吏的选拔权由地方权贵垄断,不利于中央集权。
(2)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效力,不利于隋文帝的统治。科举制的创建(1)隋文帝时,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科举制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有何影响?(1)世家大族的子弟:失去了靠门第做官的特权。
(2)上层权贵:不再垄断官吏的选拔权。
(3)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凭才学做官的机会。
(4)皇帝:得到选官和用人的权力。 读下面材料,说说科举制度的创立有何影响。 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普通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的范围。选拔官吏的实权,也就转移到朝廷手中。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2)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 300多年。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 灭亡篇——隋炀帝的残暴统治1.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的表现(1)他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如:他征发大批的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他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
(2)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如:多次乘坐龙舟巡游。2.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的后果后果: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朝灭亡的时间及原因。618年。(1)隋炀帝的暴政。
(2)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原因:灭亡的时间: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灭亡建立:581年,杨坚,长安统一:589年,灭掉陈国力强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科举制的开创标志:隋炀帝开设进士科意义: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加强了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表现人口数量增长,垦田面积扩大,粮仓丰实大运河的开通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作用: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原因: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时间:618年原因1. 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下列哪位人物采取的改革措施中,没有明确进行“度量衡”方面的改革?( ) A. 孝文帝 B. 隋文帝 C. 嬴政 D. 商鞅BA课堂练习3. 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的大致走向,最贴切的是( )2. 考古学家发现,含嘉仓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供应五六十年。这段材料意在说明隋朝( ) A. 政治清明 B. 经济发展 C. 民族融合 D. 国强民富D4. 大运河与长城像一个“人”字书写在中国大地上。这两大工程的共同点是( )
A. 最后完工的时间相同 B. 具有浓厚的军事防御功能 C. 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 D.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优越性
DB6. 科举制度有其发展轨迹和功能变迁,经历了创立、发展、鼎盛与衰亡的过程。其中,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 )
A. 隋文帝时期 B. 隋炀帝时期
C. 周文王时期 D. 周武王时期5. 隋炀帝好大喜功,连年役使数百万人大兴土木;多次发动攻打高丽的战争,最终导致田地荒芜。尽管国库充足,民间却饥馑遍野。这说明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 )
A. 深化改革 B. 关注民生 C. 巩固国防 D. 善于用人B7. 廉政兴邦,暴政亡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项目(1)阅读材料一,对比表格中的数据,概括隋朝鼎盛时期的经济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有哪些。经济发展繁荣。隋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等。(3)对比从上两则材料,你能得出哪些有益的启示?繁重的兵役、徭役等。廉政兴邦,暴政亡国。(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二 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武装起义。
(2)阅读材料二,材料中涉及的迫使人民起义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