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交流点拨)

文档属性

名称 《草原》教学设计(交流点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6 09:22:11

文档简介

《草原》教学设计(交流点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拨。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出示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出示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拨。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草原》教学设计(朗读品析)
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风景美、体会草原人民的人情美。教学时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想象描绘的画面,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升华学生对句意的体会。引导学生体会草原人民的人情美,组织学生通过品读,领悟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草原的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2)搜集资料,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意导入,想象美丽的草原。
1、播放草原风光图片。谈话:同学们,老师一直向往这样一个地方: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
2、提问:你们去过草原吗?说一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预设:
生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生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忽飞忽落的小鸟……
生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一碧千里,缓缓流淌的小河,羊群、牛群、马群悠闲地享受草原奉献的美食……
3、导入:去过草原的人曾这样说:(出示文字:草原,那是一个童话的世界。一眼望去,羊群,像天空的白云掉在嶙峋的山岩旁;马群,像天使的指尖飘在参差的草丛间;牛群,像仙子的彩绢镶在晶亮的溪水边。)草原美吗?是不是有种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的冲动?那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
4、组织学生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
设计意图:以草原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兴趣。然后出示一段描写草原的文字,让学生从这段诗意的文字中想象草原童话般的世界,以拉近学生与草原的距离,起到“诗意导入”作用。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导学: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画出生字新词,自主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学生认读。
(2)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音字形。(字音:“渲”读四声,不读一声;“迂”读一声,不读二声。字形:“襟”左边是“衤”,不是“礻”;“涩”右上是“刃”,不是“刀”;“璃”注意右下中间写法。)
(3)理解词义。重点理解“渲染、襟飘带舞、迂回、羞涩”。
3、小组合作探究: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给课文划分层次。
4、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5、导学: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朗读相关的句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学习文本,学习生字和词语,扫除阅读障碍;再读课文,感知内容,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同时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导学: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
预设: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用红色突出“一碧千里”“茫茫”。)
(1)提问:“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导读:绿是纯天然的颜色,更是生命颜色的象征,读出这种绿来。
(3)提问:“茫茫”是什么意思?(模糊一片)不茫茫,就是很清晰。同样是写草原,我们只听说“天苍苍,野茫茫”,可文中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想法。(草原辽阔无垠,一片绿色,但并不空洞,绿得动人,充满了生命的灵动。)
(4)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句子:“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导学: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
(2)导读:移动的羊群给草原增添了无穷的生机,这种动静结合的写法,把草原写得更美丽了,怎么不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出示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出示中国画,引导学生理解“渲染”“勾勒”的意思。
(2)讨论:(用红色突出“翠”。)“翠”就是青绿色,明明可以说绿色欲流,可老舍先生却说“翠色欲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欲”是什么意思?是说这种绿好像要流淌出来一样,可还没流出来,作者接着写到“轻轻流入云际”,这前后矛盾吗?
(4)导读: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出示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提问:“这种境界”是指什么?骏马和大牛真的会回味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
(2)导学: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预设1: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预设2: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预设3: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3)导学:你能用上“这种境界,既使人……又叫人……既愿……又想……”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吗?请你把最深的感受写在书上。
3、导读:美好的画面值得我们用眼睛珍藏,更值得我们用心灵珍藏,就让我们把这幅画面永远镌刻在我们记忆的深处。下面我们美美地读一读第1自然段,我给你们配上音乐。(播放音乐)
设计意图:带着学生钻进文字里,去想象,去感悟,更重要的是去领略语言大师的语言风采,从而读出情感,真正地体会到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四、课堂总结,延伸勤劳的草原。
1、小结学习内容。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谈话:写下开头那段文字的人还说(出示文字):风儿阵阵,草浪滚滚,像绿色的海洋一望无边;洁白的蒙古包,星星点点,像海洋中的白帆,它们正乘风破浪,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这是谁写的童话?这是勤劳剽悍的蒙古族牧民在新的社会中用自己的汗水写下来的草原童话。
3、过渡:同学们,是谁写下了这诗意般的草原童话?是勤劳的草原人民写下的,下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草原人民。
设计意图:这一段前后呼应的设计,使教学内容有了完整性,并很自然地过渡到草原人民的身上,深化了主旨,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铺垫。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根据老师提供的描写草原的优美句段,课后好好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体会到了文本的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美丽的草原。
