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专题学习总结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内容索引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 线索梳理一、古代丞相制度兴废的主要历程
1.秦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帮助皇帝处理繁杂的政务,由此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丞相制度。
2.汉代因袭秦朝官制,汉武帝时起用布衣为相,同时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隋唐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4.北宋时期以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相权被分割、皇权加强。
5.明朝:明太祖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丞相制度遂废。二、秦朝以来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斗争
1.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2.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随着王国势力的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的加强,汉景帝至汉武帝时期,逐步削弱王国势力,最终诸侯王的军政大权被解除。汉武帝时建立刺史制,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唐宋时期整体上实行道(路)州县三级制。
3.唐朝中后期,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导致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4.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明初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中央有关部门。全面认识和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主要矛盾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2)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 重点突破3.发展历程:起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演变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5.特点
(1)皇权至上。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宣扬“君权神授”。
(5)文化专制。
(6)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6.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
(1)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2)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其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典型例题 (2017·课标全国Ⅰ,25)下表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以图表形式呈现。图表纵向信息显示出从汉高帝到汉武帝,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由15郡发展到108郡、国,这反映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王国越分越小,地方郡、国数量增多,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从而使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故C项正确。
诸侯国与中央的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故A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故排除B项;
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一般以统计表、柱状图、饼状图等形式作为载体,给出材料的出处、注释及提示语等而命制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分析概括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题技巧:四步法
第一步:读图文,看求答抓信息。即抓住设问角度及题干中的有效信息。
第二步:读表头看表注,抓住中心准确定位。即抓住表头、标注、图标反映中心问题。——图表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高分策略指导第三步:读内容逐项看,观趋势比差异。即抓住表格、图片中的细节信息,纵向看趋势,横向找差异。
(注:表格类试题可将表格数字转化成折线图的形式,看特征、观态势。)
第四步:甄别选项,史实验证排干扰。
(1)依据图表时空限定排除表述错误的选项;
(2)依据信息去掉表述不准确或绝对化的选项;
(3)其余选项反向带入图表,仔细验证排除干扰。课件37张PPT。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空坐标1.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特别是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进而弄清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分封制与宗法制,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丞相制与内阁制等。
2.注意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政治体制的创新,并关注其运行特点、历史影响。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内阁制等。
3.注意把握两条主线,一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与演变。 学法指导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夏商政治形式
1.早期国家的出现
(1)时间:距今大约五千年前。
(2)地区: 和长江流域。
(3)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黄河流域2.夏商政治特点
(1)夏朝:启继承禹的地位后,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 ”的制度由此开始。
(2)商朝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 ,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② 和 的密切结合。家天下宗法制神权王权历史认识正确认识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平等的、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二、西周分封制
1.背景: 伐商,周朝建立。
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3.内容周武王旧贵族世袭统治权朝贡军赋力役鲁宋子弟4.评价
(1)利:有利于稳定当时的 秩序。
(2)弊:后来,诸侯国兼并, 了周天子的权威。政治削弱易错易混“分封”与“封建”
分封制在中国古代原叫做“封建”制度。但这个“封建”与我们用于社会发展史中的“封建”不是一个含义,而是“封诸侯,建藩卫”的简称。为了将这两个“封建”相区别,今天史学界多称“封诸侯,建藩卫”制度为“分土封侯制”或简称“分封制”。三、西周的宗法制
1.地位: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2.特点:是按照 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3.内容:核心是 。分大宗、小宗,小宗须服从大宗。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 —诸侯— —士”的宗法等级秩序。
4.影响
(1)对西周: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
(2)对后世:对中国 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血缘宗族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卿大夫社会结构易混易错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对周天子来说,周天子是大宗,诸侯对于周天子是小宗。但在诸侯国内,诸侯对于卿大夫来说就是大宗,而卿大夫就变成了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卿大夫又称为大宗。所以,除了天子永远是大宗外,其他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一 分封制的特点与影响史料 见下图西周分封示意图答案思考 (1)周朝分封的诸侯国有王族建立的,有异姓诸侯(功臣、姻亲、被商灭掉的古国后裔等)建立的。齐国、鲁国和宋国分别属于其中的哪一类?答案 齐国:功臣建立;鲁国:王族建立;宋国:商朝旧贵族建立。(2)西周分封的同姓国多还是异姓国多?二者的分布有何特点?答案 同姓国多。二者交错分布,同姓国更多地集中在相对富庶地区,异姓国则在边远地区较多。(3)周王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答案 周王的目的主要是维护周王朝的有效统治。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从分封对象看: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从分布地区看: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从分封的过程看: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权利和义务是联系周王和封国的纽带。 史论总结(2)影响
①积极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地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
②消极作用: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内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③对后世影响: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制。主题二 宗法制的特点与影响探究点1 宗法制的原则及特点
史料思考 结合上图,回答宗法制的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答案答案 基本原则: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被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维系,族权与政权相结合。探究点2 宗法制的影响
史料 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石培华《中国历史纵横》思考 时至今日,宗法制早已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依然存在,试举例说明。答案答案 一方面是尊祖敬宗、“忠”“孝”观念和“家国”意识;
另一方面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亲情关系和人为划分远近尊卑。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1)当时影响
①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
②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起封建等级政治结构。 史论总结(2)现代影响
①积极作用: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1.全方位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的两大基本政治制度,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
