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曲线运动
【知识要点】
1、曲线运动是更普遍的运动形式
所有物体的运动根据轨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运动轨迹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多数物体的运动都是曲线运动,如宇宙空间中天体的运动;地面上水平抛出或斜向抛出的石块;原子内电子的运动等等。有一些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可看成直线,但长时间观察就会发现它在做曲线运动,如火车的运动、汽车的运动等。
由此可知,自然界中更为普遍的运动是曲线运动,研究曲线运动的规律将更有价值。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砂轮打磨下来的炽热微粒飞出的分向与飞出时的位置有关,但都与砂轮圆周相切。如图1-1所示,A、B、C各处飞出的微粒方向各不相同,但均与该处圆周曲线相切。
链球在运动员的牵引下做曲线运动,一旦运动员放手,链球即刻飞出,链球总是沿着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的。
生活中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图景有很多,我们可以去观察和体验。例如,你可以抬起自行车的后轮,用力旋转脚踏板使后轮转动,观察轮上的泥点脱离车轮时的速度方向,你会看到泥点是沿着车轮边缘的切线方向飞出的。
3、曲线运动速度方向的实验验证
通过如图1-2所示的实验来加以验证的。蘸有墨水的钢球从出口A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的一条运动痕迹与轨道曲线在A处的切线一致,而从出口B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的一条运动痕迹则与轨道曲线在B处的切线一致。
由此可以知道,做曲线运动的质点脱离曲线后,在曲线的切线方向上做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以做出这样的分析:质点脱离曲线后不受力的作用时,质点由于惯性会保持脱离曲线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质点从该点脱离曲线后自由运动的方向,就是曲线运动中质点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
结论:质点做曲线运动时,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任一时刻(或任一位置)的瞬时速度方向与这一时刻质点所在位置处的曲线的切线方向一致。
4、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速度是矢量,速度发生变化可能包括速度大小发生变化、速度方向发生变化或速度的大小与方向同时发生变化,也就是说速度的变化不仅指速度大小的变化,也包括速度方向的变化。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至少做曲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即轨迹上各点的切线方向)时刻在发生变化,物体也就一定具有加速度,所以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5、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利用磁铁从旁吸引运动中的钢球,来研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如图1-3所示,观察这一实验可得:给钢球一个初速度,如没有磁铁等物从旁施加作用力,钢球将沿直线运动,正是由于磁铁对它的作用力使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而此作用力的方向与钢球的运动方向显然不在一条直线上。
石子水平抛出后,其运动轨迹及在途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受力情况如图6-4所示,显然,石子抛出后在各处所受合外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也都不在一条直线上。
如图1-5所示,分析人造地球卫星的曲线运动也可得到相同结论。
可见,当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6、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合外力方向
由于曲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物体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沿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而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总在曲线的外侧,因此,运动物体的曲线轨迹必定向合外力方向弯曲,也即合外力方向指向曲线的内侧。
7、力在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上的作用
把加速度和合外力F都分解到沿曲线切线和沿法线(与曲线切线垂直)方向上,沿切线方向的分力F1使质点产生切线方向的加速度a1,当a1和v同向时,速度增大,如图1-6所示,此时的合外力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成锐角;当a1和v反向时,速度减小,如图1-7所示,此时的合外力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成钝角;如果物体做曲线运动的速率不变,说明a1=0,即F1=0,此时的合外力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垂直。
沿法线方向的分力F2产生法线方向上的加速度a2,它使质点改变了速度的方向。由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合外力的这一作用效果对任何曲线运动总是存在的。
可见,在曲线运动中合外力的作用效果可分成两个方面:产生切线方向的加速度a1,改变速度的大小;产生法线方向的加速度a2,改变速度的方向,这正是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原因。若a1=0,则物体的运动为匀速率曲线运动;而若a2=0,则物体的运动为直线运动。
【例题讲解】
【例1】关于曲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B.变速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