1、导入: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了大草原,草原旖旎的风光不仅让作者陶醉,也让我们读者陶醉了,同学们还想重温这美丽的风光吗?
2、播放草原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在图片欣赏中背诵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重温草原的美丽风光,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再次走进草原、走入文本,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朗读品析,感受寂静的草原。
1、导学:草原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草原的美也远远不止我们在图片中所看到的这些,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第2自然段,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草原的美?
2、组织交流,教师点拨。
◆出示句子:“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1)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草原非常辽阔。)从哪体会到的?
(2)指导学生理解“洒脱”。
“洒脱”可以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从哪里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指导朗读句子,读出洒脱的感觉。
◆出示句子:“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草原非常寂静。)
(2)指导朗读句子,读出草原的寂静美。
设计意图: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感受草原的广阔和寂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并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升华学生对句意的体会。
三、品读悟情,感受热情的草原。
1、过渡: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让人难忘,车在辽阔的草原走了一百五十里了,此时此刻,我们就要和蒙古族同胞见面了,你的心情会怎样?(为即将到来的见面而感到激动。)
2、导学: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作者的激动之情?
预设:
生1:“河!”(体会到作者看到河时的惊喜之情,因为有河附近就有人家,说明访问的目的地快到了。)
生2:“快了,快到了。”(短促的语气,强烈的语调,表达出作者想见到蒙古族同胞的渴望之情。)
3、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
(1)思考: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热情好客)
(2)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3)导学:同学们试试看,如果在它们前面加些词语,是不是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呢?课件出示: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这些词语应该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4)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4、品读“热情迎接”,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1)讨论: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草原人民迎接客人的热情?
(2)品读句子,出示。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①从什么地方看出草原人们的热情?(男女老少都来迎接客人,而且人数众多,可见主人的热情。)
②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前来迎接我们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形象地写出了迎接我们的队伍人数众多,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飞驰在碧绿的草原上,就像一条美丽的彩虹。)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来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①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迎接客人时激动热闹的场面。)
②指导朗读:请学生朗读相关句子,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5、品读“激情相见”,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1)过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同学们能想象一下,他们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吗?
(2)导学:蒙古族语言我们听得懂吗?(听不懂。)这阻碍我们的交流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
(3)指导朗读,读出相见时的激动、兴奋之情。
6、品读“盛情款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1)提问:热情的草原人民用什么来款待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酒……)
(2)除了吃和喝的,还有什么?(唱歌,以歌助兴)
(3)出示句子:“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句子,进一步感受蒙汉两族浓厚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
7、走进“尽情联欢”,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1)提问:草原人民既热情好客,又能歌善舞,联欢节目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的。你知道他们有哪些联欢项目吗?(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
(2)展示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相关图片。指导学生理解:套马、摔跤是蒙古族同胞最喜爱的民族传统节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族同胞力与美的展示。
(3)有感情地朗读。
8、“深情话别”,感悟蒙汉情深。
(1)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两族人民愿意分离吗?
(2)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3)引思:此时人们的心情正如这两句诗所表达的一样,(出示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怎样理解这句话?展开想象,具体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4)学生朗诵诗句。
(5)播放歌曲《蒙古人》引导学生谈话:
此时,你就是蒙古族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品读,领悟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去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四、总结全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总结: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依依不舍是因为我们蒙汉兄弟情深。我们难舍难分是因我们蒙汉兄弟意长!我们团结是源于我们共同对祖国妈妈的爱!
2、集体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设计意图:老师总结全文,点明课文主旨,并让学生伴着《蒙古人》,在音乐的渲染下集体朗诵结尾诗句结束教学,升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