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三上语文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长春版三上语文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2 20:01:0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都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按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和结构分析识记字形,学习了一些字理识字的方法。初步学会结合词语理解词义,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能正确朗读课文,能认识自然段,认识句号、逗号、问号、叹号等标点符号,学会写钢笔字,写字姿势基本正确。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加强综合训练,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思想教育方面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三、语文知识方面
  1.识字和写字
  ①对学习汉字有浓厚兴趣,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243个生字,会认261个生字。
  ②会使用字典、词典,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③能使用硬笔正确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不断提高写字质量。
  2.阅读
  ①加强朗读指导,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②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
  ④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动脑筋,多读多想,把课文读通,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问号、感叹号的一般用法。
  ⑥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⑦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加强语言的积累。
  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⑨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3.习作
  ①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②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③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④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⑤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
  4.口语交际
  ①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②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讲笑话、办画展,评一评,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四.教学措施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具体措施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多思、多写,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
  2、课堂教学中,注重“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将课本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做到精讲多读多练。
  3、教会学生进行课外资料的收集,使学生做好课内外知识的迁移与吸收。
  4、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学习小组形式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5、教给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通过来理解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还可以采用以说促读的方法,在读懂内容、抓住重点、理出顺序的基础上练说。
  6、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注重学生日常的读书、写字等正确姿势的培养。
第一板块 奇思妙想
教学设计
课题
古朗月行(节选)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了解古诗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2、背诵两首古诗,体会古诗的奥妙。
3、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寂静的夜晚,深蓝的夜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老师一抬头,看到这可爱的月亮,真想对它说点什么。你们猜一猜,老师想对月亮说些什么呀?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师相机引入。
2、古时候,有个著名的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喜欢这明亮皎洁的月亮,他写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月亮的诗。
3、板书课题:2、古诗两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古朗月行》和《静夜思》教学图片,学生依次看图,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
2、借助拼音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3、同桌互读正音,检查是否读正确。
4、听录音范读,学生自由跟读。
5、说一说,通过读古诗,你都知道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理解大意。
1、默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诗句。
2、师生互动,提出不懂的地方;生生互动,解答疑难。
3、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联系上文中“小时”“地上霜”“低头”等诗句,理解意思,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看法。
4、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师适当点拨。
四、个性品读,熟读成诵。
1、自由读古诗,和同桌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些地方,为什么?你准备怎样读出喜爱之情。
2、师范读,引导学生读诗,注意诗句停顿和节奏,读中感悟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3、先自由读,再指名读、领读、齐读,通过不同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加深记忆。
第二课时
一、朗读、背诵古诗。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强化积累。
二、激发想像,拓展延伸。
1、除了诗中描绘的景色,你认为月亮还像什么呢?展开想像,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说给老师和同学听。
2、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吧!用上《静夜思》的词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识字指导。
1、认读生字,重点检查“瑶”“疑”“霜”。
2、指导书写。
静:左右结构,左边“争”的第4笔横出头,最后一笔竖稍长,与左边不对齐。
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文”字。
四、总结全文。
1、齐读古诗。
2、说说古诗体现作者李白的什么思想感情。
五、实践活动。
1、查找一至两首关于月亮的古诗读一读。
2、完成填空,在小组内订成一本小诗集在班级内展示交流。
如: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 。
又疑 ,飞在青云端。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火烧云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5个生字,理解“紫檀色、笑盈盈、高寿、红彤彤”等词语的意思。
2.?? 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较流利地读给同学听。
3.?? 理清作者描写火烧云的顺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 感受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照到地面所产生的奇丽景象。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词,读通课文
2.理解在霞光映照下地面上色彩的变化为什么会不一样。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日出或日落时;天空经常出现绚烂多彩的云霞,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我国现代女作家萧红笔下的《火烧云》。(板书课题)
二、出示自学提纲,交待学习任务
1.出示自学提纲。
(l)默读课文,勾划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2)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火烧云的?概括每一部分内容的意思。
2.这节课,我们采用自学的方法,按自学提纲的要求,学习课文。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配乐朗读录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自读课文,按自学提纲自学课文。
四、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课文。(正音)
2.按提纲交流:
①什么是火烧云?
②课文从哪几方面写火烧云的?(板书:霞光、颜色、形状)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霞光?与火烧云有什么关系?
(“霞光”是火烧云的一个方面)
每一部分段意:(l段)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
(2-3段)讲火烧云颜色的变化。
(4-7段)讲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五、小结
课文具体描绘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读了课文,谈谈你对课文的总体印象。(可随意谈,如条理、写法等等)
火烧云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哪些方面?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交待学习方法任务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采用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的形式继续深入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提纲
1.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哪两方面?
2.逐段阅读,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写了霞光、颜色、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的?
二、指名读全文,回忆课文内容
1.指名读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
2.课文写了火烧云哪几方面的内容?
(板书:霞光、颜色、形状)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哪两个方面?
(明确: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板书:变化多、变化快)
2.指导阅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提问:
(l)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只回答出“傍晚时的火烧云”不确切,应根据“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回答出“夏天傍晚时的火烧云”。
(2)课文哪里写了火烧云的变化多、变化快?是怎样写的?
读出颜色变化多、变化快的词语,知道是通过傍晚阳光透过云层照到人或动物身上呈现出色彩来写的。
(3)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霞光的变化多、变化快。
不强求一致,符合要求即可。板书:五光十色变化异常
(4)感情指导朗读,语气要轻快活泼。
3.总结学习方法,指导自学交流第二段课文
提问:我们是怎样学习“霞光”一段的?
