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件(32张ppt)+视频(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件(32张ppt)+视频(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24 08:59:33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高 二 历 史
必修三 岳麓版
北京天坛北京天坛是明清皇帝祭天、祈谷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请思考: 最早把天地人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接受是?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百家争鸣法家春秋
战国一个王朝 一个帝王 一个读书人 黄老之学时空线索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感悟探教学设计探:独尊儒术之源1、汉初实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探:独尊儒术之源探:独尊儒术之源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2、思想
治身:养生; 治国:无为而治(积极无为)1、原因: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形势所需。
(2)黄老之学与当时休养生息的现实需要相适应。3、影响: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文景之治)4、结果: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 势发展的需要。1、汉初实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探:独尊儒术之源2、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时代选择了儒学儒学适应了时代汉武帝:16岁登基,21岁亲政 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诸侯强大,威胁中央匈奴威胁,边患不止探:独尊儒术之源“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 政治:
经济:
军事:
思想?中朝 推恩盐铁官营治理黄河大败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刺史积极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感:汉代儒学之新感:汉代儒学之新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1、新思想来源 特点: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君卑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糅合百家,外儒内法董生一策答:陛下躬亲垂问,臣不胜惶恐。臣仅就《春秋》所学来观察天与人的关系。“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无道,天就先出现灾害来警告世人;如果还不知道悔改,天将会将怪异之事以示警戒武帝一策问:朕自登基以来,屡下诏书责令各州郡举荐贤能之士,以求治国良策,举荐之人又以先生为首,必要过人之识见,请先生能不吝赐教,以舒我胸中块垒。(开场白) 董生献策——台词设计 感:汉代儒学之新2、新思想内容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实行仁政董生二策答:无为有为皆有其理,而今我汉家天下,承秦之弊,开国七十余载,虽有文景之功,但承袭黄老无为之学,弊端日渐凸显,正是改弦更张,奋发有为之时。臣斗胆,恳请陛下更化改制。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武帝二策问:先生所言甚合孤心。今朕即位以来,很想光大汉家之基业,但收效甚微,这是什么原因呢?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纲五常感:汉代儒学之新2、新思想内容感:汉代儒学之新2、新思想内容(1)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实行仁政(3)君王施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4)三纲五常概念剖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帝及董仲舒本人,均无此极端言论,他们的独尊儒术,无非是从思想大一统的政治目的出发,突出儒学的文化主潮地位。儒学独尊,并非儒学独存。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采纳感:汉代儒学之新3、新的地位武帝三策问:先生所言,切中我汉家之弊。但如何实施呢?
董生三策答:治国之要,首在得人,得人之法,首推办太学也。太学培养贤能之士之所,是教化的本源。臣恳请陛下,兴办太学,聘请名师,以教天下之士,朝廷也必能将天下之英才收于朝廷。
武帝:先生三策,使朕茅塞顿开。先生持重,真老成谋国之士也。感:汉代儒学之新3、新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众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先秦儒学为民间学说,汉武帝以后的儒学为官方学说悟:思想文明之路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
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
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
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
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
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响
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
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悟:思想文明之路 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守望者、历史的叙述者,我们应该真正静下心来,反思、盘点: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统治思想 对我国产生哪些影响?积极方面:
①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方面:
儒学独尊,遏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悟:思想文明之路积极消极1、“大一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仁政思想有利于关注民生。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剔除其封建内容,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应批判.2、“三纲”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2、董仲舒的新儒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可取的?哪些又是要摒弃的?汉初 经济残破休养生息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武帝时 国力渐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不甘无为淘汰黄老适应并促进利集权、制地方小结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①人只能顺应自然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巩固训练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巩固训练3.《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巩固训练4.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是因为他提出了
A.“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感应” D.“三纲五常”
巩固训练5.董仲舒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这表明其主要的治国思想是
A.以德治国 B.天人合一
C.严刑峻法 D.效法先王
巩固训练6.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巩固训练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