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打包4套)人民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打包4套)人民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29 09:09:29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专题学习总结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内容索引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 线索梳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1.初步奠基(1949~1954年)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2.基本形成(1954~1957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结束。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3.严重破坏(1957~1976年)
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尤其是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民主党派人士遭迫害,司法部门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发展完善(1976年至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颁布各项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选举等,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构与新时期的发展 重点突破内容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不同 归类比较二、比较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议会制度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①都实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都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③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④都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典型例题 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两项政治制度,其共同点有√答案解析 材料中第一幅图片是香港特区的标志,第二幅图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徽标,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故①项正确;
这两项制度都是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故②项正确;
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西藏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故③项错误;
香港回归实行“一国两制”,有利于祖国统一,西藏自治区成立,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和祖国的统一,故④项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比较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高分策略指导做比较型选择题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2)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3)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4)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课件40张PPT。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时空坐标1.关注主干,重点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制度、“一国两制”构想。
2.加强纵横联系,如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3.追踪热点,结合时政热点,结合当前的反腐败斗争认识民主政治的建设历程和经验教训;结合民族关系、祖国统一等长效热点,关注国家统一和复兴对于政治、经济、外交的重大作用。 学法指导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历史条件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思想路线上: 召开。
(3)组织上:中国人民 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届二中全会政治协商会议3.意义
(1)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是一个以________为领导、________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工人阶级工农联盟易混易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 基础和 基础。
(2)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法律组织(3)成果: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内容:确立了新中国的 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 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 原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意义:标志着 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国家性质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正式形成: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的阶段:①1954年12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和 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②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 , ”的方针。多党合作长期共存政治协商互相监督易混易错误区警示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但不是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是多党制。因为在中国,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与之密切合作,属于参政党;在西方,各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靠竞选轮流坐庄。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原因: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 的局面。
2.确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 。
(2)1954 年通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成就:到1958 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 年, 正式成立。
4.意义
(1)实现了_________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2)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少数民族易错提醒1.民族区域自治中的“自治”不是少数民族的自治,而是少数民族地区所有人民的自治,是“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下的少数民族虽享有较大的自治权,但不等同于特别行政区。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前提是社会主义制度,而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前提是“一国两制”。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一  1954年宪法史料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答案思考  (1)根据史料回答,该宪法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什么原则?答案 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部宪法的颁布有何意义?答案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它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它的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题二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史料一 见下图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史料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地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思考  (1)第一届政协会议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答案答案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筹建新中国提上日程。(2)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新中国国家政治建设有什么重要作用?答案 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性质,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直接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在1954年以后有何变化?答案答案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主题三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史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史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思考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答案 确立时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主要内容: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2)史料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行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答案 平等、团结、互助。
目的: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答案(3)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答案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
①民主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国家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史论总结②从政治制度建设的层面讲,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
③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有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依法治国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1.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在天津选民投票日,恰逢女青年蒋宝珍要举行婚礼,她为了参加选举,把婚礼推迟了两个小时。她说:“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她所说的后一件喜事是指投票选举
A.国家主席 B.国务院总理