(2)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3)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拓展提升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具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分封制,各诸侯国拥有较大权力,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A.商周的统治集团未实现高度集权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血缘宗族是早期政治制度的基础
D.商周王权充满了神秘色彩1.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有许多与“ ”有关,如“福”字形为图一,“两手捧酒献于祭台上”,“宗”字形为图二,“尊祖祭祀的庙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答案解析√12345图一 图二12345解析 根据图片及材料可知“ ”应为祖先牌位,这与统治集团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仅体现宗法制,未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故B项错误;
甲骨文中很多字均与祖先牌位有关,说明商朝政治以祖先牌位代表的血缘宗族为基础,故C项正确;
祭祀祖先牌位不能体现王权的神秘色彩,故D项错误。
2.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召公奭于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大宗
B.召公奭享有燕国所有的物产
C.召公奭领有燕国土地人口
D.召公奭无需向周王提供军赋答案√解析 周武王在周王室中属大宗,A错误;
分封制下的诸侯有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所以B、D表述错误;
C属于受封诸侯享有的权利,故选C。解析12345解析 材料虽然是以玉器为素材,但并非为了说明玉器制造的高超工艺,排除A;
未体现服饰、宗法制度的嫡庶差异,排除B、D;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可知王公侯伯子男之间形成森严的等级,所以应选C。A.玉器制造工艺的高超 B.服饰礼仪制度的规范
C.分封制度等级的森严 D.宗法制度嫡庶的差异3.《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这段材料本质上反映了西周时期答案解析√123454.王国维先生曾提出过商代没有宗法制的论断,谓“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理解上述论断的关键在于
A.“封邦建国”制度肇始于西周
B.宗法制存废关乎政治的稳定
C.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关键
D.商代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答案解析12345解析 因为“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关键,故C项正确。√12345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答案解析12345答案 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解析 第一小问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是稳定统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答案解析12345答案 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解析 第一小问意义,据材料二“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得出歌颂了周文王的功德;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一、二,得出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课件34张PPT。第2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六王毕,四海一”
1.统一六国
(1)概况:公元前230 年至公元前 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的秦王朝。2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开拓疆土
(1)概况长城灵渠五尺道历史认识(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秦结束了战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现象,也是秦始皇主要的历史功绩,为以后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海内为郡县
1.演变
(1)起源: 时期,列国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
春秋战国郡守3.特征:中央 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 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影响: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 政治的重要标志。垂直皇帝关键点拨贵族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实质上是对分封制的否定,不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分封制下官位世袭,独立性强,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下官员由中央任命,听命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三、百官公卿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采用“ ”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 的地位。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三公:即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 、主管军事的 和负责监察系统的 。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皇帝至高无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3.议政制度: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备皇帝裁决,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4.“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为“ ”。汉承秦制概念辨析思维点拨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一 郡县制的推行史料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答案思考 (1)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答案 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天下初定而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的地区,有利于巩固帝国的统治。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答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原因是历史经验证明,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史论总结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主题二 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度探究点1 皇帝制度的特征及本质
史料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思考 史料中反映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是什么?答案答案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探究点2 三公九卿制
史料秦朝“九卿”中的郎中令主管宫廷戍卫和皇帝的侍从警卫,宗正主管皇帝事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思考 据史料归纳秦政权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三公九卿制在处理国家政务上的特点。答案答案 (1)核心是“皇权至上”。“家天下”,家国同治。
(2)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皇帝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统治制度的特点。
(3)中央官职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确保了皇帝大权独揽和对人民的统治。
(4)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史论总结 拓展提升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比较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A.是大一统的王朝
B.没有自然灾害
C.人民生活富裕
D.社会安定团结1.某博物馆藏有一块砖,此砖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正面以凸线划为12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答案解析√12345解析 “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大意是:四海之内都臣服了,粮食丰收,路上没有逃荒要饭的百姓。由此可知秦朝为大一统的王朝。2.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A.攻打匈奴,修长城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
D.禅让制答案√解析 秦朝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治,防止诸侯混战的局面再出现。解析12345解析 根据“尽天下之权,而收之在上”可知,题目强调中央对地方控制过于死,分封制地方有很大的自主权力,故A项错误;
宗法制强调按血缘关系来分配权力,与对地方控制无关,故B项错误;
郡县制的实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故C项正确;
世官制是秦汉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故D项错误。3.顾炎武论及某一制度时,认为其最大的弊端是“尽天下之权,而收之在上”。该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官制答案解析√123454.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答案解析1234解析 根据材料,皇帝制度体现的是专制主义,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中央官制之先河”,三公九卿制度属于秦开创的中央官制,故B项正确;
御史制度属于中央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
