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脱壳》教学设计(简单引导)

文档属性

名称 《金蝉脱壳》教学设计(简单引导)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4 10:54:03

文档简介

《金蝉脱壳》教学设计(简单引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金蝉脱壳的起因。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金蝉脱壳。齐读课题。
2、设问: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吗?说说你的理解。
3、讲故事:三十六计“金蝉脱壳”。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中“金蝉脱壳”主要讲什么?
2、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①出示生字词。②指名逐自然段朗读。
3、默读课文。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
齐读。
3、哪件事“神奇有趣”?
4、出示:“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①指名朗读。
②说说你的理解。
5、齐读第1-2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搜集蝉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7.《金蝉脱壳》。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2、交流蝉的资料。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脱壳前(3)→脱壳中(4)→脱壳后(5)
2、出示:“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1)“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停在那里不动了。”
这是金蝉脱壳前的样子与第一段中“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相比较。
(2)按背→头→脚→尾的顺序,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说说阅读的感受。
抓住关键词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来体会。
(3)金蝉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
(翅膀“只有一点点”—“很快盖住身子”,颜色“每颤动一次”,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想想“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
你看,作者对蝉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入微呀。
学习本文,对于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
四、布置作业。
小练笔: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写下来。
《金蝉脱壳》教案设计(详细讲解)
设计说明:
《金蝉脱壳》是一篇科普文章,作者通过细致生动地描写吸引着我们,去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从而萌生出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学生对于蝉儿的鸣叫已是司空见惯,但极少有同学对“金蝉脱壳”的过程进行过仔细地观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感悟金蝉脱壳过程的奇特动人上,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加以体会感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组织合作探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搜集蝉的相关资料及描写蝉的诗句。(2)搜集蝉的图片和相关文字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2)搜集蝉的相关资料及描写蝉的诗句。(3)了解“金蝉脱壳”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1、揭示课题:(金蝉脱壳)学生齐读,老师指导“壳”的读音(在课题中读qiào,在课文其他句子中读ké)。
2、交流资料:你知道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吗?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
播放PPT课件:蝉,又称“知了”,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汁液的昆虫,通常有四五厘米长。它们像针一样中空的嘴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汁液。雄的蝉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的根,成虫吃植物的汁。蝉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由卵、幼虫,不经过蛹的时期而变为成虫。
3、理解成语:同学们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吗?谁能和大家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4、激情导入:关于“金蝉脱壳”这个成语还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呢。(教师简述故事梗概)那么,课文中的金蝉脱壳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二、通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文思考:课文中的“金蝉脱壳”主要讲的是什么?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
3、交流:你读到的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
4、指导合作学习生字词。
(1)同桌互读生字、新词,读不准的字音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
(2)小组内交流对新词的理解及自己的疑惑,不理解的问题做好记录。
(3)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适当交流。
5、检查学生合作学习情况。(播放PPT课件)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柿子 花椒籽 搜索 颜色 配合 枝繁叶茂
协调 恢复 抽搐 枝丫 依依不舍
(2)出示句子,理解加横线词语。
①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
②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
③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预设:抽搐:肌肉不随意地收缩的症状,多见于四肢和颜面。
协调:配合得适当。
依依不舍: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读文中认字,合作中识字,检测中记字,有效地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为深入学习课文扫清障碍。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心中跟读,感受每个自然段的描写。
2、交流: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的描写,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并读出喜欢的描写片断。)
3、师生共同理清文章层次。
(1)快速浏览课文,和小组同学讨论如何给文章分段,并概括出段意。
(2)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
(3)师生统一意见。
播放PPT课件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叔叔们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要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很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四、巩固新知,整体把握。
1、(播放PPT课件)出示生词,学生认读。
柿子 花椒籽 搜索 颜色 配合 枝繁叶茂
协调 恢复抽搐 枝丫 依依不舍
2、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在菜园观察金蝉脱壳的事。
3、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与同学们交流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所获)
4、布置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仔细阅读,感悟内容。
(2)继续搜集整理有关蝉的资料。
