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设计(精读品味)

文档属性

名称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设计(精读品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5 10:31:22

文档简介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设计(精读品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4、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的人生道理。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原作。(2)了解课文作者杨红樱及《鲁滨逊漂流记》作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2)阅读《鲁滨逊漂流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导入,质疑课题。
1、(出示《鲁滨逊漂流记》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吗?你们都了解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课前预习资料。)
2、师:《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18世纪启蒙文学的重要作家笛福的代表作,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作品语言生动,文字明白易懂。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特别是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
3、揭题:同学们一定猜到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这本书有关系。这篇课文是由一篇读书笔记改编而成的,而文章的作者是我们最熟悉的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播放《淘气包马小跳》图片,并出示作者杨红樱照片。)揭示课题,并齐读。
4、质疑:“男孩子”“必读”,为什么这样说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交流分享课前对本课重点内容的了解,调动学生知识储备,从而,进一步认知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意在拉近学生与课本、作者、老师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好知识和情感的铺垫。从课题“男孩子”“必读”入手进行质疑,导入新课,意在紧扣题目,紧扣教学目标,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课文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学生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思考:
(1)课文中的“我”是谁,这本书是如何得到的?
(2)“我”得到的是一本怎样的书?
(3)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检查自学情况,集体交流。
4、再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
(书的来历、主要内容、给“我”启迪、“我”要珍藏四部分内容。)
5、师生共同梳理出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讲述了《鲁滨逊漂流记》是“我”家一本三代相传的书。
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讲述了《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内容。
第三部分(第13~14自然段):讲述了“我”对鲁滨逊的认识与理解。
第四部分(第15自然段):讲述了“我”要好好珍藏这本书,并要传给下一代。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尤其是围绕课文的主要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有助于学生抓住文中的主要内容,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设疑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指的是哪本书?“我”喜欢这本书吗?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表明“我”喜欢?
2、快速找出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思考: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吸引了“我”呢?
(设计意图:以主要问题引领学生对于课文的深入学习,同时,通过这几个问题也使学生抓住了学习课文的主线。)
二、精读课文,揣摩语言。
1、(自由朗读第1~6自然段,回答问题:)
(1)说说这是一本怎样的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重点词句,体会这本书的可贵。
(3)出示扉页内容,齐读。
(4)思考:这本又旧又破的书,我为什么爱不释手?爷爷为什么在扉页上写下“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爸爸又写下“学会生存”呢?
2、默读第7~12自然段,交流阅读心得。
(1)《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历险小说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
(小说描写了鲁滨逊在一座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有一段长达28年的历险生活。)
(2)在一座孤岛上生活28年需要什么?这些东西都是现成的吗?鲁滨逊是怎样获得这些生活必需品的呢?仔细阅读课文第8~11自然段,画出体现鲁滨逊聪明机智又具有坚强毅力的词句多读几遍,并做好批注,写上自己的感受。
3、品析重点段落——鲁滨逊遇到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方法。
(1)刚到荒岛上,鲁滨逊应先解决什么?他是怎样解决的?
(出示)他做了一只木筏,把沉船上的食物、制帆篷的布、枪支、弹药、淡水、酒、衣服、工具等一一送到岛上。他用帆布搭起帐篷,作为栖身之处,并将船上运来的东西藏在这里,靠船上剩下的食物生活。
(2)画出动词,再读一读这段话。思考:鲁滨逊最先解决了什么问题,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过渡设疑:船上运来的食物总有吃完的时候,鲁滨逊又将面临没有食物的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呢?人生最大的敌人是孤独与恐惧。独自生活在荒岛上的鲁滨逊是怎样和孤独作斗争的呢?从中,你能看出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
(4)小组交流并全班汇报。
(5)作者是怎么评价鲁滨逊的呢?从课文第二部分中找出一句话来读一读(出示)。
4、说说本句在课文中的作用。(总起下文)
5、总结:28年,鲁滨逊在荒岛上与种种困难作斗争,并且战胜了这些困难。我们可以感觉到《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历险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而离奇,怪不得作者“爱不释手”。“百闻不如一见”,我们自己读一读原著,可能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设计意图:加强文本细读,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以上设计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认真揣摩,从而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尤其是体会这是一本怎样的书,还有鲁滨逊是如何战胜困难的,课文既用了准确的词语,又给了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教者从问题入手,给了学生解决问题以足够的方法引导,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思考的习惯,并进行批注指导。)