先读文,再勾划重点词句,用一个词概括,最后朗读,进一步体会。
运用学习第一段课文的方法,学习写“颜色变化”部分内容。学习时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解决重点、难点。
课文哪些地方写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是怎样写的?
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先讲了什么?(先讲火烧云从西烧到东,“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强调了天空一片红艳。)
出示句子、推敲词语: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里的“烧”可以换成什么字?比较一下为什么在这里用“烧”字?
可以用“红”字代替,但用“烧”字更为准确。原因:(l)与文题照应;(2)“烧”字表动态,给人以动感,而“红”字则不能;(3)如果用“红”和“红通通”重复;(4)和后面“着了火”呼应。
感情朗读,仔细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接着写了什么?(再讲了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
学生通过对“这地方的火烧云……一会儿……一会儿……”等句子的理解以及对重点表示颜色词语的推敲,知道准确地写出了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
最后讲了什么?
对“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让学生学习上面带有比喻性的表颜色的词语说一说,如“茄子紫”。
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色彩斑斓,变幻莫测)
感情朗读,注意语调的轻快流畅。
4.引导领悟写“形状”变化的内容。
作者是怎样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的?
(作者把火烧云想像成各种动物,先写它出现,再写样子,最后写它变模糊了,看不到了。)
引读:(边引读边投影演示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师:一会儿,天空出现——
生:一匹马。
师:马的样子——一
生:……
写狗和狮子的段也如此引读,读中体会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
5.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恍恍惚惚”以及“恍恍惚惚”的原因,体会作者逼真地写出了观察火烧云时的真实感受。
能用一个词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感情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无比。
6.总结、扩展。
(1)指读全文,谈学完课文的总体收获。
(2)总结。
①作者抓住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以丰富的想像力,以优美的语句描绘出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瑰丽多姿,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板书:热爱大自然)
②作者为什么能把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写得那么生动逼真呢?(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归纳总结:
①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积累。
②描写中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的想像。
③用词准确,表达合理。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写法,写一种自然景色。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繁星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媒体出示)      萤(萤火虫)荧(荧光屏)莹(晶莹)      模 mó 模型、楷模        mú 模样、模具    2、查字典理解词语(媒体出示)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昧:昏暗。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填空。(媒体出示)
?
时间
地点
看到的
感受的
第一次
?
?
?
?
第二次
?
?
?
?
第三次
?
?
?
?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媒体出示)      在________,__________,我看着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地点)      在________,__________,我看着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地点)      在________,__________,我看着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地点)
四、总结
第二课时
导入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继续研读课文
1、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表达了依恋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样。”表达了与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    2、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节,再读第三节,回味、感悟、交流。)     (媒体出示关键句)     拟人句——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抱里了。     排比句——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指导朗读。    4、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语照样子写句子。(媒体出示)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三、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你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媒体出示)      例:星群密布        (   )  (   )  (   )    2、复习词语:(媒体出示)        纳凉 星群密布 静寂 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梦幻 四、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仿写:(媒体出示)      师过渡: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媒体出示句式)      渐渐地___________,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我仿佛听见____________,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2、拓展。(媒体出示)     (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篇小散文。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繁星                  巴金                 热爱大自然    从前   家乡    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向往美好生活    三年前   南京        仿佛和朋友对话    如今    海上       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金色花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3、 学习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4、认识本课生字,并能规范书写会写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2、学习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 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印度有一位大文豪泰戈尔,他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亲密感情。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走近作者
?? 我们今天将一起结识一位伟大的人物,感受一种伟大的精神。
??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处处可以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最高尚、最纯洁的爱。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三、检查预习——学生展示积累的字词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匿( nì? )笑?? 祷告( dǎo )?? 花瓣( bàn? )?? 衍( yǎn? )
2、 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偷偷地笑。???????? 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佑。??????????????????????
第二课时
一、激情诵读,感悟亲情??
1、范读
2、小组间朗读比赛 :看哪组读的最好,人物的感情表达的最贴切?
?? 请其他小组根据刚才的朗读和自己的理解,点评小组朗读,并说明理由。如:感情基调的喜悦、温馨、深情,从中我读出了妈妈的……或孩子的……,或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妈妈、孩子。
?? 诗中写的是怎样一个孩子,怎样一个母亲?
? (诗中的母亲是一个充满深深的爱、是一个教徒、爱好文学的人,孩子是顽皮的、活泼可爱的。)
3、朗读一下你最喜欢的词或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重点句子示例:?
(1)“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焦急,我调皮)?
(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
(3)“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调皮,撒娇)
二、深入研读,合作探究
?? 刚才我们师生用我们自己的声音演绎了这首优美的诗歌。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对多么可爱的母子啊!
讨论:
1、“我”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文中的孩子,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的?
