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案
教材分析: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描写作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和隐者徒弟的几句对话。可是全诗看不到一句问话,只能看到童子的答话。贾岛采用以答代问、寓问于答的手法,仅以二十字就表达了完美的诗意,可见作者推敲字句的功力之高。
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间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怅然若失,无可奈何了。这条涌动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暗线,才是贯穿全诗的脊梁,才是让学生真正进入诗境的大道。
袁枚的《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在寻常的你我看来,看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最多掩口一笑。然而这些生活中最普通、最寻常、最不起眼的小事,恰恰是最真实的、最宝贵的写作素材,就看你能不能捕捉到那灵光一闪了。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玩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由动到静,一放一收,动若脱兔,静如处子。如此鲜明的对比,一下子就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让人沉醉于顽童的可爱。
至于下一步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这种写作的手法,与中国国画技法中的“留白”应该是相通的。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学情分析:
《寻隐者不遇》和《所见》这两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学生理解诗意不是难题。但仔细品味,却感觉曲折多姿、波澜迭起,所以学生领悟其意境之美应是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内容,弄懂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隐者高尚的性格,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重点难点:
重点: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难点:体会隐者高洁的性格,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隐者高洁的性格和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弄懂诗句的意思。
2.体会隐者高洁的性格和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
1.制作较为简单的课件。
2.师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可以是有关诗人的,有关诗句理解的,其他学生感兴趣的)
教学流程:
唤醒体验,激发情感→诗画并赏,体悟情境→整体把握,体悟情感
教学过程:
一、唤醒体验,激发情感
1.教师创设情境: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陶土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你们听:——播放:笛声悠悠,宁静的画面上出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这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一种学习古诗的情境,凸现古朴、筒约的风格,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利用小黑板,配以简笔画,寥寥几笔,勾勒出这样的氛围)
2.我们一起来轻声读一读这首诗,好吗?(引导学生轻声自由朗读)
3.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学生朗读)
4.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作必要的古诗朗读指导: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像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5.谁愿意单独来读读这个诗题?(指名学生朗读)
6.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听出了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的发言,并作适当的指导。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达到理解诗题的目标)
寻:访问。
隐者:隐居在山中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7.教师小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隐士(也就是隐居的人)。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品行高洁、有才能的人,如大家熟悉的屈原、陶渊明等。他们向往田园生活,往往寄情于山水之间而乐此不疲。尽管诗中并没有说明贾岛这次拜访的隐士是谁,但我们能否发挥一下想象,猜猜看,诗人此次去拜访的是一个怎样的人?(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诗画并赏,体悟情境
1.教师过渡,提出自学要求:俗话说,鸟择林而栖,人择邻而居。通过一个人向往怎样的环境,并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就能看出一个人的追求和品性。那么我们仔细地看看图,读读诗,想一想:这位隐士隐居在怎样的地方?他会在这儿干些什么?(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静思默想的时间)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此时,学生是在默默欣赏,细细体味。教师则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引导学生交流。(此处一定要牢记我们要达成的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二个是体悟诗和画所创设的情境、氛围。通过这两个目标的达成,使学生走入诗的意境)
4.师问:这位隐士居住在怎样的地方?谁来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儿的环境?(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做出必要的铺垫,以层层推进,降低难度;当然也可以整体切入,在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不断点拨、提升)
(1)指导学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景物?(郁郁青松,悠悠白云,巍巍高山,点点鲜花,片片草丛,一间草舍……)
(2)你想到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的景物了吗?(引导学生提取记忆库中与画面相匹配的词语,教师则需板书,以便帮助部分学生积累)
(3)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你所见到的景物吗?(引导学生运用刚才交流的词语来描绘具体的情景)
(4)这样的环境给你怎样的感觉?(青松的高洁、白云的无暇、高山的伟岸……可从这些方面做些引导,从而隐喻隐者的高洁)
(5)你感觉隐者隐居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做些什么事情?
