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地球的形状 》练习
填空
1、地球是( )的。
2、葡萄牙的航海家( )的海上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3、1961年苏联宇航员( )搭乘“东方1号”飞船在太空中绕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太空观察到了地球。
4、2003年5月15日至16日,,中国宇航员( )乘坐( )飞船在太空中飞行14圈,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二.选择
1、 在模拟帆船在球体和平面上航行实验时,观察者眼睛要( )。
A. 俯视 B. 平视 C. 仰视
2、古希腊学者( )根据月食景象分析,地球是球体。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张衡
三.判断
1、在模拟帆船在球体和平面上航行实验时,“开船者”要快速的使船航行。( )
2、美国人最先登上了月球。( )
3、张衡的浑天说与现代天文学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
4、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对盖天说提出了质疑。。( )
四.简答题
1、请你设计实验,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1《 地球的形状》练习
一、填空
1、球形
2、麦哲伦
3、尤里?加加林
4、杨利伟 神州5号
二、选择
B 2、A
判断
× 2、√ 3、√ 4、√
四、1、答: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棒等。
步骤:(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棒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
结论:地球是球形的。
2、答:猜想——实践——精细观察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2.1 地球的形状 教学设计
课题
《 地球的形状 》
单元
2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年级
学习
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难点
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幅图片。
出示杨利伟太空所拍摄地球图片。
这可不是一般的地球照片,这是我们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搭载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中拍下的地球的照片。
地球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地球是个球体,可是在古代没有确定地球的形状之前,你知道古代人所认为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观看图片并进行反馈。
太空知识本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本节课通过出示杨利伟在太空中拍摄地球图片,并抛出你知道古代人所认为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这样的问题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1、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上面问题。
反馈:(1)印度: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上
小结:地球很大、很重,显然不成立。
中国(盖天说):天圆地方:天像一个锅,是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小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对此提出了质疑。。。。
说明:缺乏事实根据的猜想根本经不住推敲,是站不住脚的。
(3)张衡(浑天说):浑天如鸡卵,地表如卵黄,居于内。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4)希腊: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现象推测地球是球体或者近似球体。
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船,发现进港的船总是先看到的是桅杆,再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来慢慢消失...
猜测:地球是球形的。
2、模拟帆船在球体和平面上航行实验
(1)实验材料:橡皮泥、火柴梗、小纸片、地球仪.
(2)实验步骤:
1.用橡皮泥或纸做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一名同学重当船长,一名同学充当观察者。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你有什么发现呢?
4.再把船放在桌面上模拟航行。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注意事项:
1.观察者眼睛要平视;
2.“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在太空中观察地球。
反馈:(1)1957~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
(2) 1961~苏联尤里?加加林绕地飞行
(3)1969~美国人登上月球
(4)2003~杨利伟、神州5号绕地球14圈
4、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反馈:猜想——实践——精细观察
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材料获得知识,并且将自己所获得知识分享给大家。
亲自模拟实验来验证猜想。
学生通过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先与小组内同学分享,再次与班上同学分享。
小组讨论研究,得出结论。
学生自学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享知识培养学生分享意识。
通过学生亲自模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感受更深刻,更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习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意识,真正起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课外延伸
5、资料分析
地球赤道周长 40091千米
地球赤道半径 6378千米
地球表面积 510067866平方千米
(1)我们中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根据以上数据,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陆地面积?
学生结合材料,深刻感受地球的大小。
借助计算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建立科学的地球大小概念,让学生意识到得出的数据可以对事物作出解释。
课堂小结
科学素养、科学兴趣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是在将所学与生活常识相联系在一起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在学习地球的形状这一节课时,让学生明白人类对地球的探索经过了“猜想——实践——精细观察”三个阶段。让学生明白地球探索之路的艰辛,告诫学生探索的道路上永不放弃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板书
板书设计
课件23张PPT。地球的形状科学苏教版 六年级上我们来观看图片。这种设想成立吗?没确定地球形状前,古代人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呢?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对此提出了质疑。。。。与现代天文学天球概念十分接近张衡亚里士多德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船,发现进港的船总是先看到的是桅杆,再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来慢慢消失...推测: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前几天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今天我们同学都带来了。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实验:模拟帆船在球体和平面上航行实验材料:橡皮泥、火柴梗、小纸片、地球仪实验步骤:
1.用橡皮泥或纸做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一名同学重当船长,一名同学充当观察者。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你有什么发现呢?
