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教学设计(段落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学与问》教学设计(段落详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6 09:37:42

文档简介

《学与问》教学设计(段落详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生: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
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齐读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
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请学生朗读回答。)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相机理解“不懈探求”懈,松懈。不断探索。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相机理解“瞬息万变”指变化速度快。“日新月异”指变化大。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这三个小节中,写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2、(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3、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请你谈谈哥白尼给你的印象。(哥白尼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4、为什么哥白尼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拿起书,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
(好问。)
5、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好问的?
出示“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①经常:说明他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
②缠着:A、什么叫缠着?
B、说明哥白尼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问题的不懈探求。
③省略号:表示什么?也说明了什么?(省略了许多其它问题;也说明哥白尼“非常喜欢问”。)
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3、指导朗读。
从“经常”、“缠着”、省略号都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下面我们来朗读这段话,注意读好这些词。
4、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5、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6、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四、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2、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①朗读。
②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3、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齐读。
4、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五、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过渡:拜能者为师固然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态度。但是,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问题的答案。这一点沈括是我们的榜样。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第四段,完成练习。
2、练习
A、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 )。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B、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C、( )时期的沈括是个( ),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 )?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 )。
[北宋;大科学家;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深山上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
六、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七、作业。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观察思考。
《学与问》教学设计(诵读感悟)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本教案设计力图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倾注自己的心智和情感,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思考中明理,在交流中提升,进而积累语言,学习表达观点的方法。
《学与问》是一篇议论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创设情境,分析事例;由扶到放,自主体验;以读代讲,读中促悟;学练结合,巩固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认真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为主,采用读悟法,通过读、讲、练、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了解哥白尼的“日心说”;搜集沈括的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2)搜集有关学与问的诗句;(3)搜集哥白尼和沈括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提问,设疑激趣。
1、提问:(师板书“学”“问”)知道什么叫学问吗?
预设:
生:学问就是知识、学识、文化。
2、设疑:(师在“学”与“问”之间板书一个“与”字)学与问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学习《学与问》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创设情境,教师板书“学”“问”导入新课,意在让学生在理解学问的同时,还要关注“学”和“问”之间的关系。调动知识储备,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好知识的铺垫。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指导,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读熟课文。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出示)
不懈探求、芳菲、翱翔、五彩缤纷、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交流词意。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探求。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应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课件出示)
课文围绕“( )”这一中心论点,通过( )和( )两个事例,告诉我们“( )”的重要性,教育我们要从小养成( )的习惯。
5、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6、给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第三部分: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设计意图: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再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大意,进而感知课文大意,把握课文论述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三、指导写字,训练书写。
1、指导写字:本文出现的生字均为左右结构。这些生字虽然都是左窄右宽,但左右部件所占比例略有不同,书写时应找准比例。“辅”左边“车”做部首,下面的横变成提;“翔”左边的“羊”竖变竖撇。
2、学生在书上描红。
3、师生共同评价书写情况,指出优缺点,共同提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哥白尼和沈括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设疑导入。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学与问》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2、导入: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23课《学与问》。
设计意图:复习文体和文章提出的论点,温故知新,为深入学习课文作好铺垫;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思考,揭示教学重点,导入新课。
二、领悟论点,学会论证。
1、快速浏览课文,用“____”画出作者表述的总论点和分论点(自然段的中心句),概括论证论点所列举的事例。
2、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明确作者提出的论点,感受“问”的重要性。
出示问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1)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2)读读观点,说说这句话作者强调的是什么。
(3)“问”有何作用?用文中句子回答。
(4)把“问”比作“金钥匙”“铺路石”说明了什么?
3、汇报探究结果,教师点拨。
4、过渡:为了突出问的重要性,证明自己的观点,必须要用有说服力的例子来证明,课文举了什么例子来说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部分(2、3段)。
5、分析事例,让学生“知问”“会问”。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证“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师生交流哥白尼及其成就。
(3)从“经常”“缠”你体会到了什么?
(4)如果你是哥白尼,你还会提出哪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6)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呢?请用文中句子回答,并把文中“你”改成“我”。(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我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我启发,给我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7)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能者为师。
(8)拓展积累,课件出示并齐读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设计意图:领悟论点,理解论据,了解论证方法;交流哥白尼相关资料,补充课文空白,增强说服力;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刻体会到“多问”的重要性,同时结合重点句子的人称改写,让学生以“我”的身份去说,这既是人称改写的训练,又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落实。最后以孔子的名言总结,其目的是让“好问”在学生心中扎根,感悟“问”的重要性。
三、问思结合,掌握方法。
1、过渡: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候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出示阅读问题。
(1)画出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出自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3)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他是如何解决这个疑问的呢?自由读第4自然段,思考。
(5)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6)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3、学生自主阅读完成问题,然后小组交流。
4、小组代表汇报,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引导点拨。
5、交流沈括相关资料。
6、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得出科学的答案。可见,学除了贵在问,还贵在思。在求知的过程中,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7、拓展积累。课件出示名言,读一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事例?
设计意图:紧扣文章论点,理解沈括的具体事例,当堂练习,学练结合,让学生领悟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的道理。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理清关系,明确方向。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作者分别举了哪两个事例?只举一个事例行不行?为什么?
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3、说说“相辅相成”和“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的含义。
4、今后我们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理解论证说理的方法,领会论点的含义,从中受到启发。
五、总结收获,拓展练笔。
1、师生交流: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小练笔:了解一个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并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设计意图:总结课文主题,交流学习收获,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课文阐述的道理,升华思想。在拓展练笔中内化课文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