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 课件+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二首 课件+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2 12:09:52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一肚子没学问,
开口闭口知道,
瞧瞧这小家伙,
实在真是骄傲。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吗?古诗二首第一课时1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1.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2.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结合注释弄懂古诗大意。
(重点)
3.欣赏这首咏物诗,体会诗人的情感。(难点)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属浙江省)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主要作品:《北堂书钞》。饮yǐn露lù桐tóng非fēi饮清露yǐn饮垂緌:
清露:
流响:
疏桐:
藉:古人结在下巴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同“借”,凭借。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核心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串珠问题:
1.一背:读《蝉》这首诗,说说蝉的饮食、住处各有什么特点。
2.二思:蝉的叫声为什么能够传的很远?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垂緌:古人结在下巴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须吸吮着纯净的露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从开阔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饮:吮吸。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疏:开阔,稀疏。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凭借秋风。藉:同“借”,凭借。居高:指栖息在高处。非:不。《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样子与食性,实际上暗含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象征达官贵人。显宦身份本与“清”不相容,但诗人却将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中,这是为三、四句“清”无须借“贵”作铺垫,用笔巧妙。理解:象征、铺垫这句诗写出了蝉声之远传。“疏”字写出了梧桐树的清高挺拔,并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出”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品析:“居高”语义双关,既指蝉栖息于高处,又暗指蝉的品性高洁。思考:“居高”在这里指什么?双关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居高”而自能致远。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蝉》表达出诗人对人的高洁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从容不迫的气韵风度。核心问题:1.一背:读《蝉》这首诗,说说蝉的饮食、住处各有什么特点。串珠问题:蝉的饮食特点是只饮纯净的露水;住处特点是居住在高高的树上。2.二思:蝉的叫声为什么能够传的很远?蝉的叫声能够传得很远,是因为它自身居住在高处。特点无需凭借权势
声名自然远扬蝉   居高(是)品质高洁:原因样子—垂緌习性—饮清露声音—流响居高声自远藉秋风(非)《蝉》一诗描绘了蝉的栖高饮露、鸣声远传,并指出蝉声远传并不是凭借秋风,而是因为蝉自居高处,表现了蝉高洁的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的高洁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这首诗通过描写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课件39张PPT。第二课时古诗二首1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1.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3.欣赏这首咏物诗,体会诗人的情感。(难点)罗隐(833-909):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主要作品:《马嵬坡》《谗书》。论lùn限xiàn占zhàn不论 不限lùnxiàn占尽山尖:
占:
甜:山峰。
占其所有。
醇香的蜂蜜。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核心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串珠问题:
1.一想:从哪里可以可看出蜜蜂十分忙碌?
2.二探:《蜂》这首诗赞美了蜜蜂的什么品质?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山尖:山峰。不管是在平平的地面还是在高高的山峰,所有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们占领。尽:都。占:占领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它们采尽花蜜酿成蜂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那些醇香的蜂蜜呢?甜:指醇香的蜂蜜。《蜂》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山花烂漫时在“平地”和“山尖”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匠心独运,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品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诗中的蜜蜂象征着“劳动者”。蜜蜂采得百花酿成蜜,象征着老百姓辛辛苦苦的劳作。思考:蜜蜂和酿蜜有什么象征意义?诗人用疑问句结尾,话锋一转,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蜜蜂的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理解: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请你再写出几句关于昆虫的诗句。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积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核心问题:《蜂》一诗表达了作者对蜜蜂和像蜜蜂一样的劳动者辛勤劳作的高尚品格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1.一想:从哪里可以可看出蜜蜂十分忙碌?串珠问题:从诗中的“不论平地与山尖”“尽被占”可以看出蜜蜂十分忙碌。2.二探:《蜂》这首诗赞美了蜜蜂的什么品质?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质。辛勤劳作蜂   所忙为谁:为谁辛苦为谁甜处处:平地 山尖时时:尽被占采百花:酿蜂蜜《蜂》一诗描绘了蜜蜂辛勤酿蜜的画面,并以蜜蜂为喻,表达了对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不劳而获者的痛恨和不满。咏 蜂
(明)吴承恩
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
小小微躯能负重,器器薄翅会乘风。蝉噪(zào)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籍)
蜂儿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花忙,蜜成犹带百花香。(《蜂儿》杨万里)  【有关蝉的歇后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鸣蟋蟀叫——各唱各的调。【有关蜜蜂的谜语】黄衣裳,金翅膀,飞来飞去做工忙。它的本领大,还会造小房。做出好吃的,留给大家尝。谁敢欺负它,留神它的枪。(打一动物)(谜底:蜜蜂)蟋蟀——象征怀念征人
鸿雁——象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
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
春蚕——象征奉献精神
猿啼——象征悲哀、悲伤的感情
沙鸥——象征漂泊无依
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
鸿鹄——比喻人有远大志向 古诗文中动物的象征意义《蜂》赞扬了像蜜蜂一样无私奉献、不求名利的劳动者,也表达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痛恨与不满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背诵古诗。点拨:朗读古诗,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结合课文插图,抓住关键字词,背下来。参考答案: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思考与交流。点拨:这道题要在熟读诗句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结合课文插图,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理解诗句大意。
参考答案:
(1)诗意: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凭借秋风。
(2)诗意:它们(蜜蜂)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1.读下面的诗句,结合课文,理解诗句大意。
(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点拨:这两首诗都是托物寓意的古诗,通过上题对诗句的理解,不难弄清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都是歌颂具有相同精神的人,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
参考答案:
《蝉》这首诗托物寓意,实际言明自己的志向,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等),自能声名远播。《蜂》这首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美了像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造福的劳动者,也暗示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2.在朗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画“——”。
垂緌(wěi ruí)  占领(zhàn zàn)
罗隐(yěn yǐn) 尽被占(jìn jìng)﹒_________﹒﹒___﹒ shì fēi yǐn shuǐ yǔ lù
wú xiàn bú lùn tóng
梧 二、读拼音,写字词。桐是 非无 限饮 水不 论雨 露排队露水非常山路梧桐很多同学无限CABCDA五、根据意思写诗句。
1.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纯净的露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