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学习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口号及抗击八国联军的有关史实
2.理解“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的原因
3.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学习重点】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2.《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学习难点】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课前预习】
1.《辛丑条约》签订时,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
A.符合当时国际外交形势
B.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物力强大
C.中国必须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
D.反映了满清王朝腐败无能
2.在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以下各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允许外国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②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④中国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
A.④③①② B.④②①③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3.20世纪初中国居民王某有四个儿子,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不符合史实的是( )
A.老大在天津外国人开办的工厂干活
B.老二在北京东交民巷买了一套房子
C.老三住在上海租界内
D.老四参加了反清起义
4.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似之处是( )
①两国或两国以上的列强共同策划并组成联军
②皇帝被迫出逃,侵略者攻陷北京并烧杀抢掠
③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④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侵略利益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的进程中,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③库页岛被俄国割占
④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
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③② D.③②①④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互学探究】
1.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2.《辛丑条约》的影响
3.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材料中导致中国“国将不国”的条约是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
A. 扶清灭洋 B. 驱除鞑虏
C. 推翻清政府 D.无处不均匀
3.一位老人生于1850年,卒于1902年,他这一生可能经历的事件有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⑤虎门硝烟;⑥义和团运动
A. ①②④ B. ②③④⑥
C. ②③④⑤⑥ D. ④⑤⑥
4.《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上述材料表明
A. 中国已经完全成为了美国的殖民地
B. 帝国主义完成了对中国的瓜分
C. 外国公使帮助清政府管理官吏
D.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5.“外国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份“礼物”指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6. 《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下列有关该条约签订后中国发生的现象的叙述可能正确的是
A. 1903年张三从天津海口经过,看到了威武雄壮的大沽炮台
B. 1903年李四从山海关经过,看到了澳大利亚的士兵在巡逻
C. 1903年,贺六做生意发财了,想在北京东交民巷购买一所宅子,结果被外国兵赶了出来
D. 1903年王五到北京去,看到义和团的势力发展到北京地区,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第4课洋务运动
【学习目标】
1.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理解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历史原因
【学习重点】
1.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
2.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习难点】
1.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
2.洋务运动的评价
【课前预习】
1.下列不属于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的是
A. 江南制造总局 B. 福州船政局
C. 汉阳铁厂 D. 安庆内军械所
2.19世纪60年代初,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兴办洋务,都曾写过奏折上奏皇帝,那么,他们的奏折,频频出现的词汇应该是
A.师此长技、自强 B.民主、科学、新青年
C.民族、民权、民生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洋务派的中央代表奕?提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由此可看出洋务运动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的
A. 思想文化 B. 军事技术
C. 教育制度 D. 政治制度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
①创办军事工业 ②创办民用工业 ③筹建海军 ④废除科举制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在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提出的口号是( )
A.制夷 B.自强 C.灭洋 D.求富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互学探究】
1.分析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2.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B.发展军事工业
C.发展民用工业 D.维护清朝统治
2.“中国文武制度,事实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为此,洋务派创办了( )
A.近代军事工业 B.近代民用工业 C.近代海军 D.新式学堂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
①创办军事工业 ②创办民用工业 ③筹建海军 ④废除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创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B.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 其间兴办了京师同文馆
D. 经过洋务运动,使清政府富强起来
5.材料分析题
晚清时期,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贵州籍名臣名宦不断崛起。丁宝桢(1820—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丁宝桢生活在中国历史发生大变局的时代,面对外面“船坚炮利”的现实,他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形势,痛斥“墨守纲常”的人。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学习西方,“精求武备”“仿照外洋枪炮之巧如法制造”,这样才能“弃我之短,夺彼之长”。他先后创办了山东机器局和四川机器局,山东、四川机器局的创办,成为两省近代工业的开端。
根据材料请回答:
(1)丁宝桢是当时清政府中的什么政治派别?
(2)从材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丁宝桢的思想应是什么?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丁宝桢作了怎样的努力?
(3)对晚清时期的这一政治派别所开展的自救运动应如何评价?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学习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性质。
2.掌握邓世昌与黄海海战,旅顺战役、威海溃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理解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学习重点】
1.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2.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瓜分狂潮
【学习难点】
1.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2.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瓜分狂潮
【课前预习】
1.“赔两亿、割三地、设工厂、开四地。”这句口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 增开通商口岸 B. 赔款白银二亿两
C. 割台湾等地给日本 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3.率领致远舰重创日舰、最后壮烈殉国的海军管带是
A.邓世昌 B.左宗棠 C.丁汝昌 D.关天培
4.1843年以后,广州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升,并于1853年超过广州。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
A. 赔款2100万银元 B.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C. 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D. 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互学探究】
1.此次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2.《马关条约》影响
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此诗句赞颂的是( )
关天培 B.左宗棠 C.邓世昌 D.林则徐
2.“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上述内容出自( )
《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瑷珲条约》
3.“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下列集中体现了这一“巨祸”的史实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4.开放杭州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5.“割台湾”与下列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
A.割地 B.开设工厂 C.赔款 D.划使馆界
7.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 )
A.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 B.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C.八国联军战争爆发后 D.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8.在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
B.洋务派开展的“自强”“求富”运动
C.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的民主革命
D.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第6课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掌握公车上书的背景、经过,,理解公车上书的影响
2.了解百日维新的开始、失败标志,归纳百日维新的内容
3.掌握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
【学习重点】
1.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2.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
【学习难点】
1.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2.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
【课前预习】
1.“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亊件的直接触动有关( )
A.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2.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是 ( )
A. 蔡锷 B. 梁启超 C. 康有为 D. 谭嗣同
3.戊戌变法的作用 ( )
A. 提高了工作效率 B. 起了思想启蒙
C.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 摧毁顽固派力量
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 )
A. 公车上书拉开了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 变法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
D. 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5.关于戊戌变法内容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
B.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
C. 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D. 裁汰旧军,精练陆军,创建北洋海军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互学探究】
1.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由1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
A.鸦片战争的炮声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签订 D.清政府腐朽统治
2.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
A.曾国藩 B.康有为 C.邓世昌 D.左宝贵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而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见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4.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
A.奖励发明 B.废除八股文
C.精简机构 D.裁撤冗官
5.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慈禧太后”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 )
为走救国之路,__A__七次上书;不作亡国之君,__B__下诏变法;反对变法维新,__C__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__D__慷慨就义
6.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7.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注:指洋务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说出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它采纳了西方文明中哪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探索有什么积极作用?
(3)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洋务派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