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错误。√55.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12345(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影响,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答案解析12345答案 影响:诸侯国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威胁周天子的权威。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解析 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一“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得出关系疏远,相互攻击,据材料一“周天子弗能禁止”得出威胁周天子的权威;第二小问破解,据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得出统一国家,据材料一“皆为郡县”得出推行郡县制。(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影响。 答案解析12345答案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析 据材料二“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课件47张PPT。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法令出一
1.皇帝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点以及影响
(1)皇权具有 和随意性的特点,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2)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独断性二、君权和相权
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1)“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帝王往往采取 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限制相权2.限制相权的措施
(1)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建立由亲信近臣构成的“ ”。
(2)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代:设中书门下,其长官职务相当于丞相。为了分散丞相权力,曾增设“ ”,为副丞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
中朝参知政事图解识记易错提醒深度点拨唐朝三省六部制唐中书省与元中书省职权不同
唐代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总趋势是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这是由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沿革
(1)秦朝:在 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代: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由_________属下的官员承担。汉武帝设
,以监察地方政治。
(3)发展:唐代设置 ;宋朝设置提点刑狱司;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 复按等。中央政府刺史御史台监察御史御史大夫2.评价
(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图解识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五、行省的设置
1.背景
元以前地方制度的演进。
(1)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 、 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
(2)唐代为 、 、 三级。
(3)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则为 、 、县。郡县县州道州路2.内容
元代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以及 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依次为路、府、州、县。
3.管辖
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_____________等形式加以控制。
4.意义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 ,特别是调整好__________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图解识记宣政院定期觐见皇帝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一 汉代以来君主专制的演进探究点1 汉代中外朝制度
史料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刘辅传》
答案思考 史料体现了汉代中央官制的哪些变化?实质是什么?答案 变化: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实质:加强皇权。探究点2 对三省六部制的认识
史料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答案思考 三省六部制是怎样运作的?有何特点?答案 (1)中书省草拟政令,上承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奉行”,尚书省下设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执行。
(2)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探究点3 宋朝中枢机构
史料 “丞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权。”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任命知州军、通判等官员”。——《宋史·职官志》答案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中央官职设置的特点。答案 宋朝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枢密院掌管军事。汉代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丞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丞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丞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丞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丞相权力不断分化。丞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丞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史论总结主题二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史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摭言》思考 (1)从史料一可以看出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你认为这种选官制度会带来哪些问题?答案答案 主要标准:品德和才能。
问题:缺乏明确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容易被权势家族控制,致使官员的办事效率低下,官场腐败,统治基础狭窄,不利于政局稳定。(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具有怎样的历史作用。答案答案 作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成为唐王朝繁荣和强盛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及积极影响
(1)变化趋势
①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②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③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史论总结(2)积极影响
①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树立起了中央权威,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制度化的选官制度,提高了官员队伍素质,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主题三 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探究点1 汉唐地方政治制度
史料图一 汉代初期形势图图二 唐代后期形势图思考 史料中图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两幅图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存在什么问题?答案答案 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
存在问题:汉唐时期都造成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的弊端。探究点2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史料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朱子语类》思考 史料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答案答案 措施:在军事上,收回主要将领的兵权,充实中央禁军;在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在财政上,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
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实力。探究点3 元代行省制度
史料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思考 (1)依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答案答案 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2)综合上述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答案 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最终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 史论总结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1.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答案解析√123451234解析 秦以来,只有天子用玉制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的实质是皇权至上。
A项明显错误;
B项是表象;
材料并未强调神化皇权,C项不符合题意。52.《文献通考》记载:“中书取旨,门下复奏,尚书施行。”这段材料说明的办事程序应该是
A.中书省草拟政令?尚书省审批?门下省执行
B.尚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批?中书省执行
C.门下省草拟政令?中书省审批?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答案√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中书取旨”实际上就是草拟政令;“门下复奏”就是负责审核;“尚书施行”就是负责执行。故选D。解析12345解析 由材料中“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可以看出这指的是科举制,这种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故选D。3.《隆平集·取士》载:“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盛。”材料所反映的选官方式是
A.主要依据军功选拔人才
B.郡国每年向中央推荐人才
C.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做官