?? 因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圣洁而美丽,变成金色花就是意味着自己给予母亲的爱是圣洁而美丽的,正可以表达自己回报母爱的心愿。
?? 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抒情:物和情之间有某种类似(精神) 如:诗人可借梅、莲、松、竹等表达特定的情感。诗言志、歌咏言,就是这个道理。好处是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通俗化、具体化,特别是表达情感类的题材,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写作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形象化,读来意味悠长,那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借助某种具体可感的形象,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来表达某种情感,使我们的文章更有韵味。
2、一天之中,“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
?? 诗人借金色花构成三次嬉戏画面来表现母子情深的
? 妈妈??????????????? 我
做祷告时—————散发香气
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拿灯去牛棚时————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3、我变成金色花后,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 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只是悄悄地让妈妈感到温馨,就是瞒着妈妈。
4、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并用一句话来概括。
?? 本文作者借金色花,通过金色花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对母亲的爱
三、小结
?? 本文作者借金色花,通过金色花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对母亲的爱,借景抒情,把母子间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散香气
金色花??????????? 投身影?????????? 母子情深
捉迷藏
课后反思
第二板块 汉语家园
教学设计
课题
2—1
总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2—2
总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2—3
总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2—4
总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板块 人类的朋友
教学设计
课题
3—1 古诗二首 蝉
总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3—1 古诗二首 蜂
总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3—2 翠鸟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2.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按照要求自学生字、词。     1.引导学生回忆复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步骤。     2.引导学生回忆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即一读:读课文;二画:画出文中生字、词;三查:查字典认识生字、新词;四找:从字典中找出重点生字的字义。     3.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4.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填表,举例:   (二)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自学,纠正读音。      (1)读准字音。        “翠”、“饲”是平舌音;“赤”、“衬”是翘舌音;“艳”、“衬”是前鼻音;“灵”是后鼻音。]     2.指导学生识记字形:      “翠”上下结构,上面的“羽”字应去掉钩,下面的“卒”一竖不能超过“从”。      “赤”上下结构,下面的“”的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希”是上下结构,上面的“”的第二笔为一大点。      “逮”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隶”最后一笔是反捺。      “褐”、“衬”都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最后的两笔是撇、点。      “腹”是左右结构,左边中间是“日”。     3.区别形近、同音字,作巩固练习。       褐(   ) 衬(   )  疾(   )  待(   )       喝(   ) 衫(   )  急(   )  持(   )       锐(   ) 饲(   )  希(   )  泡(   )       说(   ) 词(   )  稀(   )  饱(   )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疾”字为例。“疾”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疾飞”。教师引导学生从查字典中查找出“疾”字有四种解释:(1)病,身体不舒适;(2)恨;(3)快,迅速;(4)疼痛。本着根据词义选取字义的方法,“疾”字在“疾飞”一词中应选取“快,迅速”的字义。“疾飞”的意思是很快地飞。联系课文内容,“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学生便可悟出“疾飞”一词是指翠鸟飞得很快。     3.出示词语,让学生作巩固练习。      锐利——“锐”是尖刻的意思。锐利即尖锐、锋利。课文中指翠鸟的感觉非常灵敏。      鲜艳——又鲜明又美丽。课文中指翠鸟的羽毛色彩非常美丽、好看。      清脆——“脆”指声音响亮、清爽。课文中指翠鸟的鸣叫声清亮好听。   (四)介绍翠鸟。    1.翠鸟:又称叼鱼郎,也叫鱼狗,羽毛青绿色,尾巴短,捕食小鱼。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    2.出示图片或标本让学生看。   (五)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熟悉生字、词。   (六)作业:朗读课文,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借助理解反映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句子,进一步读懂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让学生说出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检查复习。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第2、3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活动特点,并讲述了翠鸟捕捉小鱼的过程;第4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并表达了“我们”对翠乌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文,弄清各段大意,从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重点句,读懂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段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话介绍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让学生边读边想将有关内容在文中画出来。     2.出示思考题:  翠鸟各部分的羽毛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  3.指名回答:       本段共有六句话,其中第2~5句介绍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  4.出示重点句: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1)指名读句子。  (2)讨论:这四句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清这四句话按总分段式描述了翠鸟各部分的羽毛的颜色。首先总体描述翠鸟的羽毛颜色非常鲜艳,然后从上到下,有条理地介绍了翠鸟的头、背、腹各部分羽毛的颜色。层次十分清楚。同时在描写中,作者特意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指名读第1自然段第1句话,让学生想一想这句话介绍了什么?   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讲翠鸟爱停在苇秆上;二是突出写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而且这双小爪子能“紧紧地抓住苇秆”。这就为下文翠鸟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作了铺垫。  (4)指名读第6句话,想一想这句话主要介绍了什么?    这句话突出介绍了翠鸟“透亮灵活的眼睛”和“又尖又长的嘴”,同样为下文翠鸟能在疾飞中叼起小鱼作了铺垫,同时这样一番描写,把一只羽毛鲜艳、小巧玲珑的翠鸟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5)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叙述翠鸟的外形特征。   (6)教师将翠鸟的图片分解为头、背、腹、爪子四部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图片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一边说一边依次贴出,使图片还原,也可采用此种方法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本段有几句话?主要写的是什么?第2自然段有两句话,主要介绍翠鸟的两个活动特点:   (1)爱贴着水面疾飞;(2)一动不动地注视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意。  (1)出示重点句:“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2)指名读句子。  (3)课堂讨论:什么是“疾飞”?翠鸟在“疾飞”中,又能“轻轻地停在苇秆上”说明了什么?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义。“疾飞”是指飞得很快的意思。翠鸟在“疾飞”中,眨眼间又轻轻地停在细软的苇秆上,这说明翠鸟飞行时动作十分敏捷。“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停得急而轻。这句话充分表现出翠鸟行动迅速而敏捷的特点。  3.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1)出示重点句:    “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2)课堂讨论:什么是注视?