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调查活动中,下列行为不正确的是( )
A. 飞檐走壁,采摘高处的野果
B. 遇见不喜欢的动物,也如实记录
C. 看见新鲜的野果,不随便采来品尝
D. 全组同学要集体行动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
A. 温度
B. 空气
C. 水
D. 光
3.曾记否?同学们刚刚走进生物学课堂,老师就带着你们去调查校园内的各种动物.下列有关调查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调查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B. 调查要设计合理的调查方案
C. 抽样调查的结果比普查更准确
D. 调查包括普查和抽样调查
4.如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类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中的甲是分解者
B. 图中的丙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 图中的甲、乙、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D. 图中的生物可构成这样一条食物链:丙→甲→乙
5.美丽的沂源我的家,沂源鲁山风景优美,植物繁多,为了解沂源鲁山上的生物种类,通常用( )
A. 调查法
B. 观察法
C. 实验法
D. 分类法
6.某地大量捕杀青蛙,使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其原因是( )
A. 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B. 破坏了水稻的生长
C. 破坏了青蛙的繁殖
D. 破坏了青蛙的生活环境
7.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请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 生物圈
B. 森林生态系统
C. 草原生态系统
D. 湿地生态系统
8.下列自然现象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 植物落叶
B. 人体出汗
C. 种子萌发
D. 潮起潮落
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 西湖公园里的所有植物
B. 洞庭湖里所有的鱼
C. 洞庭湖
D. 洞庭湖里所有的水
10.“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人类目前还无法建造一个适合自己永久生存的环境
B. “生物圈Ⅱ号”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个生存的第二家园
C. “生物圈Ⅱ号”属于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D. 人类完全可以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长期生存
11.稻田中有一条食物链:稻→虫→蛙→蛇,若长期被重金属镉污染,则体内镉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A. 稻
B. 虫
C. 蛙
D. 蛇
12.下列对如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 图中有一条食物链:蝉→螳螂→黄雀→蛇
C. 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D. 当环境受到污染时,蛇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少
13.某同学将调查到的生物按照他们形态结构的特点进行了归类,下列那组归类不准确( )
A. 水蚤、金鱼藻、枯草
B. 蘑菇、青霉、黑霉
C. 绿头鸭、鸬鹚、鹅
D. 槐树、杨树、柳树
14.下面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 一块农田
B. 一片小麦
C. 一群大雁
D. 一堆蘑菇
15.“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给予人类深刻的启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Ⅱ号”实验没有科学依据,失败在情理之中
B. 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
C. 目前人类科学发达的程度还不足以攻克这个科学实验课题
D. 人类目前还无法建立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人造环境
二、非选择题
16.2014年5月20日,我国的“月宫一号”试验获得成功.“月宫一号”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试验人员收获种植的粮食、蔬菜和水果,供自己食用,同时利用植物残枝落叶喂养的黄粉虫为人提供部分动物蛋白,生活所必需的氧气、水等可以在系统内循环再生.
(1)“月宫一号”中阳光、空气、水、温度等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
(2)“月宫一号”中的植物为该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有_________.
17.在沙漠中植树时,必须选用耐干旱的树种,否则难以成活;当沙漠上的树木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使一定区域内的气候有所改善.请分析回答:
(1)沙漠中影响树成活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该事实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正常生存.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________.
(2)以上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18.图A是仙人掌的形态图,其叶变成刺状,茎绿色肥大,地下部分的根系发达.图B是竹节虫的形态图,竹节虫具有与树枝相同的体形.
/
(1)仙人掌的形态结构特点有何功能?
(2)你推断仙人掌适合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3)试分析竹节虫的形态特点对它的生活有何益处?
(4)以上两幅图说明了什么?
19.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 ,制订合理的 ,有时候调查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需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做为 ,整个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要进行 和 ,有时要用 方法进行统计.
20.某同学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设计了如下实验:
(1)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
(3)实验步骤
①在一个铁盘内放上一层潮湿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盘上左侧(甲组)盖不透光纸板,右侧(乙组)盖玻璃板(如图).在盘内形成_________两种环境.
②将10只鼠妇放入铁盘左侧中央,右侧中央处放_________鼠妇,静置2分钟.
③观察统计:每隔一分钟统计一次甲组和乙组的鼠妇的数目,统计10次.分别计算出甲组和乙组统计数据的_________,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预测结果:黑暗处鼠妇的数量________,明亮处的________.(填“多”或“少”)
实验结论:鼠妇_________(填“喜欢”或“不喜欢”)黑暗的环境.由此可知鼠妇适宜生存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__.
