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1》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写人的习作。教材包括这几部分内容:首先是用一小段文字介绍了《师恩难忘》一文主要部分的内容,还切合本次习作要求指出该文的显著特点是“写得具体”,并点明这样写的好处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接下来是一幅插图。校园里,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和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学生边走边亲切地交谈什么,表现了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的情谊;然后重点列举了一位学生写的《我的班主任》中的片断,让学生凭借具体的例子感悟如何“写得具体”,下面紧跟着关于例文的评议;最后一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
本次习作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我们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感知和行为之间的矛盾,但要做到不露痕迹,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这些枯燥的技能讲解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况且他们也不能真正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针对这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们可以创设和谐的谈话氛围。在和学生聊自己老师的过程中,及时地给予点拨,使学生明白自己要说的这位老师留给自己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具备较为具体地叙述一件事情来龙去脉的能力,开始产生自主表达的意识。他们往往苦于不会或不能表情达意,缺少刻画人物的意识和方法,容易出现注重叙事、忽视刻画人物的倾向。
教学目标:
1.联系习作要点提示,领会通过具体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的方法。
2.根据作文要求,自拟题目,抓住一两件事写一位老师。
3.感受老师令人感动的真情,学会感恩。
重点难点:
1.训练学生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的能力。
2.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策划好“聊聊老师”这一谈话活动。
2.让学生准备讲述教过自己的某一位老师留给自己的印象。
3.将《我的班主任》这篇例文的片段抄写在小黑板上。
4.教师准备几篇写老师的范文。
教学流程:
组织对话,唤醒体验→“闲”聊老师,积累素材→当堂写作,及时反馈
教学过程:
一、组织对话,唤醒体验
1.谈话交流,唤起记忆。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一定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或许是这位老师的教育方法让你特别钦佩,或许是这位老师幽默,或许是这位老师的教育方法让你特别钦佩,或许是这位老师幽默,或许是这位老师对我们的严厉……平时我们没有这样的机会进行交流,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两堂作文课来好好聊聊我们的老师。(教师这一段导语一方面是明确今天聊天的主题,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视角来思考老师的特点)
2.出示要求,明确方向。
(1)你今天想和大家聊的这位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
(2)你能讲一件这位老师的故事吗?
二、“闲”聊老师,积累素材
1.提出小组交流建议:(1)每个人都要在小组内讲述自己喜欢或尊敬的一位老师的故事;(2)要认真倾听每位同学的发言,边听边想:同学把这位老师的特点说清楚了吗?如果你觉得同学们说的有问题,你能给他一些建议吗?
2.小组内交流。教师有选择地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交流,了解学生关注的重点。
3.引导全班交流。
(1)教师:刚刚老师在一些小组认真倾听了一些同学讲述的他喜欢或尊敬的一位老师的故事,有些故事是发生在自己和这位老师之间的,有些故事是发生在同学和老师之间的。我真的被一些同学讲述的故事打动了。老师觉得,这份感动是可以传递的。我希望同学们能大胆地站起来,把刚才自己讲述的那个故事也和同学讲讲。(此处的讲述主要目的是再次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使学生肯讲、敢讲)
(2)指名学生讲述老师的故事,教师相机进行指导。(选择好发言的对象,尽量保证各种情况都有。请学生发言之前,先在黑板上板书出:老师的故事)
提示:指导重点:细腻的描写。
每位同学讲完之后,教师问倾听的学生:你听明白了吗,你听了以后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向这位同学提吗?
怎样详细介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以下内容:
语言描写:(学生讲述中精彩的描写)
神态描写:(学生讲述中精彩的描写)
动作描写:(学生讲述中精彩的描写)
心理描写:(学生讲述中精彩的描写)
(3)运用“例文1”讨论写好一个人的方法。
①问: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个片断,然后说一说,小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读了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了达到两个目标:一个是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看似平平淡淡的事情其实也是很能打动人的”;另一个是让学生明白在叙述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突出人物的特点)
②再次仔细阅读作文片段,画出文中描写冯老师关心同学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想。
A.忽然,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
B.她的一双眼睛望着我,好像在说:“‘三个一’怎么又忘了?”
