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7》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7》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6 09:5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习作7》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书中所含的故事有条地记叙完整,能写出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或者写写读完故事后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
2.通过搜集和整合资料的过程,打开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教师再次强调习作要求。
2.如何才能把这藏在语文书中的故事写好呢?
(1)选择合适的故事,进行筛选与整合,借助合理的想象,将其中的一两个写下来,或者写写读完故事后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
(2)写作时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做到想象合理丰富,能准确把握故事中的形象,力求鲜明生动。
3.学生在练说的基础上,自拟文题写作。在完成习作初稿后,可采取师生、生生评论的方式,指导学生修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
4.指导学生在诵读中发现问题,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及时修改;其他同学在聆听中提出修改意见,教师适时点评,加以辅导。
例文点评:
“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负荆请罪”这个历史小话剧让我们感受到了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宽宏大度、深明大义和廉颇的知错就改的精神.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幕呢?那还得从公元前283年说起。
秦昭襄王听说赵惠文王得到了无比珍贵的和氏璧,眼馋得不得了,便派使者带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拿15座城来换这块和氏璧。赵惠文王进退两难,只好派蔺相如为使者,带着和氏璧来到秦都咸阳,蔺相如恭恭敬敬地把和氏璧送上去,可昭襄王和重臣传看了半天也不提换城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便以玉上有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为理由把璧拿到手,怒气冲冲地说:“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我看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就让我的脑袋和璧一同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做出要撞上去的样子。秦王无奈,赶紧命令大臣把地图拿上来,把准备交换给赵国的15座城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要求五天后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昭襄王答应了。蔺相如却连夜将璧送回了赵国,并对昭襄王说:“天下人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强国可以欺负弱国,弱国却不敢欺骗强国。大王要是真想要那块玉,就先把15座城割让给赵国,赵国绝不敢不把璧交出来。”昭襄王不好翻脸,只好放他回赵国了。
而后,在公元前 279 年的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了侮辱赵王便让赵王弹瑟助兴,并让史官当场记录下来。随赵王一同出使的蔺相如以性命做要挟,强迫秦王击缶,也让史官记录下来。秦王没占到任何便宜。
蔺相如两次出使秦国都立下了大功。赵惠文王对他更加器重,把他封为上卿。这样,他的地位一下子升到大将廉颇的上边。廉颇很不服气,就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立了多少汗马功劳。而蔺相如光靠耍嘴皮子,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等我见到蔺相如,非得给他点颜色看看不可!”这些话很快传到蔺相如耳朵里,他就装病不去上朝,坐车出门遇到廉颇也尽量避让,直到廉颇认识到蔺相如的苦心,才有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点评:本篇习作写的是语文书中的“负荆请罪”之前的故事。
本文开头以问题的形式入题,即追溯“负荆请罪”的由来,随后讲述了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功高受封,却也引起了廉颇的嫉妒与不服,于是才有了语文书中“负荆请罪”的故事。
本文内容客观,语言朴实,叙事流畅,层次分明,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