D.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答案解析√12345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答案解析12345解析 元朝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12345(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答案解析12345答案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解析 根据“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知矛盾的内容与趋势。(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答案解析12345答案 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与三司使,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解析 联系教材可知西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课件33张PPT。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废丞相,权分六部
(1)原因:明太祖 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过程:废除 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3)影响: 被永远废弃,皇权对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朱元璋丞相丞相制度2.内阁的设立
(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导致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2)设立:明成祖 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特点:皇帝为 而建立的政治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4)影响: 进一步强化;但宦官参政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朱棣加强专制君主专制易混易错内阁制不同于丞相制。丞相制下,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很高。但内阁仅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二、军机处
1.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 的需要。
2.实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 机构。
3.特点
(1)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 旨意办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3)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西北军务皇帝中枢4.影响
(1)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军机处的建立和 的推行,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密折制深度点拨思维点拨军机处是清朝政治体制中作用和影响最大的一个机构,但它始终不是正式的政府机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的个人意志来决定。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它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________,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管理机构: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等事务。
3.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改为流官,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宗教信仰易错提醒正确认识理藩院与宣政院的职权
(1)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新疆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
(2)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一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探究点1 丞相制度的废除
史料一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比喻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会典》
史料二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答案思考 (1)结合史料一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是什么?“朝廷总之”的确切含义是什么?答案 理由:朱元璋认为丞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不稳。含义:皇帝总揽大权。(2)谈谈你对史料二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答案 丞相的权力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丞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剧了政治腐败。探究点2 内阁的出现明朝内阁大堂旧址史料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思考 (1)明朝内阁是何时出现的?为什么阁臣拟旨“无不惴惴惧者”?答案 明成祖时出现的。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帝意。(2)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就是丞相,这种看法正确吗?为什么?答案 不正确。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答案 史论总结
丞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主题二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史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
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史料二 (清代)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答案 处理全国机要事务;保密性强;军机大臣权力有限,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时代特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渐趋衰弱。思考 (1)军机处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立及发展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军机大臣有何主要职权?答案答案 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根本原因: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职权:承旨、出政。(2)据史料二归纳军机处有何特点。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明清时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复杂。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明清统治者大力加强君主专制。 史论总结(2)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举措。
②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③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1.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
A.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
B.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
C.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
D.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答案解析√12345解析 为了弥补丞相缺位后的权力真空,明成祖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故B项正确。解析 从“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可以判断这指的是明初废除丞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此后组成的“特别的政府部门”指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殿阁大学士,他们不参与决策,也不负责执行政令和监察百官,只是协助皇帝处理奏章。2.“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答案√解析123453.明太祖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后又规定: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反映了明朝
A.出现宦官专权
B.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
C.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答案解析√12345解析 明太祖时期还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故A项错误;
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加重了皇帝的行政负担,而不是减轻,故B项错误;
材料“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体现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
材料“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123454.雍正皇帝说:“愿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这反映了清朝时期
A.雍正皇帝重视人才
B.雍正不愿大权独揽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君主同情广大人民答案解析1234解析 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5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三12345(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历程反映的本质问题。答案解析12345答案 演变历程: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至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
本质问题: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逐渐走向极端。解析 依据材料将其历程划分为汉代、晋至唐、宋代、元明清四个阶段进行概括,并分析出其本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概括其趋势。答案解析12345答案 变化: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使其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内朝(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趋势: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消亡。解析 结合三个时期丞相的具体职责,回答君权、相权的变化;从君权和相权的消长上概括出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