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果树瀑布》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文章写了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学情分析:
对于刚进入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我们很难通过抽象的讲解让他们领悟文章的精妙。因为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仍然是他们学习语文时经常采用的思维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辅助手段和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大自然杰作”的具体表象,建文字符号所表现的黄果树瀑布的立体画面,借助于有感情朗读课文等手段,产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感悟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和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的陶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缝隙、胸膛、沉醉、掩映、悬挂、气势非凡、山回谷应”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运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达方法。
4.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运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杰作”、“喧嚣”、“訇然”、“谛听”等词语的意思。
2.能初步感悟移步换景的写法,并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条理。
3.能找出文中描写瀑布形态和声音的句子,通过对一些比句的品味领悟瀑布的壮美。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1、2、3自然段。
重点难点:
1.初步感悟移步换景的写法,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
2.找出关键语句,理解瀑布的壮美。
教学准备:
1.与教材配套的生字卡片。
2.收集黄果树瀑布的资料,准备好黄果树瀑布的风光照片。(若条件不允许,可采用题目上方的插图)
3.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对联引入,渲染氛围
1.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吗?(指名学生背诵)
2.板示《望庐山瀑布》:读了这首诗,庐山的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从诗人打的比方中感悟庐山瀑布的壮美:瀑布落差较大,瀑布的水流量很大……)
3.教师进一步激情:由于瀑布景色秀丽,历代文人墨客对其多有咏叹。历代对联作家也撰写过不少咏赞瀑布的对联。(教师利用课件或小黑板出示一些对联)
(1)山吞残日暮;水挟断云流。(壶口瀑布)
在作者眼中,倾泻而下的不再只是奔腾的河水,似乎连空中翻卷的云层也被冲断了,挟带而下;两岸的高山,亦像张着巨口,吞噬着残日。此联描写瀑布之势,足使河山变色,日月失光。
(2)飞瀑半天晴亦雨;寒潭终古夏如秋。(梅雨潭瀑布)
因瀑流从高处冲下时受山岩阻击,飞花散玉般乱溅,形若朵朵白梅,因名梅雨瀑。
(3)九匹白练出奇观,连续奔腾,远望如八骏骅骝添赤兔;三岭松涛鸣爽籁,抑扬起伏,乍听似千军健卒赴疆场。(黄山九龙瀑)
联中巧用比喻,描写瀑布的形态如白练倒悬,奔腾如八骏添赤兔;描写瀑布的气势则似松涛鸣籁,如千军万马奔赴疆场,生动逼真,使人恍如身临其境。
4.教师范读三副对联,然后请学生自由练读,最后指名朗读。
5.你能读懂这其中的哪副对联?(此处并不要求学生能准确的理解,而是让他们谈自己读后的感觉。教师可以在这个环节中进行适当点拨,以激起学生对瀑布的好奇)
6.想不想看看黄果树瀑布旁的观瀑亭上的一副对联?(出示)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7.这副对联中的哪一句直接写了黄果树瀑布?(回答后引导学生集体朗读这副对联)
8.教师简要介绍黄果树瀑布。
9.教师过渡激情:为什么这么多的文人墨客都被瀑布折服呢?我想这其中总有缘由。那么就让我们走进《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读读下面的词语,弄懂它们的意思。(杰作、喧嚣、訇然、谛听)
(3)你读明白了一些什么?简要地写在书上。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帮助。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注意读准下面的字音。
訇然 谛听 撩过来
(2)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先请学生读出某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谈出理解)
杰作:超出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楚。
聆听:听。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谛听:仔细地听。
(3)指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
4.组织交流:你读明白了一些什么?能简要地说一说吗?(一方面让学生畅谈初步阅读后的体验,教师也可以大体了解学生目前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帮助学生梳理清楚文章的条理)
教师板书:声音(所闻)
形态(所见)
感受(所感)
三、诵读感悟,感受壮美
1.教师引读第2自然段: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黄果树风景区。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学生接读。
2.教师:让我们静静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品一品其中的味道。等会儿,我想听听同学们品出了一些什么?(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这一环节的展开过程主要依靠师生之间对话情景的营造,以创造出灵动的语文教学氛围,变有痕为无痕。通过这样的对话,彼此分享阅读体验,教师有意识地作以下的引导:
(1)感受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没有驻足停留于一处,而是将沿路听到的瀑布声的变化写了出来。
(2)感受瀑布的气势磅礴——作者来到黄果树风景区,首先听到的是“哗哗”的水声。在这里,声音传达出一个讯息:黄果树瀑布气势磅礴,非同一般。这样的交代既是一种真实的游览记录,同时也从侧面为读者创设了一个想象瀑布声势的空间。
(3)感受比喻句的表现力——先是像“微风拂过树梢”,渐近砾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
(4)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尽管游人如织,尽管人喧马嘶,但在黄果树瀑布的水声面前,人类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
4.能不能把自己的这种感悟和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这可也是一种本领。试试看!(激起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的情绪)
5.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同时引导学生评读。但这要看班级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评读能力)
7.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8.教师小结:是啊!还未看见瀑布,就听见了瀑布的声音;还没领略到瀑布的风采,但是我们依然感受到了瀑布的磅礴气势。看来瀑布的魅力真是不同凡响。难怪作者一开始就说一教师板书:
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9.引读第3自然段: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这不免使人的心里痒痒的。于是作者透过树的缝隙开始打量起这充满着无限 吸引力的瀑布。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学生接读课文第3自然段。
10.教师补充介绍背景资料,而后追问: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因季节而有变化,冬天水小时,它妩媚秀丽,轻轻下泻;到了夏秋,水量大增,那撼天动地的磅礴气势,简直令人惊心动魄。读了这一自然段之后,你觉得作者是在冬季,还是在夏季来到黄果树风景区的?为什么?(这一环节主要通过一个有趣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词)