C.曲线运动可能是匀变速运动 D.变加速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
【解析】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沿曲线的切线方向,一定是变化的,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变速运动可能是速度的方向不变而大小变化,则可能是直线运动。当物体受到的合力是大小、方向不变的恒力时,物体做匀变速运动,但力的方向可能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时物体做匀变速曲线运动。做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可能大小不变,但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在一条直线上,这时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正确选项为A、C。
【例2】如图1-8所示,小钢球以初速度v0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受到磁铁的侧向作用而沿图示的曲线运动到D点,由此可知( )
A.磁铁在A处,靠近小钢球的一定是N极
B.磁铁在B处,靠近小钢球的一定是S极
C.磁铁在C处,靠近小钢球的一定是N极
D.磁铁在B处,靠近小钢球的磁极极性无法确定
【解析】小钢球受磁铁的吸引而做曲线运动,运动方向只会向所受吸引力的方向偏转,因而磁铁位置只可能能在B处,不可能在A处或C处。又磁铁的N极或S极对小钢球都有吸引力,故靠近小钢球的磁极极性无法确定。正确选项为D。
【例3】质点在三个恒力F1、F2、F3的共同作用下保持平衡状态,若突然撤去F1,而保持F2、F3不变,则质点( )
A.一定做匀变速运动 B.一定做直线运动
C.一定做非匀变速运动 D.一定做曲线运动
【解析】质点在恒力作用下产生恒定的加速度,加速度恒定的运动一定是匀变速运动。由题意可知,当突然撤去F1而保持F2、F3不变时,质点受到的合力大小为F1,方向与F1相反,故一定做匀变速运动。在撤去F1之前,质点保持平衡,有两种可能:一是质点处于静止状态,则撤去F1后,它一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二是质点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撤去F1后,质点可能做直线运动(条件是F1的方向和速度方向在一条直线上),也可能做曲线运动(条件是F1的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正确选项为A。
【例4】如图1-9所示为一空间探测器的示意图,P1、P2、P3、P4是四个喷气发动机,P1、P3的连线与空间一固定坐标系的x轴平行,P2、P4的连线与空间一固定坐标系的y轴平行。每台发动机开动时,都能向探测器提供推力,但不会使探测器转动。开始时,探测器以恒定速度v0向+x方向平移。
(1)单独分别开动P1、P2、P3、P4,探测器将分别做什么运动?开动P2与开动P4,探测器的运动有何不同?
(2)同时开动P2和P3,探测器将做什么运动?
(3)若四个发动机能产生相同大小的推力,同时开动时探测器将做什么运动?
【解析】(1)单独开动P1时,力沿-x方向,故探测器沿+x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单独开动P3时,力沿+x方向,探测器沿+x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单独开动P2或P4时,力沿+y方向或-y方向,探测器做匀变速曲线运动。但开动P2时,探测器在坐标系中第一象限做匀变速曲线运动,而单独开动P4时,探测器是在第四象限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2)同时开动P2和P3,探测器受到沿+y方向和+x方向的力的作用,一边加速同时向+y方向偏转,在第一象限内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3)同时开动四个发动机,合外力为0,探测器仍沿+x方向以速度v0做匀速直线运动。
【例5】如图1-10所示,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沿曲线从点A运动到点B,这时突然使它所受的力反向,但大小不变,即由F变为-F。在此力的作用下,物体以后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a运动B.物体不可能沿直线Bb运动
C.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c运动D.物体不可能沿原曲线BA返回
【解析】物体沿曲线从点A运动到点B(点B除外)的过程中,其所受恒力F的方向必定指向曲线的内侧。当运动到B点时,因恒力反向,由曲线运动的特点,物体运动的曲线轨迹必定向合力方向弯曲,可知物体以后只可能沿Bc运动。正确选项为A、B、D。
【例6】电动自行车绕图1-11所示的400m标准跑道运动,车上的车速表指针一直指在36km/h处不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动车的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B.电动车沿弯道BCD运动过程中,车一直具有加速度
C.电动车绕跑道一周需40s,此40s内电动车的平均速度等于0
D.电动车在弯道上运动时,合外力方向不可能沿切线方向
【解析】速度是矢量,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电动车运动过程中车速表指针一直指在36km/h处不动,只能说明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而运动过程中速度的方向在发生变化。而经过弯道时,速度方向始终沿弯道的切线方向,在不断发生变化,也就具有加速度,方向指向弯道的内侧。此加速度由电动车所受合外力提供,由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推断,此合外力方向也必指向弯道内侧,而不可能沿切线方向。电动车绕跑道一周过程中位移为零,由平均速度概念可知,此过程中平均速度为零。正确选项为B、C、D。
vB
A
B
C
vC
vA
图1-1
INCLUDEPICTURE "E:\\My Documents\\讲透教材-曲线运动(资料和正文)\\教材\\第六章\\032.jpg" \* MERGEFORMATINET
图1-2
图1-3
图1-4
G
G
G
A
B
C
vA
vB
vC
地球
人造地球卫星
v
F
图1-5
图1-7
v
F
a1
F1
F2
a2
图1-6
v
F
a1
F1
F2
a2
D
A
B
C
图1-8
v0
O
x
y
P4
P1
P2
P3
图1-9
b
B
A
a
c
图1-10
图1-11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