(3)阅读“金蝉脱壳”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入。
1、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谁能说说本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学生回答)
2、师生交流: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金蝉脱壳》。还记得吗?作者曾在文中感叹:(播放课件“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让作者如此赞叹的是什么情景呢?(金蝉脱壳)你愿意帮作者再来抒发一下他的感情吗?(指名读好这两个句子。)
3、激情导入:是什么样的情景让作者如此感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去欣赏那奇特、动人的场面吧。
二、品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导读设疑: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菜园观察金蝉脱壳的事。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去观察金蝉脱壳呢?自由读第一部分,想一想,“我”为什么要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3、班级汇报交流: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
预设:我知道了文中的“我”喜欢捉蝉。
预设:我读懂了是因为叔叔的话激起了作者的好奇心,所以决心要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预设:我从叔叔的叙述中知道了金蝉脱壳的大概过程。
4、点拨交流,体会表达方法。(播放PPT课件)
(1)“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拟人)
(2)“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我决心要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这两句话在文中起什么用?(承上启下)
5、再读课文第一部分,加深印象。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快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金蝉脱壳全过程的?
2、学生快速读文,小组交流后汇报。(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
3、品读脱壳前的情景。
(1)教师导学: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出描写蝉脱壳前样子的语句画下来,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同桌交流:自由读文后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读书体会。
(3)引导体会:(播放PPT课件)
“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用脚紧紧抓住树皮上的一处裂口,停在那里不动了。”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蝉脱壳前全身发着金黄色的亮光,颜色非常漂亮!这是它之所以被称为“金蝉”的原因。
预设:“金黄色亮光”“肥肥的”写出了蝉不仅漂亮,而且可爱,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预设:爬到“枝丫上”停下来,交待了蝉脱壳的地点,照应了上文。
(4)点拨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能把蝉脱壳前的样子写得这么细致、生动?(观察仔细、融入个人的情感。)
②课文为什么要写发现蝉后的表现?(正因为“我”“聚精会神地盯着这只蝉虫”,才能深切体会到蝉脱壳过程的奇特动人,为后文描写蝉的脱壳过程作了铺垫。从中也反映了作者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品格。)
4、品读脱壳时的情景。
(1)导读:(播放PPT课件)
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看金蝉脱壳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思考:在你的眼中脱壳的过程哪里是最神奇、最动人的呢?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完成学生活动卡)
①按课文内容填空,并说说蝉脱壳的顺序。(播放PPT课件)
“蝉()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 )也在很快地变化着,接着,()钻出来了,前面一双()的大眼睛又黑又亮,而后()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最后是()脱壳而出的情景。”
②引导学生结合语句体会蝉脱壳时的奇特情景。(播放PPT课件)
A、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抽搐、裂开”:描写生动;颜色变化快:淡绿色变成深绿色。)
B、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比喻:描写生动;特点:眼睛透明发亮。)
C、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有趣:尾——抖动着,伸着;身子——后仰前扑;前爪——抓壳用力抽;配合——自然协调。)
(4)(播放PPT课件)演示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奇特之处。
(5)小结:是啊,作者用一系列的动词将蝉儿脱壳的过程描述得栩栩如生,这和作者入情入境的观察是分不开的,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用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5、品读脱壳后情景。
(1)导学:这只蝉已经脱掉了旧衣,换上了华丽的新装,我们仔细瞧一瞧,在文中找到最能概括蝉儿脱壳后变化的词语。(学生自主学习第5自然段,找出关键词。)
(2)汇报交流:(播放PPT课件)
(3)再读第5自然段,感受“奇迹般的变化”。
6、倾吐感受:了解了金蝉脱壳的过程,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知道蝉脱壳的整个过程是如此艰辛,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蝉创造奇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生命的超越。)
(三)学习第三部分。
引读:这是一个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齐读第7自然段)
1、思考: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确看到的是五彩缤纷的外衣,蝉壳透明发亮,闪着金光,蝉儿趴在树上,恢复着体力。)
2、交流:读完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脱壳后的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设疑引导,归纳总结。
(1)文中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习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本文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2)学习本文,除了感受到金蝉脱壳奇特动人的情景外,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写法上谈收获:细致观察,描写有序,运用修辞,融入个人情感。)
2、组织交流,拓展延伸。
(1)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奇特而动人的金蝉脱壳的情景,面对着这样的情景让你想到了什么?(自由交流,可以是想到了和蝉儿有着同样精神的人物,也可以是类似的事物。)
(2)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曾经用自己的诗句描述过蝉儿,你知道有谁写过蝉儿吗?(学生汇报)
(3)(播放PPT课件)学生诵读。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3、升华情感,布置作业。
(1)总结: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处处留心,那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播放PPT课件)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爱默生
(2)作业: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篇观察日记,把自己观察的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具体。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归纳总结中把握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交流拓展中开阔视野,积累知识;在课外延伸中养成乐于观察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