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4》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2、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积累生活中的俗语。
难点:理解俗语的真正含义,学会运用积累的俗语。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预习“语文与生活”和“诵读与积累”的内容,搜集生活中的俗语。
教学过程:
一、点明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谈话:同学们,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我们都学习完了,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练习4,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活中到处都是学问。谁能说说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拓展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方法,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是学问,很自然地进入新课的氛围。
二、学习“语文与生活”。
1、学习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暑假期间,舅舅要带刘志刚到黄山去玩。志刚问舅舅:“黄山好玩吗?”舅舅说:“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嘛!”你知道舅舅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吗?
(2)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来回答。教师进行点拨。
(3)小结:像这样的句子叫俗语,它是被群众所喜爱并广泛使用的语句,有着具体的含义。
2、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自读五个俗语,读熟读准确。
(2)指名读俗语,教师指导。
(3)小组交流这些俗语的意思,教师巡视。
(4)教师讲解俗语意思并小结。(有的讲自然风光,有的讲乡土特产,有的讲民风民俗。)
(5)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应用俗语。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小组交流搜集的俗语。
(2)全班交流汇报。不理解的教师解读。
(3)教师出示常用的经典俗语。(课件出示俗语)
(4)学生背诵喜欢的俗语。
(5)小结: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发现和搜集俗语。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第一部分的教学是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出一句俗语,让学生了解俗语的意思后,引出第二部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俗语,以加深对俗语的认识,丰富语言积累。第三部分是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真正认识俗语,并在生活中搜集当地的俗语。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去发现和搜集语言知识,懂得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学习“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同桌的同学讨论每条词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5)通过读讲词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
(6)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是在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展开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背诵积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训练学生对词语的感觉,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做好必要的训练。
四、指导“写好钢笔字”。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明确学习内容。
(2)点明练钢笔字的重点。(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写好钢笔字,最重要的是态度问题,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字的美观。)
2、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写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姥姥的剪纸》。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与相邻的字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整体布局和“清清爽爽、剪纸、梦境”等词的间架结构。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书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教者设计了审题、指导、练习、反馈这四个环节,让“写好钢笔字”落到了实处。
五、布置作业,巩固强化知识。
1、背诵并抄写“诵读与积累”中的词语。
2.背诵“语文与生活”中的俗语,从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学生能在被别人误会的时候保持冷静,态度诚恳、心平气和地把事情的原委向对方说清楚,学会解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学生通过观看录像片断或亲身体验,掌握解释的技巧。
3、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和评议,强化训练效果。
4、继续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释的技巧,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准备:(1)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被人误会的事例。(2)写毛笔字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单小英迟到了,直接闯入课堂,当老师问起迟到的事,她还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想迟到呀!那没办法,路上堵车了,能怪我吗?”说着还生气地把书包往桌上一扔。同学们说说单小英的这种解释怎么样?
2、学生交流讨论。
3、设疑导入:那么,应该怎样进行解释才好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解释。
设计意图: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谈起引出话题,亲切自然,使学生消除紧张情绪,产生说的欲望。
二、明确目标,落实要求。
1、学生读题,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内容:学会解释
要求:当自己被别人误会时,态度要冷静、诚恳,要心平气和地说明原因。
2、导说:同学们都知道了单小英的这种解释不好,那么我们一起来帮助她,看看怎样解释才能让老师接受呢?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解释原因时应注意的事项。
课件出示:
让学生懂得在遇到被别人误会而进行解释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向谁解释,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
(2)解释什么,这是说话的主体部分,要针对误会说明原委。
(3)怎样解释,也就是解释要注意方式方法,寻找适当时机。
(4)体态端正大方,注意口头语言与面部表情的结合,必要时辅以动作。
4、课件出示情境:
(1)陈文彬很喜欢读课外书,爸爸看见了总是说:“你就是不好好学习功课,看起闲书来倒挺起劲儿。”如果你是陈文彬,你该怎样向爸爸解释呢?
(2)李东方放学回家,路上看到一个小妹妹跌倒了,便跑过去把她扶起来。一位阿姨走过来,不高兴地说:“你怎么把我的孩子碰倒了?”如果你是李东方,你该怎样向阿姨解释呢?
5、学生自选一题,自拟提纲,分四人小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完善。教师参与交流,适时指导。
6、模拟情境,进行角色体验。各组选派代表面向全班表演。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建议: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首先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为下面进行口语交际的实践提供指导。然后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他们的情绪就会高涨,学习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被激发出来了。有情趣、动力足,自然会使他们的表达、交际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指导写法,写好毛笔字。
1、阅读教材,明确要求。
(1)指名读题目,明确本次毛笔字练写内容。(即、吹)
(2)交待学写的重点。(写好毛笔字,首先是学写笔画,其次注意结构。)
2、指导练写,展示反馈。
(1)课件出示毛笔字——“即”“吹”,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比较两个字的结构、共同点和关键笔画。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即”“吹”都是左右结构,但是“即”字左右均等,而“吹”字左小右大。
(3)教师指导“即”字的写法:
左边要收,右边要放,做到两边所占位置均等。右边“卩”的一竖要挺直,写长些,把整个字立起来。
(4)教师示范或播放书写示范课件,学生观察体会。
(5)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包括执笔和写字姿势。
(6)展示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字,师生点评,说说写得好要注意什么;展示写得不够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7)教师指导“吹”字的写法:
“口”的横折的折要向内倾斜,呈上宽下窄之势。“欠”起笔在竖中线的右侧,下部“人”的起笔在米字格的中心点偏上,“人”的撇捺两笔呈撇高捺低之势。
(8)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展示、评价。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毛笔字书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好办法。课中教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对毛笔字书写的认真态度都是在潜移默化的引领学生写好毛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