翠鸟为什么能“一动不动地注视”?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句义。“注视”是指集中注意力地看。联系上文翠鸟能“一动不动地注视”是因为它那“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表现出翠鸟在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时,既专心又机警。 4.指名读第3自然段: (1)课堂讨论:翠鸟怎样捕捉小鱼? (2)指名读有关句子。 (3)出示填空练习: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4)讨论括号中所填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懂这句话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翠鸟捕捉小鱼的经过。“蹬开,飞过去,叼起,飞走”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翠鸟动作熟练、连贯、非常迅速,都是在瞬间进行的。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下文“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进一步体会翠鸟动作的迅捷。苇秆摇晃是因为翠鸟蹬开水面,水波荡漾是因为鱼儿被叼出水面。这“摇晃”和“荡漾”持续的时间都不可能长,而就在这极短的时间里,翠鸟叼着小鱼飞的无影无踪,可见翠鸟动作迅速敏捷,准确,不落空。   (5)为什么翠鸟能这样迅速准确地捉到小鱼呢?让学生联系上文找出有关句子。  (6)出示句子,让学生选择带点词的意思。   “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7)出示带点词的意思,让学生采用出示反馈牌的方法选择正确的解释。  (8)讨论句义。  在这句话中,作者先说小鱼“机灵”,再说“难以逃脱”,借以反衬出翠鸟的目光极其尖锐,说明翠鸟在观察露出水面的小鱼时十分机警,再联系上文,翠鸟长着“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一张又尖又长的嘴”,这样捕捉水面上的小鱼当然是既迅捷而又准确不落空了。 (四)联系上下文体会句间联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句式训练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清句间联系。   例:   1.翠鸟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水面是因为它有________。   2.翠鸟目光锐利是因为它有________。   3.翠鸟能在疾飞中叼起小鱼是因为它有________。   通过这样的句式练习让学生认识到翠鸟捕鱼本领高超,不只是因为身体某一部分的特点,而由于它外形各部分特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五)让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翠鸟
外形:颜色鲜艳,小巧玲珑          活动:等鱼 贴、飞、停、注视等             捉鱼 蹬、飞、叨、贴、飞喜爱          住处:隐蔽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3—3 猫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揣摩重点词语、句子,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及它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猫(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彩。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1、出示多媒体课件:不同形态的猫。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小动物,它们很可爱,给我们带来了的快乐。猫就是其中的一个。你们喜欢猫吗?猫给你留下怎么的印象呢? 2、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特别喜欢猫,还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近老舍先生家的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懂字词。圈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2、预习汇报。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些猫?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大猫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猫的呢?(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4、课文中哪两个句子最能概括大猫和小猫的特点呢?找一找画出来。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5、句子比较。(课件出示) (1)猫的性格有些古怪。 (2)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三、读中感悟,理解大猫的“古怪” (一)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大猫的古怪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相关的句子,边读边作批注。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汇报,师生讨论交流。 哪些词能说明猫的古怪呢?(老实 贪玩? 尽职? ) 4、猫的这些古怪的特点,课文中是用怎样的句式连起来的呢? ? 引导学生找出后进行比较。 (1)“说老实吧,它的确(????? );可是(????? );说这贪玩吧,的确是呀(??? )可是(???? )” (2)“它很老实,它白确(??? );可是(????? );它很贪玩,的确是呀┉┉可是┉┉” (2)仔细读一读,体会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感觉到什么? (3)情境创设:这么贪玩的猫,家里来了客人,老舍先生会怎么说呢? 5、猫还有什么古怪的地方? (1)学生读句子,小组合作,找出相关语句 (2)从哪能看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呢?
6、猫的性格古怪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来呢? ⑴课件出示:“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⑵哪些词语反映了猫的“胆小”和“勇猛”?(找出生点词语:藏起来、不要说……就是……)
四、课堂小结,提纲挈领。 1、老舍先生家的猫真是古怪。(引读:它既-----又学生接读)。 2、老舍先生用平实的语言,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大猫性格的古怪和他对猫的喜爱之情。那么,他笔下的小猫又是如何的可爱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老舍先生笔下那个性格古怪的大猫,那么谁能用概括一下大猫的性格特点? 填空:它既(),又(); 既(),又();既(),又()。 二、品读欣赏,体会小猫的可爱。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哪句话最能概括小猫的性格? ⑴课件出示:“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学生读这一句 ⑵这一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呢?(过渡句,也是本段的中心句。) ⑶为什么用了一个“更”字?这说明了什么呢(小猫更惹人喜爱)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从哪看出刚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呢?划出文中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汇报,交流 出示重点词句:玩鸡毛、线团-------没完没了 ? 摔 跟 头-------------再跑再跌? 撞疼了也不哭 4、课件出示:小猫玩耍里的场景。多淘气的小猫啊!面对这只小猫作者没有责打而是满心的喜爱,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了?理解“生机勃勃”并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多媒体画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了最佳的求知态度,能积极主动把兴趣、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篇,情感升华。 ? 1、结合板书,梳理全文。 ??? 作者在写大猫和小猫的时候,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了哪些事例来写具体的呢? ?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练笔。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老实 贪玩 尽职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学习园地 一
总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板块 幽默
教学设计
课题
4—1 秀才砍树
总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4—2 黄历迷
总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4—3 市中弹琴
总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五板块 美好的愿望
教学设计
课题
5—1 小毛虫
总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5—2 一粒小豌豆
