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教案
主 备人
复备执教人
班级
日期
课 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
1
课型
复习课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了解秦朝的统一;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了解我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的变化
(4)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 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了解秦朝的统一;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③皇位世袭
3、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注意:秦始皇时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样,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4、郡县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5、?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了解我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的变化
元朝的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唐朝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我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实行时间
秦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北宋明清
特点
以官举士来源基层
中正评定授官依据
考试选官,仕途开放
局限
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
八股取士,束缚思想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清朝设置军机处
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特点:简、速、密。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3、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