C.人大代表 D.政协委员答案解析√12345解析 由材料中“1953年”“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可以看出是选举“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故选C项。2.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答案√解析12345解析 由1954年宪法的制定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意见共138万条”等信息,可以看出1954年宪法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123453.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 ④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解析√12345解析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排除②,①③正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是政治协商机构,排除④。答案为C。123454.海南省的行政区划中包括4个黎族自治县和2个苗族自治县。由此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1234解析 由“黎族自治县”“苗族自治县”等信息可知,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5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为什么要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身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周恩来也指出:“因为共产党是领导党……我们一旦取得全国政权,就带来一个危险,就有一些人可能会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腐蚀,被胜利冲昏头脑,滋长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甚至会出现个人野心家,背叛群众。这方面的危险是随时存在的,每个共产党员都要警惕。”邓小平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强调:“党要领导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12345材料二 毛泽东还曾指出:“对民主人士,我们要让他们唱对台戏,放手让他们批评。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有点像国民党了。”关于请民主党派唱对台戏的意义,陈云指出:“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哪里有唱对台戏的,哪里有‘反对派’,哪里的工作搞得就好,否则,工作就搞不好。……有民主人士监督我们,对工作有好处。如果革命胜利后,长时期没有‘反对派’,只有一派人讲话,听不到不同的意见,那么工作就会出毛病。”12345(1)材料一中三位伟大领袖所阐述的共同论点是什么?12345答案 关于中国共产党接受民主党派监督的必要性。解析 实际上是考查了材料信息的归纳和比较能力。(2)材料二中,毛泽东、陈云在讲到“反对派”这个词的时候,都是加上了引号的。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案 民主党派提不同意见不是与共产党分庭抗礼,而是帮助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里的“反对派”不是反对党,而是诤友、挚友。解析 注意引号的作用结合上下文进行归纳。答案解析课件33张PPT。第2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1956年底,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内容
①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重申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③坚持党的 ,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3)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民主集中制2.严重挫折:“文化大革命”
(1)原因
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不断发展。
②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2)导火线:姚文元发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
(3)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
(4)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内乱(5)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①造反派冲击党政机关,全国陷入空前的社会大动乱之中。
②各地建立革命委员会,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都被破坏。易混易错“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
“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十年“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二、历史的伟大转折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一直处于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的指导思想。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_______
_____________上来。
(3)组织路线:形成以 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4)经济上:做出实行 的重大决策。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改革开放3.意义:开创了建设 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果断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实现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性转折,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2.修订宪法: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依法治国
(1)提出:199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2)确立: 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基本上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1999宪法概念辨析“人治”与“法治”的主要区别
“人治”的政治基础是个人专断与独裁,“法治”的政治基础是民主;“人治”在决策政策上表现为随意性、多变性、不稳定性;“法治”则表现为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从体现的原则上看,“人治”体现不平等性,“法治”体现平等性。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一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史料 1966年8、9月,北京市被打死1 000多人。自8月27日至9月1日,大兴县先后杀害“四类分子”及其家属325人,最大的80岁,最小的仅38天,有22户被杀绝。1969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因遭受政治迫害和人身摧残在河南开封病逝,成为我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文化大革命”中的一组口号:“砸烂公检法”“打倒旧政府”“踢开党委闹革命”“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答案思考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 对人的生命财产的侵犯;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陷于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答案(2)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受严重挫折,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教训有哪些?答案  ①必须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制度,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
②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
③国家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从“文化大革命”的角度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
(1)从发生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文化大革命”发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 史论总结(2)从严重后果看,“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和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度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这都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难。
(3)从历史传统看,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封建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淡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世界上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必要。主题二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史料图三 湖北农民选
举村委会图一 新中国法题
律汇编 图二 法律下乡 答案  (1)图一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完善,说明新时期以来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2)图二反映的是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普及群众的法律知识、提高群众法制意识。
(3)图三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以后,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了广大农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思考 结合图片及文字说明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有何意义?答案答案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1.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里“健全法制”的目的是
A.争取早日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B.更好地维护社会主义建设秩序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D.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解析√123451234解析 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1949年人民民主专政已经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民主政治、民族关系、党派关系、国家法制、党建工作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正确探索,B项是“健全法制”的目的;
C项是中共八大的意义,排除;
D项是中共八大做出正确探索的原因,故排除。
52.“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可以自行成立组织,对认为有问题的人进行批判、斗争、抄家、体罚、关押、拘禁甚至剥夺生命等。这些现象说明
A.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取得进展
B.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的缺失
C.当时阶级斗争是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亟待健全答案√解析12345解析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它使得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公民个人尊严、公民合法权利等被肆意践踏。“文化大革命”时期形成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A项错误;
以1954年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已经颁布,B项错误;
“文化大革命”没有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问题,C项错误。12345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原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是法制。3.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答案解析√12345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其中,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的举措是A.1978 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B.1982 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
C.1984 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1982 年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答案解析1234√51234解析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20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5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的宪法草案公布以后,将会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护,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1954年)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国家各界领导人、文化科学教育界知名人士,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刘少奇的冤案也得到平反。12345请回答:
(1)材料一中毛泽东的讲话为哪次会议的召开做了准备?这次会议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作出的贡献是什么?答案解析12345答案 全国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析 根据材料中“1954年”可知是全国一届人大,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贡献”;(2)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后来得到平反昭雪,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解析12345答案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逐步恢复和健全。解析 根据材料中“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两个不同时期的民主法制情况作答即可。课件36张PPT。第3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历程
(1)197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______,宣布采用 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20 世纪80 年代初,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含义: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 制度,香港、台湾实行 制度。
3.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 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告台湾同胞书》和平邓小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中华民族思维点拨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开放“两岸三通”、扩大两岸交流等方针。被视为海峡两岸关系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二、香港、澳门回归
1.香港回归
(1)条件:“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2)过程
①1982 年9 月,英国首相 与邓小平举行会谈,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
② 年12 月,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97 年7 月1 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撒切尔夫人19842.澳门回归
(1)背景: 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2)过程
①1987 年4 月,中葡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 年12 月20 日,澳门回归祖国。1999香港问题3.历史意义
(1)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 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标志着中国在完成 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外国列强祖国统一大业易混易错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都可采用“一国两制”,但它们有本质区别。港澳问题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结果,其本质涉及国家领土和主权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结果,台湾和祖国大陆领土主权没有分离,本质上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因而,台湾问题应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交流
(1)停火:1979年,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民间交流: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2.进展
(1)1992年10月,达成“ ”,坚持 的原则。
(2)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九二共识一个中国3.展望
(1)有利形势:结束了长期隔绝的局面,两岸人员往来以及各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
(2)不利形势: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破坏中国的统一。
(3)解决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图解识记思维点拨图示法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海峡两岸的统一尽管面临着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和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破坏等不利因素,但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实践探究点1 “一国两制”的内涵
史料 《邓小平文选》中写道:“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承认台湾地方政府在对内政策上可以搞自己的一套。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答案思考 “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两制分别指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答案 前提:一个中国。
两制: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关系:大陆的社会主义是主体,港、澳、台的资本主义是补充。探究点2 香港回归
史料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就香港问题与她举行了会谈。撒切尔夫人提出“以主权换治权”,遭到邓小平的断然拒绝。邓小平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思考  (1)简述香港问题的由来。答案答案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9世纪末英国强行租借“新界”。(2)英方“以主权换治权”的实质是什么?邓小平敢于断然拒绝英方主张的“底气”是什么?答案 实质:继续保持在香港的统治。
“底气”: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支持。“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内涵
(1)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前提。
(2)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3)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但没有外交权。 史论总结主题二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探究点1 “汪辜会谈”
史料 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举行第一次“汪辜会谈”。双方就两会会务、两岸经济交流、科技文化交流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达成了四项重要协议。思考 你认为这次会谈能够举行的最重要基础是什么?对两岸关系有何积极意义?答案答案 基础:“九二共识”。
意义:“汪辜会谈”对发展两岸关系、扩大两岸经贸、科技合作和人员往来以及各项交流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里程碑。探究点2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史料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 000多人次。思考 (1)据史料,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
答案答案 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2)分析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原因。答案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两岸关系的缓和,为相互间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
②两岸经济合作交流是促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③祖国大陆方面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拓展提升④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扩大,拥有巨大的感召力。
⑤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不利因素
①“台独”势力的活动相当猖獗。
②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1.港澳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关于“一国两制”,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B.回归后的港澳台保持原有社会制度
C.其核心是一个中国
D.回归后港澳与少数民族自治区相同答案解析√12345解析 回归后港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故选D项。2.“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鉴于历史的经验和台湾的现实,我们提出了祖国统一之后可以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由此可见,“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主要是为了解决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国际问题答案√解析1234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鉴于历史的经验和台湾的现实”可以直接推断出“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5A.社会制度不同 B.实施群体不同
C.享受权利不同 D.主要作用不同答案解析√12343.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5解析 材料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制度上的不同是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本题选A。4.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我们有“一国两制”,也有“九二共识”。这两者的共同之处有
①均以尊重历史和现实为基础 ②均由中国中央政府提出,发展为法律文件 ③均以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④均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实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解析1234√51234解析 历史上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现实中两岸还未实现统一,“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都尊重这一历史和现实,故①正确;
“九二共识”是两岸民间组织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的,故②错误;
它们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维护国家利益,故③正确;
它们提出的一个中国的原则已经在两岸达成共识,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实践,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5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的神圣职责,也是全世界所有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希望李登辉先生从现实出发,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顺应民意,担当起历史的责任,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作出贡献。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末,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七子之歌》。诗中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七个孩子,盼望着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12345(1)结合材料一,为什么说“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的神圣职责”?12345答案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符合国家、民族利益,顺应民意。解析 从历史因素、民族利益两方面组织答案。答案解析12345答案解析(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1945年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三地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答案 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台湾1945年回归祖国,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形成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解析 分别回答香港、澳门的回归和台湾与中国的合与分。12345答案解析(3)我国政府在对台湾和香港、澳门的政策方面有何异同?答案 相同:都实行“一国两制”。
不同: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后可保留军队。解析 从方针与特权两方面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