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高二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课件】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三高二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课件】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27 09:16:24

文档简介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本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开篇章。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本课在整本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教材在结构编写方面,几乎都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内容是本节课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加大整节课的深度。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先秦文化中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已复礼的谦恭自牧、自强不息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等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难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课前准备
1.学生已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中等层次的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对话导入法——
教师: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
学生:儒家思想。
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
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
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讲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围绕“百家争鸣”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
概念
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 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社会原因
教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
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
学生:讨论。借助于教材
教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教师总结: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 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 主要派别代表
教师: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学生:列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教师向学生展示几幅有关孔子的图片,简要介绍孔子生平,极其孔子的地位和影响。
1.孔子的思想
教师: 《论语?为政》中孔子总结自己一生的一段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请学生解释,然后教师再做总结,这段话其实反映了孔子一生精神修养的历程。像这样反映孔子思想和精神的言论我们熟悉的也非常之多。比如:《论语》中所有孔子言论反映的孔子的思想。
思想核心——“仁”。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同;礼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 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孟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孟子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暴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2)伦理观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虽然人性本善,但也必须通过后天学习存养善端,使其不断扩充完善,否则会丧失善端。
3.荀子的思想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荀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对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
(1)政治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2)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以文字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不作重点解释。
1.道家:
(1)老子
核心思想:道法自然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哲学思想:万物和社会对立运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2)庄子
哲学思想: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法家:
(1)韩非子的主张:“以法治国”,君主专制。
(2)影响:韩非子的学说为秦朝统一,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3.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归纳】“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影响
教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 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本课小结】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件23张PPT。阅读本单元引言,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思考: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
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认识——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
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百家争鸣”出现的主要派别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对中国和东亚等地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的思想核心“仁” “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孔子提出“仁”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用爱人之心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包含民本思想、道德观、伦理观。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孔 子 讲 学 图孔子教育成就:
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教育思想比较进步,有教无类;整理“六经”。进步性:
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保守性:
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孔子思想的评价孟母教子孟母三迁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孟子·梁惠王上》 2.孟子的思想主张
①核心: 发展“仁”思想,提出“仁政”思想;
②君民关系:发展民本思想,提出“重民”“民贵君轻”思想;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仁、义、礼、智即“四心” )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①施政纲领: “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②君民关系:提出君舟民水;
③在伦理观:主张“性恶论”。通过礼仪和法治可改 造
成君子、圣人。
④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3.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他认为,要实现王道必须先有霸道。荀子打破“儒者不入秦”的惯例,亲自到只讲霸道的秦国去考察。他当着秦王的面,赞扬秦治安政绩和官吏奉公守法。然后荀子劝其更上一层楼,实行王道,但秦王没有接受他的建议。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份,使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学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巍然大宗。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 道家老子——世界本原是“道”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认为任何事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客观唯心主义 ——辩证法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庄子—— “齐物”的哲学观点和主张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继承与发展)2. 法家代表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积极进取的风貌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此法乃帝王之法,一人之法)主张以法治国符合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需要兼爱非攻:平等与博爱,反对不义战争
尚同尚贤:国家上下一心,选贤者为君
节用节葬:抨击权贵的奢侈和儒家的厚葬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可考。相传原为宋人,后长居鲁国。墨家学派创始人。与公输班同时代。出身贫寒,精通木工,官至宋大夫。3. 墨家想一想: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重大影响?“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