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辍学(chuò) 揣摩(chuǎi) 模具(mó) 受到重创(chuāng)
B.诤友(zhèng) 熨帖(yù) 菲薄(fěi) 莘莘学子(shēn)
C.订正(dìng) 拮据(jū) 精髓(suì) 笑容可掬(jū)
D.剽窃(piāo) 洁癖(pì) 供应(gōng) 瓜熟蒂落(dì)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拜谒 哽咽 液晶 弃甲曳兵 奖掖后学
B.虔诚 乾坤 掮客 潜移默化 黔驴技穷
C.山麓 贿赂 辘轳 戮力同心 碌碌无为
D.阡陌 悭吝 翩跹 谦谦君子 牵强附会
【答案】D
【解析】A项,都读yè;B项,都读qián;C项,都读lù;D项,“翩跹”中的“跹”读xiān,其余都读qiān。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
A.卑鄙 稗史 碑帖 纵横捭阖
B.饿殍 浮雕 蚍蜉 桴鼓相应
C.横亘 担忧 齐桓公 颓垣断壁
D.国粹 猝然 粉碎 群英荟萃
【答案】C
【解析】A项,依次读作bēi、bài、bēi、bǎi;B项,依次读作:piǎo、fú、fú、fú;C项,依次读作:ɡèn、dān、huán、yuán;D项,依次读作:cuì、cù、suì、cuì。
4.下面四句话,用的词语相同,但强调的重点不同。其中分别强调“受话人”和“打电话”这件事的一组是( )
①他上午在家里是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②他上午是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③他是上午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④他上午在家里给我是打了一次电话。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②强调了地点,“是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③“是上午”,一个判断词“是”强调了时间。
5.下面对汉语语法的演变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明显的不同,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而状语常常要放到动词后,有时定语为了强调也放到中心词的后面。
B.许多句式古今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如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是“……者,……也”,现代汉语必须用动词“是”;被动句,现代汉语一般用“被”,而古汉语却常用“为”和“见”等。
C.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是很普遍的,常见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而现代汉语基本没有这种词类活用现象。
D.在汉语的演变中,语音、词汇比较稳定,发展变化慢,而语法则发展快,古今变化大。
【答案】D
【解析】词汇相对不稳定,发展变化快。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B.武使匈奴,明年(《苏武传》)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D.学不可以已《劝学》
【答案】D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汉语“新词”漫议
在中国近代新观念的引进中,由于日本对“西学”的译介远胜中国、大量中国学生留学日本、中日“同文”等诸多原因,使译自日文的书籍在甲午战争中国为日本所败后突然后来居上,迅速超过原来的中译西文书籍。梁启超到日本不久,即写下《论学日本文之益》一文作为《清议报》的社论,力论应向日本学习,从中可见当时知识界心态之一斑。一年后,他更回忆说在日年来的经历使他“脑质为之改易,思想言论,与前者若出两人”。细查这几年梁启超等人的论文,的确发生了重大转变,不仅对“西学”的了解突飞猛进,而且所使用的重要术语从原来基本上都是中国术语转为几乎全用日本术语。从1900年后,中国“新知识”的翻译工作几乎就集中在日本,甚至当时差不多每一种日本中级教科书都被译成了中文,连一些教员的讲义也被翻译。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几乎已被人遗忘的范迪吉译编的《编译普通教育百科全书》,当时广为发行,影响不小。“全书”包括了“知识”的各个领域,共分八大类:宗教和哲学六种,文学一种,教育五种,政治法律十八种,自然科学二十八种,实业(包括农业、商业和工业)二十二种,其他两种。“全书”使用的是标准的日本术语,对中国各类学科术语的规范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这种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的大部分术语。