4.再把船放在桌面上模拟航行。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前几天同学们回家交流会。注意事项 前几天同学们回家交流会。实验记录进港:先看到的是“桅杆”火柴棒,再是船身。出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来慢慢消失...进港:“桅杆”火柴棒和船身同时看到。出港:“桅杆”火柴棒和船身同时消失。坚信地球是球形,1519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又回到了西班牙。这次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麦哲伦的实践探索麦哲伦麦哲伦环海地球路线西班牙地球是个扁球体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资料分析地球赤道周长 40091千米
地球赤道半径 6378千米
地球表面积 510067866平方千米我们中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根据以上数据,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陆地面积?510067866÷9600000≈ 53个中国面积资料分析根据上面的资料计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圈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40091÷(4×8×365)≈3.43(年)1、地球是( )的。
2、葡萄牙的航海家( )的海上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3、1961年苏联宇航员( )搭乘“东方1号”飞船在太空中绕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太空观察到了地球。
4、2003年5月15日至16日,,中国宇航员( )乘坐( )飞船在太空中飞行14圈,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我知道麦哲伦扁球形尤里?加加林杨利伟神州5号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地球的形状实践: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精细观察:1957~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1~苏联尤里?加加林绕地飞行
1969~美国人登上月球
2003~杨利伟、神州5号绕地球14圈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2.1《 地球的形状 》练习
填空
1、地球是( )的。
2、葡萄牙的航海家( )的海上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3、1961年苏联宇航员( )搭乘“东方1号”飞船在太空中绕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太空观察到了地球。
4、2003年5月15日至16日,,中国宇航员( )乘坐( )飞船在太空中飞行14圈,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二.选择
1、 在模拟帆船在球体和平面上航行实验时,观察者眼睛要( )。
A. 俯视 B. 平视 C. 仰视
2、古希腊学者( )根据月食景象分析,地球是球体。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张衡
三.判断
1、在模拟帆船在球体和平面上航行实验时,“开船者”要快速的使船航行。( )
2、美国人最先登上了月球。( )
3、张衡的浑天说与现代天文学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
4、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对盖天说提出了质疑。。( )
四.简答题
1、请你设计实验,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1《 地球的形状》练习
一、填空
1、球形
2、麦哲伦
3、尤里?加加林
4、杨利伟 神州5号
二、选择
B 2、A
判断
× 2、√ 3、√ 4、√
四、1、答: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棒等。
步骤:(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棒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
结论:地球是球形的。
2、答:猜想——实践——精细观察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2.1 地球的形状 教学设计
课题
《 地球的形状 》
单元
2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年级
学习
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难点
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幅图片。
出示杨利伟太空所拍摄地球图片。
这可不是一般的地球照片,这是我们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搭载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中拍下的地球的照片。
地球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地球是个球体,可是在古代没有确定地球的形状之前,你知道古代人所认为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观看图片并进行反馈。
太空知识本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本节课通过出示杨利伟在太空中拍摄地球图片,并抛出你知道古代人所认为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这样的问题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1、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上面问题。
反馈:(1)印度: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上
小结:地球很大、很重,显然不成立。
中国(盖天说):天圆地方:天像一个锅,是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小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对此提出了质疑。。。。
说明:缺乏事实根据的猜想根本经不住推敲,是站不住脚的。
(3)张衡(浑天说):浑天如鸡卵,地表如卵黄,居于内。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4)希腊: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现象推测地球是球体或者近似球体。
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船,发现进港的船总是先看到的是桅杆,再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来慢慢消失...
猜测:地球是球形的。
2、模拟帆船在球体和平面上航行实验
(1)实验材料:橡皮泥、火柴梗、小纸片、地球仪.
(2)实验步骤:
1.用橡皮泥或纸做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一名同学重当船长,一名同学充当观察者。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你有什么发现呢?
4.再把船放在桌面上模拟航行。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注意事项:
1.观察者眼睛要平视;
2.“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在太空中观察地球。
反馈:(1)1957~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
(2) 1961~苏联尤里?加加林绕地飞行
(3)1969~美国人登上月球
(4)2003~杨利伟、神州5号绕地球14圈
4、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反馈:猜想——实践——精细观察
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材料获得知识,并且将自己所获得知识分享给大家。
亲自模拟实验来验证猜想。
学生通过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先与小组内同学分享,再次与班上同学分享。
小组讨论研究,得出结论。
学生自学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享知识培养学生分享意识。
通过学生亲自模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感受更深刻,更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习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意识,真正起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课外延伸
5、资料分析
地球赤道周长 40091千米
地球赤道半径 6378千米
地球表面积 510067866平方千米
(1)我们中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根据以上数据,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陆地面积?
学生结合材料,深刻感受地球的大小。
借助计算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建立科学的地球大小概念,让学生意识到得出的数据可以对事物作出解释。
课堂小结
科学素养、科学兴趣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是在将所学与生活常识相联系在一起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在学习地球的形状这一节课时,让学生明白人类对地球的探索经过了“猜想——实践——精细观察”三个阶段。让学生明白地球探索之路的艰辛,告诫学生探索的道路上永不放弃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板书
板书设计
课件23张PPT。地球的形状科学苏教版 六年级上我们来观看图片。这种设想成立吗?没确定地球形状前,古代人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呢?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对此提出了质疑。。。。与现代天文学天球概念十分接近张衡亚里士多德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船,发现进港的船总是先看到的是桅杆,再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来慢慢消失...推测: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前几天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今天我们同学都带来了。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实验:模拟帆船在球体和平面上航行实验材料:橡皮泥、火柴梗、小纸片、地球仪实验步骤:
1.用橡皮泥或纸做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一名同学重当船长,一名同学充当观察者。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你有什么发现呢?
4.再把船放在桌面上模拟航行。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前几天同学们回家交流会。注意事项 前几天同学们回家交流会。实验记录进港:先看到的是“桅杆”火柴棒,再是船身。出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来慢慢消失...进港:“桅杆”火柴棒和船身同时看到。出港:“桅杆”火柴棒和船身同时消失。坚信地球是球形,1519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又回到了西班牙。这次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麦哲伦的实践探索麦哲伦麦哲伦环海地球路线西班牙地球是个扁球体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资料分析地球赤道周长 40091千米
地球赤道半径 6378千米
地球表面积 510067866平方千米我们中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根据以上数据,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陆地面积?510067866÷9600000≈ 53个中国面积资料分析根据上面的资料计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圈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40091÷(4×8×365)≈3.43(年)1、地球是( )的。
2、葡萄牙的航海家( )的海上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3、1961年苏联宇航员( )搭乘“东方1号”飞船在太空中绕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太空观察到了地球。
4、2003年5月15日至16日,,中国宇航员( )乘坐( )飞船在太空中飞行14圈,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我知道麦哲伦扁球形尤里?加加林杨利伟神州5号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地球的形状实践: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精细观察:1957~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1~苏联尤里?加加林绕地飞行
1969~美国人登上月球
2003~杨利伟、神州5号绕地球14圈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