总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5—3 小音乐迷杨科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 感受扬科对音乐的热爱及杰出的音乐才能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受扬科对音乐的热爱及杰出的音乐才能。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音乐渲染、激趣导入: 1、 这里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 2、 你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 3、 小扬科是个有音乐才华的孩子,想认识他吗?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 画出本课生字。 3、 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三、 集中学习本课生字: 1、 牧、论、呜、野、蚊、躺、切、都是形声字。 2、 奏是会意字(课件) 3、 教师范写。 四、 练习: 1、 为下面的字扩词:牧、切、野、奏 2、 读下面的词语: 牧童、无论、野果、蚊子、躺在、奏乐、呜呜、马 鬃、笃笃 五、 小结: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你们喜欢音乐吗?喜欢什么音乐? 2、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小音乐家。 二、 分析课文: 1、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音乐家是谁?他几岁了?长什么样了? (2) 交待描写人物特征的方法,并能口头表达。 2、 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说说第二——三自然段写了什么?(扬科喜欢音乐)从哪句话中看出来了? (2)归纳出“地”的用法如: 青蛙呱呱地叫、啄木鸟笃笃地啄、甲虫嗡嗡地叫等 3、 学习第四——六自然段: (1)体会小扬科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2)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说出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三、 练习: 创设一个雨景场面,让学生用上哗哗、轰轰隆隆、呼呼、啪啪等象声词说几句话。 四、 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2、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教师引读关键词如下:田野里------果园里------凡是------他都------他都觉------堆草料的时候------傍晚------青蛙------啄木鸟------甲虫------杨科躺在河边------
1、教师板书关键词,学生看关键词尝试背诵。 二、找一找,看图画,到课文中找句子。 第一幅图对应为:有时候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杨科躺在河边静静的听着。 第二幅图对应句子为:可是他还一天到晚拉着------ 请学生谈一谈这两幅图的共同点:都能表现出杨科酷爱音乐,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 请学生也试着来读一读。(现在你就是小音乐家杨科,你那么陶醉,那么喜欢听这些声音,你来读一读吧!) 三、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读一读,做一做。 1、请学生读一读,学一学这些声音。 2、请学生根据每幅图说一句话,并且用上书中给的象声词。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动作表现这些声音。 五、练习。 1、创设一个雨景场面,让学生用上哗哗、等象声词 说几句话。 2、根据课文的学习请你把下面的话补充完整。 杨科是??????????????????????????????? 。 杨科是??????????????????????????????? 。 杨科是??????????????????????????????? 。 六、作业
把课文第三段背诵给家长听。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小音乐家杨科 年龄、样子、爱好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5—4 小蓝裙的故事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借助批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一个大的进步往往是由很小的改变开始的道理,并善于从生活中去感受、发现美。
3.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复述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绘声绘色讲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故事)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都曾听过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读一个故事。师板书完课题,生齐读。
2.看到了这个题目,你们会有哪些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借助旁批看看哪些问题通过我们自己读书就能解决,再看看我们在读中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布置预习内容。
四、布置作业
1.写自己喜欢的字或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查检复习
1.指名认读生字。
2.朗读课文。
二、精读理解,绘声绘色讲故事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脏兮兮”“协调”“焕然一新”等词语的意思,以及问题:“街道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大的变化?”、“小姑娘的蓝裙子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变化呢?”
2.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去找出问题的答案。
3.学生汇报自己的体会。
4.都是小结:所有这一切的改变,只是因为大家的一认识:与美的事物不协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要求自己与美的事物协调一致的话,我们就能创造美,我们的本身就是美了。
5.教方法指导学生讲故事。
⑴指导学生抓住三“不协调”和三“不对劲”来记住这个故事。
⑵指导学生在讲故事时注意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做到绘声绘色。
⑶学生小组内讲故事,互相评议,比一比谁讲得好。
⑷自愿者讲给全班听。
6.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三、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唤( ) 两( ) 冻( )
焕( ) 俩( ) 栋( )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小蓝裙的故事
   老师送小蓝裙——小姑娘变成“小公主”
母女收拾屋子——家里焕然一新
爸爸整理庭院——房屋整洁亮丽
邻居行动起来——街道整齐清洁
               
课后反思
第六板块 寓言故事
教学设计
课题
6—1 揠苗助长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寓、焦、喘、截”4个生字,会写“焦、算、费、望”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3、明白做事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词句、理解寓意,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难点:明白做事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 2、一起读读课题,注意节奏(师范读,生齐读) (二)明白“揠”,理解题意 1、猜一猜,“揠”是什么意思?所以也把揠苗助长叫拔苗助长。那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2、明白了意思,谁再来读一读,读着读着,你有什么疑问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你们可真会思考,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 ,为什么拔苗?怎样拔苗?拔苗的结果怎样呢?我们学习了这个故事就明白了。赶紧读读课文吧。注意,老师还有读书要求呢,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2、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那我就请4位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正音评价) (1)、第一段中有几个多音字呢,瞧(课件出示:长?? 得? 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课文读得好,里面的词语相信你们也认识了。谁认识,带着大家读一读。(出示词语:寓言 巴望 焦急 筋疲力尽? 喘气 一大截)(小老师带读;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4、读得可真不错!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我做你猜,谁能猜猜,老师做的动作表示哪个词?(巴望)。谁还想来演一演? 5、你们可真能干!让我们带着刚刚这些动作,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齐读) 6、真好,你能不能看着这些词语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为了把故事讲的生动你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 (出示词语,进行课文填空。) 5、我们也像他这样读一读,边读边想: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6、现在我们明白农夫为什么要揠苗助长了,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再快些,所以他此时的心情怎么样?(相机板书:急)
三、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感知寓意 1、学习第一段,感受“焦急”。 (1)、赶快读一读第一段,找一找这一段中哪个词说明他很着急?(板书:焦) (2)、“焦”字住进了田字格,仔细观察它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要写好这个字,你有什么地方提醒大家注意的?(上面是四横,下面是一个四点底。)拿起手指跟老师一起写一遍。 (3)、焦急这个词藏在这个句子里? 出示句子: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①自由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下农夫当时的样子 ②读了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农夫的焦急?(指名读,齐读) (4)、农夫也跟你们一样焦急呢,找一找这一段哪些地方可以看的出来他很焦急?读一读,用横线画出来。 ①出示句子: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焦急?(重点指导巴望、天天)? ②刮大风时去吗?下大雨时去吗?烈日炎炎去吗?他这样天天去为的是什么? ③真是个心急的农夫,谁来读这句话,读出农夫的焦急。(男生读) (5)、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农夫眼巴巴地看着田里的禾苗,希望他的禾苗一下子长一大截,于是他天天到田里去看,可是——(出示句子: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①真的没长高吗?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 比较句子: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 ②是啊,加了一个好像,说明禾苗长高了,只是长得太慢了,一时看不出来。看来老农真的是太着急了!就把刚才咱们的体会放到句子中,谁来读?读出焦急。