三、探寻爱因,深化情感。
1、过渡:《鲁滨逊漂流记》故事情节曲折,内容丰富,让“我”爱不释手。那“我”又是怎么表达对这本书的喜爱的呢?请同学们高声读课文第13~14自然段。
2、喜欢笛福的一句名言。
出示:“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1)作者是怎样理解的?(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指的是鲁滨逊,因为他勇敢、机智、坚强,他战胜了这恶劣的环境,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打倒。)
(2)你是怎样理解的?
(面对危险,关键是看你怎样面对,如果你害怕危险,悲观退缩,那么你一定会失败,如果你不怕危险,勇往直前,那么你将有可能成功。)
(3)运用: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如:学骑车、跳大绳、独自走夜路等。)
(4)再读名言。
3、拓展阅读:“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个绝对的真理,使我重新振作起来。”(《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句子)
请你读读这句话,然后结合《鲁滨逊漂流记》的内容说说鲁滨逊为什么会这样说?我们从这句话中又能感悟到什么?类似的话书中还有很多,读的时候,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去体会。
4、喜欢鲁滨逊这个人物。
(1)出示鲁滨逊图片,“我”心目中的鲁滨逊是个什么样的人?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想做一个像鲁滨逊一样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探寻“我”爱不释手的真正原因,让学生联系课文或生活进一步理解名言,了解人物,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引导他们对名言来历的感悟,还促进他们把生活引向课堂。同时,在拓展阅读这一环节,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学生们对鲁滨逊这一人物的交流,重塑和构建语言文字在孩子们头脑中的形象,提升了学生对人物喜爱的情感。)
四、引导总结,升华理解。
1、回归课题,追问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1)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吗?这本由爷爷传给老爸,老爸又传给“我”的书,仅仅是一本书吗?
(2)时代在飞速的发展,鲁滨逊的精神会不会过时呢?
(3)“我”是怎么说的呢?(等我有了儿子,我就把这本书再传给他。)
(4)小练笔:猜一猜,“我”会在扉页上写下什么呢?
2、辩论:女孩子要不要读?
3、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篇课文,通过学习,我们学到了鲁滨逊面对困难时的勇敢、机智、坚强,学到了笛福的一句名言,懂得了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勇敢地去面对,这样才有机会战胜困难。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本书——《鲁滨逊漂流记》,让我们记住这个人——鲁滨逊,让我们记住他的精神——学会坚强、学会生存、学会面对困难不畏惧……让他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在学习总结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对课题的追问中,升华了学生的理解,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在小练笔中情动而辞发。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愿望,引导他们课外去阅读。)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设计(质疑解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进入课文。
1、谈话交流:同学们,最近正在读什么书,有什么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日记改编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1)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课文中的“我”是谁?他得到的是一本怎样的书?
(2)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
3、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4、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的人生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人生的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兴趣。
教学难点: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一)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1、《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历险小说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让“我”爱不释手了呢?
2、要能在一座孤岛上生活28年需要什么?这些东西都是现成的吗?鲁滨逊是怎样获得生活的必需品的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七至十一节,画出能够体现鲁滨逊“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词句,多读几遍。
3、汇报交流,理解鲁滨逊的聪明机智与坚强毅力。
(1)一开始鲁滨逊以什么为生,他做了些什么?
(2)这些食物非常有限,为了维持生活鲁滨逊又做了些什么?
(3)后来生活又如何?
(4)鲁滨逊在岛上的生活怎样?你觉得他的生活幸福吗?
4、读到这里,你觉得这部小说的内容有吸引力吗?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二)体会“我”的感受。
1、读书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吴缅读了这本书后有什么感受呢?
2、理解“名言”。
(1)你能说几句名言吗?这些名言给了你什么启迪?
(2)吴缅喜欢上了书中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的内容是什么?“我”是怎样理解的呢?
(3)大家是怎样理解这句名言的呢?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者读过的书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3、除了理解一些名言的意思外,老师觉得读书的时候还要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出人物的形象,吴缅在读书过程中就慢慢在心目中勾画出鲁滨逊的样子,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地十四节。
4、吴缅为什么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呢?从这身装束打扮中你能看出鲁滨逊是“一个探索者。一个发明家,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吗?
三、整体联系,理解课题。
1、吴缅为什么要把这本书珍藏起来,传给儿子呢?
2、吴缅的爷爷为什么要把书传给他的爸爸,他爸爸为什么又要把书传给吴缅呢?
3、现在我们能不能说说课文为什么要以“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为题吗?这本书女孩子不能读吗?
四、读写结合,促进发展。
1、这篇课文不仅是一篇日记,而且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读书笔记,学习了课文我们不能说说这篇读书笔记主要是围绕哪些方面来展开的?
2、我们也选择一本书,认真阅读,围绕这三个方面尝试写一篇读书笔记,准备开一个读书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