C.冯老师轻轻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朝前走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差异,并作适当引导:
“温暖”、“慢慢”、“轻轻”这些词语准确地写出了冯老师动作的轻柔,表现了冯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好像在说……”这句话借“我”的感受生动地写出了冯老师当时的神情,使人觉得冯老师特别的亲切、和蔼。
④教师总结:由此可见,我们在写人的时候,要把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具体,这样我们笔下的人物才能生动传神,这是这篇例文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另外这篇例文还写了“我”的感受和反应,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⑤教师补充一些描写人物的具体例子:
校长柏希文,是个不信教的英国人,讲一口极清楚的中国话。上课的时候,白发幡然,掩映在灯光下面,配着他那红润的容颜,越发显得慈祥温和。他讲述的口吻,极有风趣。(艾芜:《我的青年时代》)
她从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眼光觉察到,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魏巍:《我的老师》)
张老师实在太平凡了。他今年三十六岁,中等身材,稍微有点发胖。……他脸庞长圆,额上有三条挺深的抬头纹,眼睛不算大,但能闪闪发光地看人,撒谎的学生最怕他这目光;不过,更让学生敬畏的是张老师的那张嘴,人们都说薄嘴唇的人能说会道,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进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刘心武:《班主任》)
说来也怪,这样一位没有笑容的老师,他讲的课却很受我们的欢迎。打个比方,他的课初听似乎滋味不浓,听久了,便会觉得好像噙上了话梅,越琢磨越有后味。大家最欢迎他的作文评讲课——废话很少,态度冷静,但听完后能让你觉得有具体收获,好比递给你一杯水,杯子并不华美,而那水却美得如甘露一般。(刘心武:《笑容》)
(4)如果我们能像这位小作者一样,将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那么所有的同学都能听明白你讲的内容。同学头脑中就会像放电影一样,产生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画面。
三、当堂写作,及时反馈
1.教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读了这几个语段之后的感受和想法。
2.对!就像一些同学说得一样,只要我们用心写,在写作时多一些细腻的描写,并且融人情感,就一定会像这些作家一样,刻画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
3.学生当堂写作,教师巡视课堂,及时发现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如果是共性问题,就进行集体评讲。
[例文点评]
多功能老师
每一个人都有老师,但我的老师却与众不同,他不仅是我们的“教书先生”,还是我们的……
贪玩的朋友
每次放假,他都会和我们一同出去转一转,看一看,最令我难忘的是那次活动——步行去农村。
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我们一行人开始了难忘的旅行。老师在路上给我们讲起了他的童年趣事,我们听得入了迷,竟手舞足蹈地走了三个小时。真是累了,同学们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老师发现了,对大家说,“同学们,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大家咬了咬牙居然就坚持了下去。到了目的地,我惊奇地发现,自己竟有这么大的毅力。其实,我们老师不仅是我们的朋友,在球场上也是一个……
勇敢的队友
“逯尧,给我冲!”我飞快地向球门前冲去……现在正在举行足球比赛,双方各有一名老师上场。只见吴老师用熟练的脚法带球冲过一个个“关卡”……对方后卫失误,他抢断后把球传给了我,我一个劲射,球进了。老师像小孩子一样兴奋地高喊:“嘿!进了!”别看他这会儿这么高兴,他可是一个……
严厉的老师
有一次,我马马虎虎地写完作业,就去外面疯跑。第二天,他让我把作业重写一遍。我一赌气,又潦草地写了一遍。他看后,用低沉有力的语气说:“逯尧,你愿意练字就再写两遍吧。”说着把那页潦草的作业撕了下来,我被老师的举动惊呆了,认认真真地写了两遍他才满意。
中等个儿,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和两条飞毛腿,这就是他,一个年轻的班主任,一个有朝气的男子汉,我们的多功能老师—吴清勋。
点评:老师在小作者的文章中被刻画得的确与众不同:不仅是和大家一起出游的朋友,而且是球场上技艺高超的队友,更是一位铁面无私的严师。这篇作文写法独特,用小标题的方法全方位地介绍了老师的多才多艺,直到结尾才亮出老师的真面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习作1
习作要点:中心要明确
事例要典型
描写要具体
情感要真实
教学反思:
生活是最好的素材,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认真去观察,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那么就一定会有特别的发现,写出特别的感受,作为老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会观察,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