(指名读)? (6)、刚刚我们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了农夫的焦急,现在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把这一段演一演。(你来表演,老师读) (7)、可真是个不错的小演员呢!农夫仿佛就在我们的教室里呢!想着刚才的画面,咱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吧! 2、学习第二段,体会“急忙” (1)、终于有一天,着急的老农想出了办法。走,去看看!(出示老农拔苗的图片)谁来说一说,他在干什么? (2)、是啊!老农正弓着背、弯着腰拔禾苗!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谁来读一读这一段,指名读。 (3)这里藏着一个带“急”的词,看谁先找到(板书:急忙) (3)、他急急忙忙干什么去了? (4)、怎么拔的?(指名读,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为什么不是“一把一把的拔”呢?(体会拔禾苗时的小心翼翼) (5)、拔了多长时间?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引读)是呀,当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时,农夫在田里—— ????? 当肚子饿的咕咕叫时,农夫在田里—— 当农夫汗流满面是,他还在田里—— (6)、他中间有没有休息?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农夫不停地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难怪会累得——筋疲力尽 (7)、现在,和你的同桌合作,来演一演这一段吧,你读他演。 (8)、你感受到农夫的筋疲力尽了吗?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送进课文读一读。(齐读) 3、学习第三段,体会“急切” (1)、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农夫的心情怎么样? (2)、是呀,虽然累,但他很高兴呢!瞧(出示农夫开心的咧着嘴大笑的图片)此时,他在想什么?(指名回答) (3)、好消息一定得早点告诉家人,开心的农夫,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儿子,谁当一当农夫,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指名读) (4)、为什么是一边喘气一边说呢?猜一猜,他是怎么回到家里的? (跑回家,体会农夫的迫不及待) (5)、对呀,这心情可真是够急切的(板书:急切)。 (6)、急切的农夫们,快来把这个好消息也告诉老师吧!(齐读) 4、学习第四段,明白寓意 (1)、力气真的没有白费吗?同学们,拿起书本来。(齐读第四段) (2)、面对满地枯死的禾苗,面对自己曾经给予厚望的禾苗,农夫忍不住抱头痛哭,此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指名说) (3)、是啊,做什么事都不能着急,不能违背事物的生长规律。 这个一直在急,急得团团转,急于求成的农夫,最终却落得个徒劳无功的下场。这让我想起了咱们以前学过的成语,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拔苗助长、徒劳无功。 (4)、瞧,短短的一个小故事,却藏着深刻的大道理,像这样的故事就叫做寓言。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二、巩固练习 多好呀,这个寓言故事已经讲了几千年了,还要继续讲下去吗?那该怎么讲呢?谁愿意来给我们讲一讲?(指名上台讲故事)
三、全课总结 希望同学们不仅会讲,也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凡事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欲速则不达,生活中可不要太着急呀! 四、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焦、望、费、算”; 2、回家之后,将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按照规律?? 不能急于求成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6—2 亡羊补牢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学生齐读)    2、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现在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    4、从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回答、提问)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本课的生字带词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     (1)选择正确的读音        窟窿(kū lóng ; kū long)废窿(lóng long)        街坊(fāng fang)坊本(fāng fang)        圆圈(quān juàn)羊圈(quān juàn)        钻研(zuān zàun) 钻石(zuān zuàn)        重点强调:多音字在意思上的区分        你是怎样来区分的?指名汇报通过查字典区分多音字的不同意思。     (2)强调字形,理解字意       “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横。       “街坊”:你家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本课的生字、生词我们都弄清楚了,现在你能读课文吗?(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板书:第一次第二次    2、羊是怎样丢的呢?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      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小结:那么这部分可以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告诉我们,养羊人是怎么会丢了两次羊。    3、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结果又怎样呢?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      结合朗读,自由回答:养羊人后悔了,赶快把羊圈补上了,以后再也没丢羊。 三、练习复述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评价,体会寓意    1、请你评价评价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友情提示: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随便评价他人,对养羊人做出的任何一个评价,都要有根有据,理由充分。     (1)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2)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评价    (1)养羊人是个不听劝告的人:      A、从他与街坊的对话中,看出他不听别人的劝告。        他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无所谓的语气)大家尝试读一读,指名朗读。        街坊的话应该怎样来读?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从“赶快”知道街坊很为他着急,感到可惜,读出劝的语气)        指名尝试读        分角色来读对话,体会对话双方的不同的心情。      B、从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又”,感觉他这个人太一意孤行了。知道有第一次的丢羊,就应该想到还会丢,可他偏偏不去修补,导致他又有了第二次的丢羊。       这两个“又”应该怎样来读?大家尝试读第4自然段,体会养羊人的可气之处。    (2)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这个养羊人真是可气,那么养羊人就没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默读最后一段。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后悔”“不该不”想象一下养羊人当时后悔的心情。尝试读出当时的心情。你能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改成一般陈述句)      抓住“赶快”“结结实实”指导朗读,从这两个词你知道了什么?(养羊人的可贵之处:发现错误后,马上就改。而且很有信心)      养羊人最可贵之处就是他心想:“现在修还不晚”,看到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大家自由交流。      小结:这就是养羊人的闪光点,他虽然发现问题很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当一旦发现错误后,他能及时地去改正。想象一下,如果他在发现错误后,却沉浸在后悔和自责中,总是认为晚了,那么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见,只要有信心,知道及时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事例,自由谈)    3、养羊人由开始的不在乎,到后来的后悔,到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如果你是养羊人,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有满腹话语想对大家说呢?(奉劝大家,不要像我这样,不听他人的劝告,不能及时地改正错误。我们要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发现问题及时地改正。更要记住,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亡羊补牢”这个成语还有后半句,你能根据蕴含的道理补上后半句吗?(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二、明确寓意,指导实际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寓言《亡羊补牢》,你都明白了什么道理?     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亡  第一次丢羊  毫不在意    未          羊  第二次丢羊  后悔——修羊圈 为          补  结果     再也没丢    迟          牢   (听劝告,知错及时改正)  也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6—3 滥竽充数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寓言吧,说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滥竽充数。    