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引进,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现在我们学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如当我们顺口说出“为人民服务”“加强组织纪律性”“讲政治”“永远革命”“申请入党”“解决问题”“学习理论”“学好哲学”“坚持原则”……时,这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后勤、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共和、美学、美术、抽象、逻辑……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语言如同流水,也是高往低流,难以人力阻止。“普通话”之所以“普通”,就在于它能广纳“方言”,博采“外语”。其实,近代中国的大门先于日本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因此“西学东新”也先于日本,所以在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恰恰是通过中国了解西方、“西学”,将中文“西学”书籍大量译成日文出版。这期间的许多“日本新词”却是来自汉语,如铁路、铁道、新闻、国会、权利、主权、公法、选举、化学、植物学、细胞……不一而足。但当近代日本全面超过近代中国后,日语新词便开始大量、迅速注入中国。
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从“新词”的“输入国”一跃而为“输出国”的重要原因是“西学”在日本遇到的阻力比中国小得多。这种“师生易位”的历史说明,若想以保守封闭来维护民族文化传统,用心可谓良苦,但结果不仅无裨于事反而更加被动,“弘扬民族文化”云云则更无从谈起;相反,只有开放的文化才能赢得主动,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弘扬。
7.下列关于第四段中“师生易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指的是明治维新前后,还是通过中国了解西方、西学的日本,在近代用开放的文化赢得主动,使其民族文化得到了真正弘扬的现象。
B.指的是近代日本全面超过近代中国后,日语新词便开始大量、迅速注入中国,差不多每一种日本中级教科书都被译成了中文这一现象。
C.指的是明治维新前后,还是通过中国了解西方、西学的日本,在近代已全面超过中国,从新词的“输入国”一跃而为“输出国”的变化。
D.指的是近代日本全面屏除保守封闭的民族文化传统,采取开放的文化而赢得的对民族文化的大力弘扬的变化。
【答案】C
【解析】本题实际上就是考查“这种”词语的指代意义,放到第四段具体语境中去考虑,便可知晓。
8.不属于造成“甲午战争后,译自日文的书籍突然后来居上,迅速超过原来的中译西文书籍”这一情况的原因一项是( )
A.在中国近代新观念的引进中,日本对“西学”的译介远胜于中国。
B.中日“同文”,加上当时知识界名人梁启超等的大力宣传、倡导。
C.范迪吉译编的《编译普通教育百科全书》,包括了“知识”的各个领域。
D.在中国近代新观念的引进中,大量中国学生留学日本,作用自然不可忽视。
【答案】C
【解析】C项答非所问,并不是题干所问的原因。
9.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跟日本比较起来,我们中国因为先遭受了西方诸列强的入侵,所以,随之而来的便是“西学东新”也先于日本。
B.现在我们学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如“服务”“纪律”“政治”“革命”“党”等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C.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引进,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
D.通过翻译引介的一大批日语词,几乎涉及各类学科,它们均为现代日本所新创,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
【答案】D
三、语言表达
10.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中的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简要解说。
细琢磨北京日常的口语词语,往往能看出北京人的智慧。说出话来,仿佛看得见,摸得着,非常形象,十分生动。比如,天刚黑,说是“擦黑儿”,“刚”和“黑”擦个边儿,多有分寸!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奔饭辙”(应该是大杂院、胡同的常用语):谋生艰难,似乎已经到了绞尽脑汁想“辙”(办法)的程度,何等形象!一个“奔”字,又透着多少奔波劳碌!
示例二:人们要说某事不重要,或某人不引人注目,就说“不起眼儿”,都不用让人抬起眼睛来正眼瞧他,那得多小的人物、多小的事儿啊,这话也挺形象的。
【解析】略。
11.古代汉语中表示“行走”的词因使用场合和方式的不同而有区别:在室中慢步走叫“跱”,在堂上中步走叫“行”,在堂上举足徐行叫“________”,在门外快走叫“________”,在大路上疾行叫“________”,在草丛山林中走叫“________”,在水中走叫“________”,等等。
【答案】步 趋 奔 跋 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这里考查同义词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