提示:这一环节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和阅读古诗,获取阅读体验,畅谈阅读感受。本环节的设计应体现开放性,因为孩子的心灵是自由的。
5.古诗理解。
松下问童子——童子:男孩,诗中指隐士的徒弟,也可理解为书童、随从。
言师采药去言——说。
只在此山中——只:表示限于某个范围。本诗中指隐士就在这座山中。
云深不知处——云深:山深云雾浓;处:去处。不知处: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三、整体把握,体悟情感
1.思考: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哪些是诗人说的,哪些是童子说的呢?
补充:(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思考:“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补充:(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3.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会怎么想?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体会诗人心情: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4.小结:简短的几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四、作业设置
1.背诵《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2.说说你学完这首诗的感受。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问
言师采药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云深不知处。 难遇
教学反思:
授课中注重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情感的培养,一切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地理解诗句,体会隐者的高尚品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诗人袁枚的相关资料。
2.小组合作,弄懂诗意。
教学流程:
复习导人,激发兴趣→图文并赏,创设意境→拓展延伸,对比积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2.揭题: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清代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他把看到的情景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
3.解题:“见”是什么意思?“所见”呢?(“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二、图文并赏,创设意境
1.指导赏图(教师出示书中插图,或者挂出教学挂图):在这幅图中,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预设:
趴在枝条上的鸣蝉
骑在牛背上的牧童
随风摇曳的柳树
……
2.教师根据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由图进入诗的具体情境。
(1)你能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说一说这只蝉吗?
(这只蝉紧紧地抓住柳条,随着轻柔的风,惬意地荡着秋千,哼着欢快的歌,似乎要让人们都知道它此时内心的愉悦。——教师相机总结:对啊!这么丰富的意思,诗人就用了两个字“鸣蝉”。所以,当我们欣赏一首古诗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用心去体会)
(2)知道“牧童”是什么意思吗?(放牛的孩子)
提示:在古代乃至于现在的一些贫困地区,很多农家孩子都会帮着父母干一些农活。放牛、放羊等,是那时候很多农家孩子都会干的一件事情。他们骑在牛背上,或手牵牛缰绳,以便带领牛到水草肥沃的地方觅食。由于年纪尚幼,他们一般不会有成人的忧虑,快活地享受着无忧的童年。他们会在放牛的同时吹奏起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听得懂的曲子,也可能随心所欲地扯上一嗓子,来宣泄自己心中的快乐……
诗人见到的这位牧童是怎样的呢?你能描述一下吗?(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也学着说说这位牧童。同时教师相机解释“振林樾”的意思:“樾”,树阴。“林樾”,也是树阴的意思。振:形容歌声嘹亮)
3.教师小结:小牧童那高坐牛背,大声歌唱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让人忍俊不禁地喜欢上了他。然而,接下来的一幕显得更有意思。你读出来了吗?接下来是怎样的一幕情景?(引导学生读诗)
4,你能简要地说说这是一幕怎样的情景吗?
(小牧童屏住呼吸,眼望鸣蝉,想要抓住这只蝉,也好在伙伴面前炫耀一番。他是多么专注啊)
相机理解“意欲”和“立”——意欲:想要,打算。立:站立不动。
5.尽管全诗只有寥寥20个字,却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极富生活情趣的画面,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让我们试着来读好这首诗。(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第二句之后要有较长的停顿。要突出“振”、“捕”、“鸣”、“闭口”、“立”等词语。要读出生活情趣。
提示:根据课堂情况,教师可采取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6.提出活动要求:是啊,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老师不禁有种冲动,把这幅画画下来。可惜,我们手中并没有画笔。那么,就让我们以语言作为画笔,精心描摹一下我们心中的这个充满着童趣的画面吧。(给予学生较为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准备)
7.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参与交流、评议)
三、拓展延伸,对比积累
1.教师总结:诗人在这首诗中,抓住事物瞬间的特点加以描写,反映了人物独特的心理状态,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有动有静。这就是诗歌别具匠心的地方。其实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还有很多的诗也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一样,用清新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生活画面。
2.补充《小儿垂钓》,进行对比阅读。
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唱图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呜蝉, 捕蝉图
忽然闭口立。
教学反思:
课堂注重了学生对古诗整体感悟能力的培养,注重了读、悟、说的训练,在品析中完成了相应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