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小说是以 为中心,通过完整的 和具体的 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美国的欧·亨利和法国的 、俄国的 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二、课文解析
1、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2、小说中的贝尔曼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4、小说的结局有什么特点?
5、小说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有的版本翻译成“最后的叶子”,你认为那个题目更好,请探究。
《最后的常春藤叶》练习(答案)
一、
1、刻画人物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2、莫泊桑 契科夫
二、
1、按照时间线索,小说的线索有两个:
明线:琼珊病倒—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常春藤叶
2、①贝尔曼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画家,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生活失意.“他年过六十,画画四十年,总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到现在也没有动笔.他喝酒毫无节制,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黯淡的小屋,满嘴的酒气,两只发红的眼睛迎风流着泪。”?②善良,富有同情心,无私关怀、帮助他人.当苏艾把琼珊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他喊道:“哎,可怜!”?③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晚上冒雨画“常春藤”,以致得肺炎而死。?④贝尔曼画技高超.他画的那片常春藤,连当画家的琼珊都没有看出来。?3、(1)歌颂老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
(2)赞美朋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和美好心灵。
(3)生命需要有希望和信心,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4、出乎意料之外(叶子是假的,是老贝尔曼画的),又在情理之中(前文有伏笔: “怒号的北风,倾泄的雨水,风雨中一动不动”“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的凶狗”?“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大家都离开这里了 )。这样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带来更加深远思索与回味。
5、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更好。
(1)“常春藤叶”比“树叶”更具体且蕴含了深意,象征顽强的生命力。
(2)常春藤依附在墙上,为老贝尔曼在墙上作画提供了可能,为故事情节展开埋下伏笔。
(3)老贝尔曼用画笔留下了最后的常春藤叶,实现了藤的“常春”,这给了琼珊希望,挽救了她的生命,给作品带了脉脉温情,给生活带了无限希望,暗示了作品的主旨。
“最后一片叶子”不能表达出这样的效果。
课件26张PPT。最后的常春藤叶
(美国)欧·亨利学习目标1、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
2、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积极对待苦难的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小说有三个要素: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常识人物环境情节主题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及侧面描写等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炎,病重,因高烧而产生玄想琼珊的室友,画家,得知琼珊病情,故做轻松,善意的谎言,精神上安慰住在她们楼下的老画家琼珊 苏艾贝尔曼小说人物有哪些?社会底层小人物 华盛顿广场西面艺术区 ,街道错综复杂, 居住空间狭窄苔藓遍地, 阴暗,潮湿。社会底层人物生存的典型环境他们生活的环境如何? 女画家琼珊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贝尔曼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一片常春藤叶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予了琼珊生命的希望。琼珊最后在好友苏艾的照顾下活了下来,而贝尔曼却因肺炎失去了生命。 请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讨 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 故事是围绕她展开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叶子,最终康复,通过她说明生命要充满期待和信心,要依靠自己的主题。 琼珊众说纷纭贝尔曼
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画在墙上的,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从而拯救了琼珊,主题是歌颂他舍己救人的品德。众说纷纭苏艾
苏艾仅仅是琼珊的室友,但她没有见死不救一走了之,而是不惧肺炎传染的危险,无微不至地关怀琼珊,想方设法帮助她活下来。小说通过她赞美了朋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众说纷纭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提 示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形象在其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的作用。 主人公应该是贝尔曼。读这篇小说最后一节之前,读者都会认为主人公是身患肺炎,等待叶落身死的琼珊,甚至觉得贝尔曼在小说中的地位还不如苏艾。但是,读完全文,读者心里便豁然开朗:只有贝尔曼,才是这个“艺术区”里所有人的典型代表,揭示穷苦人相濡以沫的真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正是贝尔曼,他抱病画叶子的壮举,促成了情节的逆转,而这种逆转在前面贝尔曼的两次出场的正面描写和医生的话语中,就已经作了铺垫。贝尔曼
细读课文,分析贝尔曼这一人物形象。提示:
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初见贝尔曼: 形象一:
外貌描写:外貌丑陋,爱讲大话(杰作),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
——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正面描写)形象二:
当他知道琼珊的病情后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
动作描写: “担心的瞥着窗外的常春藤”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正面描写)初见贝尔曼: 贝尔曼夜画藤叶 重见贝尔曼: 形象三: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侧面描写)形象逆转: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初见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 贝尔曼
总结归纳
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真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讨 论到底是谁救了琼珊谁救了琼珊?贝尔曼?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墙上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希望,鼓舞她活下去。
苏艾?