/
21.如图是某个生物兴趣小组对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做调查之后,所绘制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
(1)在该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____条生物链,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某种不能分解的有害物质的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_________.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的植物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所有的动物都属于_________.收获季节,有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农作物的秸秆,造成大气污染,针对这一现象,兴趣小组的同学向有关部门建议建造沼气池,利用秸秆产生沼气.那么,分解秸秆产生沼气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
(3)通过调查,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认识到,如果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捕捉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蛇、蛙、鸟,就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的大量繁殖,从而导致粮食大量减产,因此可见,每种动物都在维持_________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他们呼吁,不要随意灭杀任何一种动物.
(4)用以下词语,写一段与生物学有关的小短文,(字数没有要求,但所给的词语都要用上才给分).鹰,温度、草、雨、阳光、蚱蜢、青蛙、风.
22.我国历史上少数帝王曾妄想“长生不老”,盲目服用“仙丹”,其结果大多英年早逝.当今一些生物学家在研究小白鼠实验时,发现了“返老还童”的生命现象,这或许给人们延缓衰老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下是该课题的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准备:
(1)选取健康且生命特征相同的18月龄白鼠和3月龄白鼠若干只备用.
(2)分别抽取3月龄和18月龄白鼠的血液若干毫升,分装到不同的瓶中备用.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探究
(1)要探究“年轻白鼠的血液是否会对年老白鼠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应选取________组作为对照组.
(2)实验方案中的B组和C组不能构成对照实验,是因为________.
(3)请你根据题意,预测可能出现“返老还童”现象的是________组.
23.下图是三幅生态系统图:
/
(1)请你依次写出它们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类型:、、。
(2)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试着写出来:(至少三个)、、。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A、调查时,防止调查中断或发生危险,飞檐走壁,采摘高处的野果,易发生危险,不可取,A错误;
B、调查是一项科学工作.对你所看到的生物,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个人好恶取舍,B正确;
C、看见新鲜的野果,不随便采来品尝,以免中毒,C正确;
D、调查过程中,同学们要集体行动,注意安全,D正确.
2.【答案】A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
3.【答案】C
【解析】调查的方法步骤: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普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调查的范围很大的,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综上所述,选项C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4.【答案】B
【解析】由图可以知道:图中甲,乙,丙既可以从大气中吸收气体,也向大气中释放气体,故甲,乙,丙分别是三种不同的生物;丙有箭头指向乙,甲也有箭头指向乙,说明乙是分解者,甲和乙的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归还到无机环境,促进物质的循环;丙指向甲的箭头代表的是丙被甲捕食,所以丙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源泉,又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B正确;图中甲生物为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所以A、C、D三个选项错误,只有B正确.
5.【答案】A
【解析】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调查.人口普查也是调查.因此为了解沂源鲁山上的生物种类,通常采用的方法也是调查法.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6.【答案】A
【解析】在题干的生态系统中,水稻为植物,属于生产者,而害虫和青蛙为动物,属于消费者,它们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一条食物链,即:水稻→害虫→青蛙,如果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破坏了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使害虫增加,水稻减产。故选A。
7.【答案】A
【解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8.【答案】D
【解析】A、植物落叶属于新陈代谢,A正确;
B、人体出汗体现了生物的新陈代谢特征,B正确;
C、种子萌发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的特征,C正确;
D、潮起潮落是自然现象,不是生命现象, D错误.
9.【答案】C
【解析】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此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物以及生物生存的环境,只有生物或只有环境都不叫一个生态系统.
A、西湖公园里的所有植物,只有植物,没有其他生物及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B、洞庭湖里所有的鱼,只有部分生物没有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C、洞庭湖既包括了洞庭湖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符合题意.
D、洞庭湖里所有的水,没有环境和其他生物,不能构成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10.【答案】A
【解析】生物圈Ⅱ号是科学家模拟生物圈Ⅰ号建造的一个实验基地,虽然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技术想办法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生存空间等条件,但最后仍然以失败告终,它用事实告诉我们,迄今为止,生物圈仍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园.因此A是正确的.
11.【答案】D
【解析】有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所以这些有害物质会随着食物链流动并逐渐积累,营养级越高,体内有害物质积累的越多.因此在食物链“稻→虫→蛙→蛇”中,稻、虫、蛙、蛇体内镉积累量依次增多.
12.【答案】A
【解析】A、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有阳光、空气和水,等等;生物成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螳螂、黄雀、蛇,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因此,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故A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如图示中的食物链: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故B错误;
C、细菌属于分解者,不可能与蝉之间的关系构成竞争关系,故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在该生态系统中蛇的级别最高,它的体内积存铅最多.故D错误.
