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语言的艺术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动物专家认为,在人类对待野生动物的问题上,“天地之漠漠无亲”是大慈悲,人类的小德小惠反是不仁。希望大家广而告之,众口铄金。
②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针砭时弊,形成了南宋词坛的一大流派。
③一些作者很喜欢把一些鸡毛蒜皮的故事弄得很煽情,但是内容却又空洞无奇,即使内有其物,又故意夸大一些细节,令人不堪卒读。
④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总量已经极其庞大,哪怕一个人目不窥园几十年,也不可能把自己所学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⑤2016年10月22日下午,中国足协宣布正式聘用马塞洛?里皮先生担任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主教练。里皮这次的临危授命,无论结果如何,都足以让大家热血沸腾。
⑥老舍先生的《茶馆》聚国事家事、世态人情于一室,探骊得珠,让我们在啼笑中感知着民众的无奈以及时代的黑暗。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答案】D
2.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 )
时常想起鲁迅,想起胡适,想起钱穆——一个已经逝去的铁三角。他们与时代一同呼吸,以独立的姿态成为了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柱梁;如今,正凝视着这个轻佻的当下,沉默不语,我们是喋喋不休地重复梁实秋的雅舍、 、 ,还是老老实实地告诉我们的学生,我们曾经有过 、 与钱穆的严谨学业?
A.周作人的平和 林语堂的幽默 鲁迅的自由思想 胡适的社会批判
B.周作人的苦茶 林语堂的菜谱 鲁迅的社会批判 胡适的自由思想
C.林语堂的幽默 周作人的平和 胡适的思想自由 鲁迅的批判社会
D.林语堂的菜谱 周作人的苦茶 鲁迅的思想自由 胡适的批判社会
【答案】B
3.下面各句中,语言最不简明的一项是( )
A.我看,这件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必大惊小怪。
B.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一直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和破坏,造成了不能快速发展的现象。
C.一篇文章总是由若干段落构成的,一个段落则由若干句子组成,一个句子又是运用若干词语造成的。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赢得了伟大胜利。
【答案】B
【解析】B项,“造成了”、“的现象”赘余,应删去。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B项,“献丑”,谦辞,用于展示作品或演出时,表示自己技能很差的谦虚说法,不用于“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这个语境。C项,“垂询”,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用于此处不得体。D项,“内人”,用于称自己的妻子。此句是说郭教授的妻子。不得体。A项“舍弟”,用于自己的弟弟。“家大舍小令外人”,使用正确。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科幻作家刘慈欣对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奖表示祝贺。刘慈欣直言,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增强, ① 。刘慈欣说,国力强大才是“文化走出去”的基础和后盾。一个国家的科幻文学要想产生世界影响,其首要条件是 ② 。因为,纵观科幻文学诞生的两个世纪, ③ ,科幻文学繁荣的国家往往也是世界上国力强盛的国家之一。
【答案】①中国科幻文学在世界上会更有存在感/地位 ②这个国家是个强国/国力强盛 ③我们不难发现/就会发现
6.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②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③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的建筑也变得含情脉脉。
④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感人。
⑤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
⑥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⑥⑤①④③②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快速阅读语段了解其大意,然后依据各句子提示性的词语来判断排列顺序。这里,③最重要,可以成为排序的突破口。其中“反过来说”暗示③②在一起,说的是文学对建筑的影响。其它几句则是建筑对文学的影响,⑥句是总起的句子,放在段首。④句中的“所以都是那么感人”恰与⑥句中“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形成照应,由⑤句中的“这种形象”上承⑥句,④句中的“这些建筑形象”上承①句,可以推知⑥⑤①④。
7.下面是某大学生求职面试时考官的话,请说出考官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替这位大学生作出应对。
考官: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言外之意:(不超过3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对:(不超过6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言外之意:你过于直率单纯,不能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不能聘用你。
应对:示例一(希望留下):单纯也是一种美德。如果有幸加盟贵公司,我也能很快成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我希望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
示例二(巧化尴尬):感谢您对我的肯定和提醒,我坚信直率单纯是一种美德。将来与贵公司打交道的形形色色的人中,或许就会有我。
【解析】略。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有一个女孩自杀,被一个老人撞见了,未遂。女孩哭诉了好多自杀的理由,老人说了救她的理由。第二天,老人拿了张“一句话设题答卷”让女孩看。
设题是:如果可能,你所要的最大幸福是什么?
上面有五个人的答案,女孩读了并见了这五个答题人后,拥紧老人哭着说:“我错了,谢谢您!”
五个答题人是五个孩子——孤儿、弃儿、盲人、聋哑人、瘫痪病儿。
请你分别替他们写出答案:
(1)孤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弃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聋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瘫痪病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有个家 (2)有爱我的爸妈 (3)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4)能听一听鸟儿的歌唱 (5)能起来走一走(能站起来)
9.下面的对联最适合贴在什么地方?
①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
②消息连通九万里外,往来不过一刹那间。
③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④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
⑤巧手度处,天衣无缝;匠心裁来,长短合身。
⑥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旅店 ②电话亭 ③药店 ④饭店 ⑤裁缝店 ⑥理发店
【解析】略。 学!科网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惯用词语,有三处错误,请选出并作出恰当的修改。
①学生会结果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②有位海外游子给其祖父写的信,落款是:××顿首。
③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望你钧裁。”
④“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某大学工会讨论高龄退休干部活动方案时,75岁高龄的前院长刘伟说。
⑤“抱歉打扰您了!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记者小王采访心理学家张教授。
(1)第 句 改为
(2)第 句 改为
(3)第 句 改为
【答案】(1)① 责成 改为 请求
(2)③ 钧裁 改为 裁决、裁定
(3)⑤ 垂询 改为 咨询
11.为提高学生社团活动开展能力,广佛中学学生会计划举办一次G20峰会模拟会议活动,活动安排如下图:
请用一段话介绍G20峰会模拟会议活动安排的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模拟会议活动由筹备、活动和总结三个阶段构成。 筹备阶段包括成立各国代表团和选举大会秘书长两项内容;活动阶段安排了经济交流论坛和文化交流论坛;总结阶段则进行最佳代表团评选活动。
【解析】模拟会议的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可用简洁的语言、按一定顺序表达出来即可。
二、诗歌阅读
12.下列对该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休止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了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D
1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立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耐寒 拟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吕诗中“雨后霜前着意红”和范诗中“辛苦孤花破小寒”客观描摹木芙蓉,突出了它的自然属性,木芙蓉在霜后盛开,历经小寒,突出了耐寒的特点。“怨”“无言”“一生”“辛苦”“着意”等正是拟人手法运用的体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木芙蓉的精神品格。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碧云寺的秋色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代替它,也不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们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他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答案】AD
15.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
(1)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2)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16.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此题第一问在解答时应重点从散文表达的情感角度思考;第二问从“描写色彩的词语”对表现秋和给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分析、作答。
17.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作为探究类题目,应观点明确,依托文本,持之有据,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