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教学设计(导读讲解)

文档属性

名称 《推敲》教学设计(导读讲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4 11:06:03

文档简介

《推敲》教学设计(导读讲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读通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正确、流利读通课文。
难点: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对策:听、读、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出示:唐朝  贾岛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题李凝幽居》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出示并理解: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7、学生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文章
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
2、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3、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用词的精当。
2、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3、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体会用词的精当。
难点: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对策:读和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填空:( )有个诗人叫( ),早年因( ),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一)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宁静的……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4、从什么地方可看出贾岛和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 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二)第三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三)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不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四)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映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
(1)朗读。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2)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五)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三、指导造句。
四、作业。
以填空形式复习第一小节。
《推敲》教学设计(读文感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搜集贾岛、韩愈的相关资料。(2)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2)搜集贾岛和韩愈的资料。(3)搜集其他名人“推敲”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1、动作演示:教师走到门前,分别做“推门”和“敲门”的动作,请学生说说“推门”和“敲门”在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2、谈话导入。“推”和“敲”分别是两个动词,合在一起也是动词,指斟酌字句,反复琢磨。关于“推敲”的由来还流传着一段佳话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3、读题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预设: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故事的主人公是谁?故事有怎样的情节?
(3)故事为什么能成为一段佳话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
(1)听清生字的字音和生词的读法。
(2)听准有些长句的停顿,并画出停顿标记。
(3)思考前面大家提出的问题。
2、回答自己懂的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读熟新词。
4、介绍贾岛和韩愈。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2)出示贾岛和韩愈的资料。
5、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指导长句朗读。
(1)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
(2)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3)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
(4)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6、再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注意长句的断句,并注意生字的字音的读法和字形的写法。
7、小组内自学生字,把自己记忆生字的方法说给小组的人听。
8、反馈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导读:指名朗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本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
2、启发:课文除了讲述这个故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课文除了讲述这个故事外,还写了贾岛的身世和“推敲”的引申义。
3、引导:根据以上的内容,本文可以分几部分呢?(同桌讨论交流)
4、汇报:师生共同整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贾岛早年因家贫当了和尚。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贾岛和韩愈一起推敲诗句。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讲“推敲”的引申义。
四、释疑解难,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回答问题。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故事的主人公是谁?故事有怎样的情节?
(3)故事为什么能成为一段佳话呢?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一说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回忆旧知,进入新课。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作者是如何把这一“推敲”的故事写完整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回忆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故事的叙述过程,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为下面分析、理解课文作了准备。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贾岛是唐代诗人,早年家境贫寒。)
2、默读第二部分,给这一部分分层。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这一部分可以分几层?
(2)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生活动卡。
3、学习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1)自由读第2自然段,同桌交流: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
预设1:李凝是贾岛的朋友,家住长安城的郊外。
预设2:贾岛没见到朋友,便留下《题李凝幽居》一诗。
预设3:这一自然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
(3)引导体会:贾岛与李凝的友谊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贾岛为什么题诗相赠?
贾岛与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从“郊外”“拜访”“找了好久”可以看出来。美丽的夜景使诗人触景生情,于是题诗相赠,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4)指导探究“拜访”和“访问”的区别。
“访问”是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拜访”是非常崇敬地探访,有尊重的意味。文中用“拜访”说明了贾岛对朋友充满了敬意。
(5)(出示:月下敲门图。)学生看图,体会李凝居住地方的偏僻、宁静,和贾岛对朋友的尊重。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4、学习第二部分第二层。
(1)引读:贾岛把诗留了下来。第二天,他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3、4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
预设1:我知道了贾岛在路上斟酌诗句中的文字。
预设2:贾岛因为过于专注竟无意中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
(3)品析句子,感悟人物形象。(播放PPT课件)
①“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贾岛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
②“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为什么要写行人和车辆?(贾岛的“比比划划”和行人的“纷纷避让”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了贾岛思考的专注、创作的投入。说明贾岛已经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简直是如痴如醉。)
(4)指导探究“即兴”和“即时”的区别。
“即兴”指就着临时发生的兴致(进行创作、表演等);即时是立即的意思。文中用“即兴”是说贾岛的诗是即景生情,有感而发。
(5)指导朗读第3、4自然段。
5、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1)如痴如醉的贾岛无意中闯入了韩愈的仪仗队,接着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7自然段,画出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
(2)指名分角色朗读第5~7自然段。
(3)同桌交流:贾岛和韩愈思考的结果怎样?理由是什么?
思考的结果是用“敲”。理由有两条:①表明有礼貌;②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响亮。
(4)小组讨论:语言和行为反映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贾岛:尊重韩愈、态度诚恳;韩愈:善解人意、热爱文学、热心助人、才华过人。
(5)指导探究“宁静”和“安静”的区别。
“宁静”指(环境、心境)很安静;“安静”指没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文中用“宁静”准确地描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
6、学习第8自然段。齐读第8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推敲”的引申义和受到的启示来谈收获。)
三、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引导回顾: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引导学生从内容和情感上进行总结。)
2、课外延伸:古人写诗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其中王安石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就是一例。(教师讲述故事)
3、布置作业:
(1)搜集老师所讲的关于王安石的故事读一读。
(2)把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给父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