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3、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2自然段     (1) 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2) 投影片出示: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a 指名读句子      b 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     (3) 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 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     (5) 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学习3、4自然段     (1)轻声读3、4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和词语并理解。     (2)指名读3、4自然段      a “这个消息”是指什么?      b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c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    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2、总结全文。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宣王  必三百人  混           缗王  一一听之  逃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6—4 惊弓之鸟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能猜猜是什么成语吗?(课件出示图片) 2.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也是一个成语故事。(课件出示题目) 3.你知道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仔细听故事,你从故事里听懂了什么?(课件播放课文录音) 2.哪个是故事里的更羸、魏王?大雁的情况怎样?(课件出示图片) 3.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4.课件出示词语、生字。 5.指名分段读课文。 6.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听故事录音。 2看图回答问题。 3).自读课文。 4).同桌互读、开火车教读、男女生赛读生字词。 5).分段读课文,正音。 6).课文主要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射箭,只拉了一下弓,就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故事。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写字表生字。 2.扩词、造句练习。 3.指导写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如:射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身”,右边是“寸”。 2).用这些字扩词,并选词造句。 3).先在书上田字格描红,再在拼音本上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复习引入。 ?1.“惊弓之鸟”主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课件出示词语。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惊弓之鸟》。
二、细读勾画, 自主探究。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哪句话具体说明更羸是射箭能手? 2.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3.既然大雁不是射下来的,那么是什么置大雁于死地呢?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圈出原因来。 4.为什么说“嘣”的一声响,就置大雁于死地? 5.你能学一学更羸的动作吗? 6.我们只看到更羸拿弓拉弦吗? 7.引导:听到那么响的弦声,大雁肯定很害怕,就会拼命往高处飞。 8.魏王看到了,他有什么样的感受? 9.引导:魏王见更羸不用箭,便使大雁掉下来,心里感到很惊讶。现在你就是魏王,你该如何读? 10.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11.哪一段告诉了我们原因?更羸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是怎样进行分析的? 12.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1)大雁因为????? ,所以飞得????? 。 (2)它因为????? ,所以叫得?????? 。 (3)它一听到弦响,因为??? ,所以?? 。 (4)因为??????? ,所以伤口??????? 。 (5)因为伤口?????? ,所以??????? 。 13.现在我们假设,如果是魏王拉弦,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14.从这里可以看出,大雁并不是被更羸射下来的,更羸的本领也并不是真的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那么更羸的本事到底表现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填空:更羸的本事不在于(?? ),而在于(?? )。) 15.我们也要向更羸学习,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 16.读了更羸的话,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17.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大雁? 18.你知道“惊弓之鸟”的意思了吗? 19.我们学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 20.你知道和“惊弓之鸟”类似的事情吗?
三、拓展阅读,总结提升。 ?1.课件出示故事: 2.你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更从更羸身上学到了只有善于观察、动脑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希望同学们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 4.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一听。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学习园地 二
总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七板块 不同的视角
教学设计
课题
7—1 题西林壁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2、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八、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九、默写古诗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十、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十一、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看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7—2 登飞来峰
总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全诗,了解诗句意思。
情感目标: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在诗中的哲学道理,熟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中字词意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杜甫的《望岳》这两首诗,下面我们来学习《登飞来峰》这首诗,一起来领略宋代诗人的别样风采。(板书:登飞来峰)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王安石,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登飞来峰》是他30岁时,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三、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
四、教师翻译原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五、讲解注释
1. 飞来峰: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另一种是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2.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3 闻说:听说。
4.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
5.缘:因为。
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
(一)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二)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板书)
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教师引导学生)
七、分小组讨论
1.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答:这首诗没有写眼前其他的美丽景象,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写出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八、作业
1. 熟练的背诵默写《登飞来峰》一诗。
2. 抄写《登飞来峰》一诗十遍。
3. 预习《游山西村》一诗。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登 飞 来 峰

北宋 王安石

浮云——→(困难、障碍、挫折)文章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7—3 穷人与富人
总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八板块 伟人的故事
教学设计
课题
8—1 吃水不忘挖井人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鼓励学生尝试默写。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及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识诗人
1、简介王安石
2、出示课题,解题
3、欣赏图片说感受
二、自由朗读,把握诗意
1、自由朗读,把诗读正确
2、师生全作,读出节奏
3、自由读诗,读懂诗意
三、诵读想象,感悟诗境
1、品读想象,会诗境。
(1)感知塔高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塔很高)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千寻、见日升)你能把塔的高读出来吗?谁来试试!
