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6 09:53: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古诗两首》教案
教材分析:
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都是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的。《观书有感》一诗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作品,这首诗借半亩方塘来比喻读书的体会。
学情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说明读书的道理的,文字浅显易懂,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但在感受古诗的文字和意境美上则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
难点: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诗文的意境和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古诗,理解诗的意境。
难点:感受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教学准备:
学生背诵陆游的诗。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导入
背诵古诗
学习古诗
朗读古诗,理解诗句含义
巩固提高
创设情境,学生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教师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点评,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师: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让学生说说这一行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然后小组互说)(这一行诗句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全班讨论这句诗的意思。(这一行诗的意思是:往往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能有所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让学生小组内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进行指导)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先让学生尝试说,然后教师进行引导)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反复品读三、四句,你能从三、四句中悟出些什么?
(指导学生深入探究)(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背诵,体会古诗的意境。
(1)听录音。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巩固提高
1.朗读课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在一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搁下笔来,情绪激动的他立即叫来小儿子子聿,把他想到的做学问的一番道理全告知了子聿。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动作就更好了。
学生交流。
2.出示填空题。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子聿说:“ ”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
请学生说一说、演一演。教师简单评价。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背诵这首古诗。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做学问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教学反思: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示”、“遗力”、“始”、“终”、“浅”、“绝知”、“躬行”等关键词语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会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朱熹的资料。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自学古诗
按提纲自学
交流自学情况
理解词义,交流疑问
朗读课文
读中领悟
赏析感悟
讨论写作方法与主题
教学过程:
一、按自学提纲学古诗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鉴”、“徘徊”、“渠”、“如许”等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交流自学情况
1.师范读。生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3.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4.质疑、解疑。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一样,人只有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对读的情况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和点评)
4.练习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鉴”、“徘”、“徊”这几个字。
2.正确书写。
3.练习书写。(学生书写时,教师巡回指导)
五、赏析《观书有感》
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很有特色。
学生交流讨论。
1.诗中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2.三、四句诗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板书设计:
“半亩方塘”比喻书本
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
“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
“天光云影共徘徊”比喻读书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次课堂上,在提纲的引导下,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意,提出了不懂的问题,明确了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