13.【答案】A
【解析】生物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农作物、家禽、家畜等.
A、水蚤是动物,金鱼藻、枯草是植物,归为一类不合适.符合题意.
B、蘑菇、青霉、黑霉,都是真菌,可以为一类.
C、绿头鸭、鸬鹚、鹅,都属于鸟类,可以为一类.
D、槐树、杨树、柳树都属于绿色开花植物,可以为一类.
14.【答案】A
【解析】A、一块农田,既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
B、一片小麦,只是部分生产者,没有消费者、分解者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
C、一群大雁,只是部分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
D、一堆蘑菇,只有部分分解者,没有生产者、消费者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
15.【答案】A
【解析】A、生物圈Ⅱ号是科学家模拟生物圈Ⅰ号建造的一个实验基地,虽然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技术想办法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生存空间等条件,但最后仍然以失败告终,A错误;
B、迄今为止,生物圈仍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园.B正确;
C、目前人类科学发达的程度还不足以攻克这个科学实验课题,C正确;
D、人类迄今为止还无法建立一个人造的适合人类永久生存的环境,D正确.
16.【答案】(1)非生物成分;(2)氧气和有机物
【解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主要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月宫一号”中的光、空气、水、温度等属于非生物成分.
(2)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氧气和有机物等.
17.【答案】(1)水;生态因素
(2)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解析】(1)沙漠中影响树成活的主要因素是水;该事实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正常生存.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以上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18.【答案】(1)绿色肥厚的茎能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以及储存大量水分;叶变成刺状,有利于减少水分的散失;发达的根部可以吸收深处的水分.
(2)适于生活在干旱的沙漠中.
(3)具有与树枝相同的形态,可以隐蔽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自己的生存.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仙人掌,绿色肥厚的茎能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以及储存大量水分,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
(2)可以推断仙人掌适合生活在干旱的沙漠中.
(3)竹节虫有与树枝相同的形态,静止不动时,它的形态像竹节可躲避敌害,保护自己,属于防御行为.
(4)以上两幅图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9.【答案】目的和调查对象;调查方案;样本;整理;分析;数学
【解析】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指定某一计划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20.【答案】(1)光
(2)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3)①明暗;②10 ③平均值;多;少;喜欢;阴暗的环境中生活
【解析】(1)根据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所以实验变量是光.
(2)根据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提出的问题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可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或光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①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盘内形成明暗两种环境.
②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将10只鼠妇放入铁盘左侧中央,右侧中央处放10只鼠妇,静置2分钟.
③因为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取全班各组多次的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因此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引起的误差,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使结论更准确.
预测结果:黑暗处鼠妇的数量多,明亮处的少.
实验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21.【答案】(1)4;蛇 (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昆虫;鼠
(4)在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生活着鹰、草、蚱蜢、青蛙等生物,影响它们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温度、雨(水分)、阳光、风(空气)、等,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解析】(1)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箭头指向三级消费者(食肉动物).该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鼠→蛇、植物→昆虫→蛙→蛇、植物→鸟→蛇、植物→昆虫→鸟→蛇.
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重金属等)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增高有富集现象,营养级别越高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高.如果往农田中喷洒农药,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后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蛇.
(2)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故图中的动物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分解秸秆产生沼气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捕捉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蛇、蛙、鸟,昆虫和鼠因失去天敌,就会大量繁殖,这个生态系统也就会遭到破坏,所以人们不要随意灭杀某种动物,因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在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生活着鹰、草、蚱蜢、青蛙等生物,影响它们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温度、雨(水分)、阳光、风(空气)等,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22.【答案】(1)A;(2)变量不唯一(变量两个);(3)B.
【解析】(1)分析表中的实验设计可知:为探究年轻鼠的血液是否会对年老鼠产生影响,该实验方案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其中A与B以年轻鼠的血液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年轻鼠的血液会对年老鼠产生影响.其中B组注射等量3月龄白鼠血液,对实验变量进行了处理,是实验组.A组注射等量18月龄白鼠血液,对实验变量没有处理是对照组;
(2)B组和C组有两个变量,分别是鼠的年龄不同和不同年龄的血液,对照实验变量唯一;
(3)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可以得出:B组可能出现“返老还童”现象.
23.【答案】(1)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2)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
【解析】(1)如图三幅生态系统图依次代表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海洋中的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池塘生态系统等,由淡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淡水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