(2)想象景美
闭眼想象,王安石看到了什么?站在塔顶上,王安石会想些什么?(其它相关诗句的引入)
?2、读议并行,悟诗情
(1)了解浮云的“含义”
师:王安石仅仅不怕山上的浮云吗?他还不怕什么?你知道浮云的另一层意思吗?出示知识小链接。(浮云的含义)
(2)了解写作背景,知诗人
四、拓展延伸,体悟诗蕴
1、出示相关诗作,感受诗的魅力
2、联系生活实际,升华诗情
五、吟咏唱和,延伸诗趣
第二课时
一、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二、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三、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五、竞赛抢答活动
    抢答题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指应天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
      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8—2 总司令挑行军锅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吃苦耐劳、关心他人的精神。
3、初步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吃苦耐劳、关心他人的精神。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你玩过军棋吗?在军棋里最大的官职是什么呢?     你知道红军总司令是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朱德总司令的故事《总司令挑行军锅》。 二、读课文
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生字     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指导     淅、沥、泞、袖、嗓、伍、陕、炊、厚、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入感知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    指读,思考:从这三段你知道了什么?   2、学习课文4—7自然段    指读思考,这几段主要写了哪两个人?都是谁?    踉跄是什么意思?   3、学习课文8—14自然段     思考:老陈为什么踉跄呢?   4、学习课文第15—19自然段    这个好心人是谁?    老陈知道这个帮他挑担子的人是朱德总司令后,为什么先是懵住了?后来心头又涌起一股热浪?    齐读最后一句话。 四、升华情感   学写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总司令挑行军锅                   惊讶  感动            老陈               朱德总司令                   真诚  帮助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
8—3 一夜的工作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积累词语,能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的意思。
2.通过品词品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总理的工作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借助重点词句,以读促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引入课文。
1、贴出总理照片: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张照片,你们认识他吗?结合以前学过的课文和自己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你对总理的了解。
2、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把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记述的是作者何其芳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真实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课文,自学课文生字词。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读完划出中心句。
(1)检测,听写:咨询、浏览、一碟、宫殿、隔壁、蒙眬。
(2)学生自改订正,比较睡眼蒙眬、月色朦胧、烟雨朦胧。
交流:
(1)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投影)
课文记述了建国初期,作者送稿件去中南海请( ),目睹了总理( ),在回来的路上,心情( )。
(归纳板书:送稿 审稿 感想)
(2)交流中心句并板书(相机理解“劳苦”和“简朴”)
三.学习第一段,指名读,思考:
1、在什么情况下,作者有机会看到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请总理审稿子)。
2、质疑。
归纳:文章的第一段交代了下文的起因。这种开门见山的方法是写作文常用的方法。
四、作业:
1、把生字抄写三遍,听写一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你觉得总理的一夜工作是怎样的?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
2、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再次走进总理工作的一夜,再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感悟精神
(一)默读课文。
(1)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勾画出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所划句子,可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质疑),相互帮助解决。
(二)小组合作讨论。
(三)全班交流,汇报读后感受。(教师相机点拨重点语句):
预设:
A、“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如此而已。”
1、教师相机点拨:“极其简单”是什么意思?(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从哪些方面体现总理的生活简单?(一张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极其”能否换成“相当”、“很”?(不能)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把高大的宫殿与简陋的陈设对比。突出总理生活简朴,品质的不简单(齐读,读出“极其不简单”的感受)
B、“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1、教师设疑激趣:有人认为,上述这句话意思是花生米跟平时一样多,没有增加分量。你同意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2、由“花生米” 展开想象:你觉得总理的夜宵应该吃什么?
资料出示:“总理的吃”,你想对总理说什么?(投影)
3、指读、齐读。
预设:
C、“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到时候叫你。”
“一尺来高”、“一叠”、“今晚上”说明了什么?(文件多、工作繁重,工作紧张,十分辛苦等)
D、“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有时问我一两句。”(出示插图)
1、教师相机点拨:找出表现周总理审稿过程中的动词(看、画、想、问)
2、这些动词说明总理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周总理工作仔细、认真、负责的精神)(分组有感情朗读)
3、同学们,看到了总理一夜的工作,你有什么感受,请写在插图旁。(指名讲)让我们怀着对总理的敬意一齐读一读这句话。
F、“喝了一会儿茶……你也回去睡觉吧。”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总理工作了整整一夜,时间长)
四、总结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过渡:这就是我们的总理,他的工作是那样的劳苦,生活又是那样的简朴。作者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胸中自有千言万语要倾诉。请听---(播放录音)
同学们,作者只看到一夜的工作,我们也仅仅读到了总理一夜的工作,我们凭什么说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呢?
1、补充周总理的事迹
2、交流自己的感想
3、自由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情感。
4、,你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的?(幸福、骄傲、自豪……)
5、你再用XX的感情读读最后一节。
6、师生合读。
7、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总结:总理一夜的工作体现了一代伟人的高风亮节,这样的品格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
1、阅读关于周总理的故事。
2、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工作劳苦
一夜的工作 敬佩
生活简朴 自豪
每夜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第九板块 走进经典
教学设计
课题
9—1 稻草人(一)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刻画的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3、激发学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体贴、帮助他人。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介绍事件的背景,表现人物的生活遭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诱思导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资料,介绍作者
2、前置性学习检测:补充叶圣陶的资料
二、感知研学
1、学生通读全文,看看在预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