---无微不至地照顾琼珊,鼓励她,用她的友谊温暖琼珊。
医生?
---尽力医治琼珊的病。谁救了琼珊?琼珊自己?
在琼珊得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说“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虽然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作用很大,但是琼珊再见如果真的不想活下去的话,即使有这片叶子也无济于事。琼珊的康复仅有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因为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这个世界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
——马丁·路德·金
主题总结
小说通过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老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赞美了普通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告诉我们生命需要有希望和信心,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做出努力,才能取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结束语
人生难免经历艰难痛苦,但是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信念与爱之于我们,犹如水之于花,阳光之于万物。《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
2、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积极对待苦难的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教法教具:小组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营造氛围。
2、提问小说三要素?
明确: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它们共同反映主题。
二、落实小说三要素
1、小说的人物有哪些?
明确:琼珊 苏艾 贝尔曼
他们都是生活困顿、事业无成的艺术家(画家),社会底层小人物。
2、他们生活的环境如何?
明确:社会环境: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内,一桩旧楼的简陋的房屋。街道错综复杂、苔藓遍地、阴暗潮湿、居住空间狭窄。
自然环境:天气寒冷和窗外凋零的常春藤。
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典型生活环境。
联想:“北漂”一族,他们为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音乐梦、演员梦等),常年住在暗无天日的住地下室,受尽磨难,吃尽苦头。
3、请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明确: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维系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画家贝尔曼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了琼珊的生命的希望,琼珊最后在好友苏艾的照顾下活了下来,而贝尔曼却因肺炎失去了生命。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小组讨论分析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观点一:琼珊
生活穷困,处境困顿,体质差,多愁善感,脆弱悲观,疾病缠身,对生命失去信心,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最后又重树生活信心,在好友苏艾的照顾下活了下来。
故事是围绕她展开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叶子,最终康复,通过她说明生命要充满期待和信心,要依靠自己的主题。
观点二:贝尔曼
外表丑陋,事业无成,穷困潦倒,性格暴躁,酗酒成性,善良、有同情心、关爱他人。
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画在墙上的,是他拯救了琼珊,主题是歌颂他舍己救人的品德。
观点三:苏艾
穷困,善良,关爱朋友,善意地撒谎、拉窗帘、一直陪伴琼珊、宽慰她。
苏艾仅仅是琼珊的室友,但她没有见死不救一走了之,而是不惧肺炎传染的危险,无微不至地关怀琼珊,想方设法帮助她活下来。小说通过她赞美了普通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的作用。
2、贝尔曼形象分析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小说的主角之一老贝尔曼形象。先看看他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个怎样的人?
生齐读课文P35第30节:初见贝尔曼?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心有自尊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生读课文第31-35节,
?形象二:(正面描写)
当得知琼珊的病情后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珊” “愿意为你效劳”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生读课文P38第52节,再见贝尔曼:
形象三:(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形象逆转:
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
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自己处于穷困之中,仍不忘帮助别人,足见其品格的伟大。
这种塑造人物的手法是什么?
明确:欲扬先抑,先扬后抑,
这篇文章的结尾很有意思,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的命运徒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欧·亨利”笔法。
四、探究小说主题
1、讨论、交流:到底是谁挽救了琼珊?
小组讨论3分钟。
贝尔曼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墙上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希望,鼓舞她活下去。
苏艾
无微不至地照顾琼珊,鼓励她,用她的友谊温暖琼珊。
医生
尽力医治琼珊的病。
如果说医生救琼珊是出于自己的职责的话,那么,苏艾仅是琼珊的室友,贝尔曼算是琼珊的邻居,他们都不是琼珊的亲人,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使得他们走到一起来,共同挽救了琼珊呢?(用一个字概括)
是爱,是一种对他人无私的关爱之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至爱真情。
所以,这篇小说的主题是?
明确:赞颂了普通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人性美。
琼珊自己
在琼珊得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说“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虽然老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作用很大,但是琼珊如果真的不想活下去的话,即使有这片叶子也无济于事。琼珊的康复仅有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因为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
明确:琼珊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需要有希望和信心,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做出努力,才能取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这个世界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
——马丁·路德·金
主题总结:小说通过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老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赞美了普通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告诉我们生命需要有希望和信心,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做出努力,才能取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五、结束语
人生难免经历困难和挫折:学业的困扰、事业的停滞、家庭琐事的烦恼、病痛的折磨、生离死别的痛苦……但是再苦再难也要坚强,不要沮丧,不要绝望,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信念与爱之于我们,犹如水之于花,阳光之于万物。(播放刘欢的歌曲《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致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评测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