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部编版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21 23:4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重点: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1、目的:
一、郑和下西洋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2、条件
材料二: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疆域辽阔。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
国力雄厚
材料三:郑和七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 船员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 、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 ,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行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技术先进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 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时间:1405-1433年。
共7次
3、概况
刘家港


今加里曼丹岛北部
今马来西亚马六甲一带
今印度科泽科德
榜葛剌
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


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
今肯尼亚蒙巴萨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三宝庙(泰国)
三宝庙(马来西亚)
榜葛剌进麒麟图
根据图片,结合教材,郑和下西洋与所到之处的交往方式
和平友好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航海之比较表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次数 7 4 1
人数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17艘 4艘
船只大小 旗舰长24.5米,宽6米 长34米,宽8米
拥有设备 航海图
罗盘针 罗盘针 罗盘针
到达范围 美洲 印度
大船151.8米,宽61.6米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共200余艘
27800 人
时间最早
次数最多
人数最多
船数最多
船只最大
设备最先进
范围最大
比较结果
4、意义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的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郑和从小能吃苦耐劳,培养了英雄无畏的气概。
宋元以来我国的造船业发达,能造出巨大的海船。
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他们说的对吗?请说明理由。
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造船技术的发达;
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是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戚继光抗倭
材料一:
鸳鸯阵
材料二: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
材料三:
根据材料和教材,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
1、原因
台州
登州
福建
广东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九战九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2、结果:
3、评价
①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戚继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②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知识拓展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的对外关系
交往
冲突
国力强盛
国力日渐衰落
封建制度走向衰败
课堂小结
1.电影《苏禄国王 与中国皇帝》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郑和大航海时代,当时的中国皇帝应该是 ( )
A.宋太祖 B.元世祖 C.明成祖 D.明太祖
2.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C
B
课堂练习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索或贩卖。例如,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其六门被攻破,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两万余间,被发棺椁四十余县。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去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棺椁三四,有不可胜计而周知者”。
(1)材料一中所说的“倭寇”来自哪个国家?主要由哪些人组成?
日本,主要是武士、奸商组成
材料二 福建有歌谣流传至今:“执法如山军纪明,出师矢志灭胡尘。斩子励众并为国,千秋共仰思儿亭。”该歌谣讲的是当年戚帅率军杭倭时,一次临阵派兵,他的儿子做先锋,路遇大雾没能按时赶到,军令如山,他以军法处置了自己的儿子。
材料三 遍卸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2)材料二和材料三称颂的抗倭将领是谁?材料三表达了他的什么志向?
戚继光,表达了戚继光坚决抗倭到底、报效祖国的决心。
(3)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他能够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①抗倭斗争的正义性。
②“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
③有政府和沿海人民的支持。
(4)请你用一句话对这位抗倭将领做出评价。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其抗倭业绩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