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5》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5》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6 09:4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习作5》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是农副产品,也可以是工业产品。介绍时,至少要从两个方面来介绍这种产品,一是外部特征,二是价值或用途。让别人读了你的习作,能对你所介绍的产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银杏》,懂得要全面了解某一事物,光靠看不行,还得请教别人,查阅资料。同时了解其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初步感知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银杏的,学习小作者有序、细致、生动的表达方法。
2、能在习作中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先写它的外部特征,再写出它的价值或用途等。
3、通过对家乡这种产品的观察、调查、咨询、查阅资料,提高学生搜集资料、运用资料、合理表达等综合能力。
4、通过学生全面了解、介绍家乡的一种农副产品或工业产品,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搜集习作材料,通过观察、调查、咨询、查阅资料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出家门和校门,到社会、自然或其他媒体等更大的范围去有意识地搜集材料,努力提高学生搜集习作素材的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学会运用资料,学会表达时要有序、清楚、明白,表达时要注意详略得当。进一步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制作产品资料(图片、文字)的课件。(2)准备范文。
2、学生准备:把观察家乡产品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搜集到的家乡产品的有关文字、图片资料,集合制作成风格各异的“家乡资源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活素材。
1、谈话:同学们,提起美丽的家乡,我们的心里一定会充满自豪之情,因为她傍水依山,风景秀丽,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大地上。家乡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创造了许多财富:水果、蔬菜、水产品、工业产品……这些家乡的特产有的畅销全国,有的远销海外,你知道哪些家乡的特产?
预设:
生1:我的家乡最有名的是阳澄湖的大闸蟹。
生2:我的家乡的特产是大唐葡萄,它又大又甜,吃起来特别爽口。
生3:我的家乡的特产还有久负盛名的碧螺春茶叶,果实饱满的宝岩杨梅,皮薄汁多的王庄西瓜等,这些产品都非常受人欢迎。
师:你们讲得还真多,这些都属于农副产品。除了这些农副产品,还有其他工业产品吗?
预设:
生1:我的家乡有红木家具、丝绸,还有世界名牌波司登羽绒服。
生2:我还知道我的家乡有酥糖、桂花栗子等。
生3:我的家乡在山东青岛,这里有全国闻名的青岛啤酒和贝雕工艺品等。
2、导学: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进家乡,了解她丰富的特产。如果要向来我们家乡的游客介绍家乡的特产,你想介绍什么产品?先介绍产品的什么?再介绍什么?重点介绍什么?调查相同产品的同学组成小组,现在我们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分组,根据已调查的资料讨论交流。在小组内选一名介绍得比较全面、生动的同学,代表小组以“家乡产品访谈”的形式,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
4、创设情境,以访谈的形式介绍产品。
(1)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是个富饶的地方,今天我们请来了几位同学作为嘉宾给大家介绍家乡产品,大家欢迎!(以同一种产品为一个小组,选取3~5名同学围坐在一起的形式上台接受访谈。在访谈时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提醒,互相补充相关资料。)
(2)其他同学认真听,对于特别感兴趣的部分或者听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现场访问。(在学生介绍产品时,教师出示制作的相应课件帮助了解产品。)
5、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观察、调查、咨询、查阅资料,对家乡产品的有关资料了解得很丰富、很全面。经过同学们的主动探究、观察思考,即使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同学眼里也有它与众不同之处,它们各具特色,你们很有创造精神!
设计意图:创设访谈的情境,轻松谈话,并且在访谈时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这样的形式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愿望,使他们主动投入到交流活动中去。通过大家的交流,进一步丰富素材,为习作奠定基础。
二、阅读例文,习得方法。
1、导学:沈平平同学根据要求写了一篇《银杏》,写得很好,被当作了例文,下面我们认真地读一读《银杏》,看看小作者是怎样详略得当地把银杏介绍清楚生动的,小作者写的习作好在哪里?
2、学生自主阅读例文,边读边想。
3、提问:小作者是怎样把银杏的特点、价值,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写明白的?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又有怎样的补充?
4、学生总结《银杏》的成功之处。
(1)小作者观察得很仔细,写出了自己眼中的银杏的样子,文章语言生动。
(2)在观察的基础上,沈平平询问老师,查阅有关资料,知道了银杏的价值和为什么称银杏树为“活化石”,掌握的资料全面具体。
(3)文章先写了银杏的外形特点,再写了它的价值和为什么称它为“活化石”,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5、小结:既然沈平平同学的习作有那么多的成功之处,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鉴他的方法,尽量把你的文章写得生动、具体。
设计意图:针对第三学段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使用例文。把对例文使用由简单地“模仿”逐渐提高到有选择地“借鉴”。引导学生借鉴范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重点突出的表达方法,内容要真实、具体,充分发挥例文的示范作用。
三、谋篇构思,快速成文。
1、导学:根据自己已有的资料,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家乡的特产?(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可让学生列简单的写作提纲。)
2、组织学生下笔成文。根据自己的思路要一气呵成,遇到不会写的字或者用得不准确的词语可以先忽略过去。
3、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学生写作文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这项学习活动是语文学习中最有意义的活动之一。因此,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习写作,学会写作。
四、自我修改,完善习作。
1、自我修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越改就会越精彩,请大家出声读自己的习作,边读边想:
(1)有没有错别字、用词不当的地方。
(2)句子是否通顺,表达是否具有感染力。
(3)自己想介绍的产品的外部特点、价值、用途等方面是否说得清楚明白,是否做到了详略得当,想想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内容。
2、指导修改。
(1)学生自荐作品读给大家听。针对“先介绍产品的外部特征,再写出它的价值或用途等,能对所介绍的产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的习作要求,师生评议、修改,挖掘闪光点,加以表扬鼓励。对于不当之处加以指导更改。
(2)同桌之间互相评议、修改。
(3)再一次自我修改。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在修改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本次习作的学习目标,通过“改——评——改”的思路进一步提高习作的质量,能有针对性地落实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及时反馈、评改、加工,比老师把习作单方面“精批细改”的实际效果好得多。
五、课后延伸,展示交流。
1、把自己的习作做成图文兼美的小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2、小组之间互相写一写评语,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进一步激发习作的兴趣,把学生自己满意的作品展示出来,引起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使学生有成功感,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