宽幅白练(白色的绢。“绢”,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这个词形象地写出了黄果树瀑布宽81米的壮观景象,也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形态)
泻下来(泻—很快地流,说明水量充足)
千万架、大合奏(表明声音很大,气势磅礴)
1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1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而后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13.教师小结:不管是在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时,还是作者透过树梢,一睹黄果树瀑布的庐山真面目时,黄果树瀑布总是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所以作者一开始就发自肺腑地说——(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其实作者在写所见、所闻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的感慨,明天,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四、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
2.任选一个自然段,简要地写出自己阅读之后的感受和体悟。
3.预习课文的第4~8自然段,尝试随文批注。
板书设计:
黄果树瀑布
声音(所闻)
形态(所见)
感受(所感)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分析对联、介绍“移步换景”的写法、分析修辞手法等,让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与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探究文本的兴趣,进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效果不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音的特点。
2.能读懂文中抒发作者感受的语句,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音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感受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自学第4~8自然段,尝试随文批注。
2.教师制作简单的幻灯片(主要是第2~7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
2.齐读课文第l~3自然段。
3.教师:昨天我们初步感受了黄果树瀑布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边走边看,从不同的角度领略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如果说如宽幅白练般的瀑布给人以震撼,那么,由瀑布激起的水花漫天浮游的景观同样能让我们感受到诗意的美。今天的黄果树瀑布之旅,我们就从感受这些漫天浮游的水花开始。
二、诵读感悟,领略瀑布的“诗意美”
1.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
2.教师:(板书“银雨洒金街”)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读读这个自然段,用心去体验一下。你可以在书上作批注,将自己的阅读感受留下来;你可以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充分感受这番情景;你也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心中描绘一下。
3.学生自学。(教师一定要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以便调整下一步的教学)
提供给学生几种成果汇报选择: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2)结合具体的词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3)“银雨洒金街”真是远近闻名的一大奇景。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点评。
教师可以相机补充、引导:
黄果树瀑布从断崖顶端凌空飞流而下,倾入崖下的犀牛潭中,势如翻江倒海。水石相激,发出震天巨响,腾起一片烟雾,迷蒙细雾在阳光照射下,又化作一道道彩虹,幻景绰绰,奇妙无穷。瀑布下的犀牛潭上经常挂着七彩缤纷的彩虹,随人移动,变幻莫测。古人说“天空云虹以苍天作衬,犀牛潭云虹以雪白的瀑布之”,故有“雪映川霞”的美誉。
瀑布对岸高崖上的观瀑亭上有对联曰:“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此乃是黄果树瀑布的生动写照。每当日薄西山,凭窗眺望,犀牛潭里彩虹缭绕,云蒸霞蔚,苍山顶上绯红一片,迷离变幻,这便是著名的“水帘洞内观日落”。
5.教师过渡:有首古诗是这么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庐山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其实,作者此次黄果树风景区一游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了瀑布的雄姿。自己看看下文,接下来,作者又在什么地方感受欣赏瀑布呢?(群山环抱的谷地里)
三、领悟感受,产生共鸣
l.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来到群山环抱的谷地里,如此近距离地接触瀑布,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可以画出抒发作者感受的词语和语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
2.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回检查、指导。(鼓励学生作随文批注)
3.交流画出的语句或词语,畅谈自己的感受。(教师一定要注意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该讲解时讲解,该引导时引导……不能因噎废食)
(1)坐在水边一块岩石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与瀑布咫尺相望,一伸手便可撩一些水来洗脸;一抬头,就有那俏皮的水珠洒落在你的脸上,凉丝丝的。你可以倾听它的声音,感受它的磅礴,你也能领略它的调皮与可亲,此时人和自然真正合二为一,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所以作者不由自主地说“舒服极了”。
(2)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3)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在作者看来,这圆形的谷地倒成了乐声齐奏的乐池,置身其间,目睹浩荡的水势,耳听如歌的音响,心胸为之开阔,心情为之振奋,心中涌起的是无限的豪迈之情。作者感觉就像是“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这是大自然给人的震撼和激励,是对人的精神上的陶冶和滋润!
4.假如你就是作者,你亲身感受了黄果树瀑布的魅力,感慨万千。假如我就是你的朋友,是你忠实的听众,你会怎样来讲述自己的感受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5~7自然段)
5.相信你读到这儿,内心也会和作者产生共鸣,你愿意也用诗一样的语言将你此时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吗?(学生自由表述自我感受,以进一步和作者产生共鸣)
6.当自己沉浸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里时,当自己内心澎湃着活力和生机时,我又看到了徐霞客的塑像。你知道他是谁吗?(教师可以简要地介绍: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号霞客,江苏江阴人。幼年好学,博览图经地志,后专心从事旅游,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其观察所得,按日记载。死后由季梦良等将其所作整理成富有地理学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7.你想知道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是怎么描述黄果树瀑布的吗?——教师出示:
……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
(1)教师范读后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徐霞客这样描述他所见到的黄果树瀑布,证明他的确被黄果树瀑布的奇特景观折服了。或许在四百多年前,他也曾流连于黄果树景区内,沉醉于瀑布的壮美。你知道“沉醉”是什么意思吗?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9.引导学生创作一副对联来赞美黄果树瀑布。
板书设计:
黄果树瀑布
闻其声
杰作
看其形
凉丝丝的
谈感受 乐 池
沉 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