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课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风筝实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第三部分第(第6自然段),写富兰克林利用他的发现造福人类,发明了防止雷暴伤人的避雷针。
巧妙地运用烘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是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文章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冷嘲热讽,来烘托富兰克林能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透过这些烘托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
学情分析:
教学中,应援引、介绍一些古今中外鲜活的名人事例,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提高品德修养,提升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充实精神世界。本文应立足自读自悟,在品读、体悟中学习富兰克林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雷暴、爆炸、揭开、欣喜若狂、冷嘲热讽”等词语;能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经过。
难点:使学生能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3.初步感受富兰克林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初步感受富兰克林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1. 熟读课文,读通读顺。
2.画出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
揭题导人,激发情感→初读课文,自学字词→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你当时的心情吗?
2.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古时候,我们中国人把它称为“雷神”,而西方人把它看作“上帝的怒火”,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3.揭题,板书: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所以它成了一个谜,那么,后来谁来解开了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①雷暴 劈成两半 颜色 爆炸 冷嘲热讽 揭开 拴住 颠簸 普通 风筝 钥匙
(生字正音)
②把下列词语读正确。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乌云密布 难以置信 无稽之谈 大雨倾盆 安然无恙
(2)理解词语。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杂在一起,说成相同的事物。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欣喜若狂:形容非常高兴的样子。
安然无恙:经过变故,没有遭到损害。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再读课文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 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了雷暴的谜。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 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 把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部分。
五、作业设置
1.听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天火之谜
起因一经过—结果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课课题充满了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觉掌握字词。
教案点评:
本案例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文本,尤其是对文本结构脉络的把握和字词的自学能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收集的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1.凭借具体的文本,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做好阅读批注。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激发情感→探求文本,体验情感→拓展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天火之谜。
2.引读第2自然段: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板书:富兰 克林 解开)
那么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富兰克林为什么要做实验?
(2)他观察到静电放电和雷暴放电有什么相似之处?
过渡: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并不动摇自己的推测,他决定一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证明自己的推测。(板书“风筝实验”)
2.学习第4自然段。
(1)请自读第4自然段,看看富兰克林是如何做实验的?先自己说一说实验过程,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2)几位同学可真会读书,把富兰克林的实验过程讲得清清楚楚,在实验中,你读懂了什么?
①实验条件:天气、器材
②“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麻绳上的纤维为什么要“怒发冲冠”呢?
联系生活中头发的静电现象谈一谈。
富兰克林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的?那该怎么读这一句?
③“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蓝色的火花”和“发麻”说明了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
从中你体会到富兰克林他……
④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这时候,富兰克林心情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的?那该怎么读这一句?你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三个感叹句要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3)正是因为富兰克林有着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才会做这样的实验,多么让人佩服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富兰克林,和他一起做风筝实验。(放课件,尝试复述课文第4自然段)
3.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风筝实验”成功了,这个实验有什么意义呢?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
(1)“无稽之谈”是什么意思?
(2)我们还记得在实验前,人们对富兰克林是冷嘲热讽,那现在呢?他们会怎么样?可以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说一说吗?
(3)小结板书: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雷暴和静电放电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大胆推测雷暴也是放电现象,但由于人们对“雷暴是神灵的火焰”这一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没人相信他,于是他决定做风筝实验,这个实验证实了他的推测,“雷暴也是放电现象”,这多么让人兴奋啊!
三、学习第三部分
1. 齐读第6自然段。
你见过避雷针吗?可以出示相关图片,教师简介:
避雷针用导电性能较好的金属做成,它的尖端制咸丫型,安装在建筑物的最高处,丫型下面连着一根铜导线,一直连到地下,导线的末端连接一块金属板,深深地埋入潮湿的地里。当天空中的带电云块接近建筑物时,建筑物感应上的电会通过丫型的尖端随时释放到空中,与云中带的电缓缓地中和,化剧烈的放电为缓慢的多次放电;同时,使所放电的大部分电流沿避雷针的导线传入地下,而不至于破坏建筑物。
2.雷暴就是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这是个震惊世界的发现,但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利用科学知识,发明了避雷针,造福于人类。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一段文字。
风箏实验的成功使富兰克林在全世界科学界的名声大振。英国皇家学会给他送来了金质奖章,聘请他担任皇家学会的会员。他的科学著作也被译成了多种语言。然而,在荣誉和胜利面前,富兰克林没有停止对电学的进一步研究。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但富兰克林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没有退缩,经过多次试验,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针。1754年,避雷针开始应用,但有些人认为这是个不祥的东西,违反天意会带来旱灾,就在夜里偷偷地把避雷针拆了。然而,科学终将战胜愚昧。一场挟有雷电的狂风过后,大教堂着火了;而装有避雷针的高层房屋却平安无事。事实教育了人们,使人们相信了科学,避雷针相继传到英国、德国、法国,最后普及世界各地。
3.此时此刻,你想对富兰克林说些什么?
4.是啊,没有大胆的怀疑就没有发明创造。老师在这里送大家几句话: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李四光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生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安格尔
四、拓展作业
1.阅读富兰克林的简单生平。
2.收集关于科学名人的小故事,开一个交流会。
板书设计:
天火之谜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震惊世界
教学反思:
文章的重点语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语句来理解和感受人物的主要品质。
教案点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探究的动力,该教案能积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探究文本,感知人物的品质,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