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导学案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导学案 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26 22:16:53

文档简介

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学习目标】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
2.了解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掌握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
4.掌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学习重点】
1.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学习难点】
1.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课前预习】
1.从1995年开始,沈阳市每年都会在某日的夜晚鸣响防空警报,以示不忘国耻。这一做法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那么这一做法所特选的日子应是( )
A.1月1日 B.7月7日
C.8月13日 D.9月18日
2.“北大营两侧,暴虐的中国军队破坏我南满铁路,同我守备队发生冲突。”以电报中这一伪造的情节为借口,日本发动了(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八一三事变
3.九一八事变后,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赋诗一首:“妄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江山,万世同羞耻……”诗中的“江山”是指( )
A.平津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华东地区
知识点2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4.如图是北平学生同反动军警搏斗的场景,他们高呼“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一事实表明( )

A.国民政府不抵抗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
C.九一八事变爆发
D.华北危机空前严重
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举行了示威游行。这一运动是( )
A.五四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一二·九运动
6.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等主张的两个人物是( )
A.毛泽东和周恩来
B.何应钦和刘峙
C.张学良和杨虎城
D.宋美龄和孔祥熙
7.国民党要员郝柏村回忆到:“以武力营救蒋委员长的军事行动,幸赖蒋夫人大智、大仁、大勇的人格,使蒋委员长平安脱险,并停止了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十年内战。”他回忆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东北易帜
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
A.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B.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C.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D.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互学探究】
1.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不主张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2.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北大营两侧,暴虐的中国军队 破坏我南满铁路,同我守备队发生冲突。”以电报中这一伪造的情节为借口,日本发动了(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
右图是20世纪某时期的一副标语。该标语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甲午战争结束后,半殖民地化加速
B.巴黎外交失败后,五四运动爆发
C.国共合作破裂后,南京政府建立
D.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沦陷
3.俗话说“相逢一笑泯恩仇”,国共两党在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合作,但其中第二次合作是外力迫使的,这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以后
B.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卢沟桥事变后不久,蒋介石被迫接受联共抗日主张
4.下图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的迁徙路线图(局部)。图中东北大学迁到北平的原因是( )
A.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C.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D.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形势所迫
5.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日本有人评论说:“这使对中国不利而对日本有利的主要因素,一齐消失了。”这里的“主要因素”是指( )
A.中国内战不断,四分五裂
B.蒋介石政府开始联共抗日
C.日本推行全面侵华政策
D.西安事变削弱了日本的侵华力量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发表在1946年的《东北画报》上。
材料二: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结交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材料三: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主张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而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则竭力主张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估计事变发展有两种可能前途:或者爆发内战……或者和平解决……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
(1)材料一中“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指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该事件标志着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材料二中张学良“彷徨无策”的原因是什么?张、杨为此于何时何地对蒋介石发动了“兵谏”?
(3)材料三中对于西安事变,国民党内部有哪两种不同的主张?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有哪些?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学习目标】
1.了解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史实;
2.知道并能讲述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3.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
【学习重点】
1.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2.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学习难点】
1.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2.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课前预习】
1、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城市,它因为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这里签订而受辱,因为三十万军民在这里被日寇屠杀而饮恨。“它”指的是( )
A. 北京 B.上海
C. 南京 D. 重庆
2、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于(   )
A.九一八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3、“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这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百团大战
4、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 )
A. 7月7日 B. 9月3日
C. 9月18日 D. 12月13日
5、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为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日士气,如果谱写一首军歌,你认为一下最适合的歌词是( )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C.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D.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互学探究】
1.蒋介石抗日态度变化的原因
2.如何认识南京大屠杀?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1937年,埃德加·斯诺在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大声质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要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刀?……”埃德加·斯诺的质问针对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华北事变
2.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1937年7月在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明( )
A.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B.局部性的抗日战争开始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形成
3.面对日寇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舍生忘死。以下四位抗日英烈,在七七事变后为抵抗日军向北平、天津大规模进攻而捐躯的是( )
①邓世昌 ②佟麟阁 ③赵登禹 ④杨靖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材料所描述的情景应发生在( )
A.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小华为“建军90周年图片展”搜集了以下四幅图片,其中与国共合作密切相关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1937年8月13日,日本以8月9日一名日本军官在上海虹桥机场被击毙一事为借口,出动大批海陆军和飞机进攻上海,是为“八一三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由此打响了( )
A.长沙会战 B.淞沪会战
C.武汉会战 D.徐州会战
7.1937年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
A.保卫重要城市上海和南京
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出现空前团结的抗日局面
D.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8.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30多万中国军民而饮恨。它就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京
9.2016年12月11日,大型电视纪录片《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第一辑)首映式在如图中的纪念馆举行。该纪录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淞沪会战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学习目标】
1.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的经过。
2.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3.掌握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
【学习重点】
1.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
2.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
【学习难点】
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
【课前预习】
1.有首歌唱道:“你手持汉阳造血染台儿庄,我手握大刀片喋血平型关,在战壕中你我分享着一口干粮……”歌词反映的史实发生于( )
A.抗日战争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2.“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战场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近20天内,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该战役的指挥者是( )
A.佟麟阁 B.李宗仁
C.彭德怀 D.赵登禹
3.下图显示了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以下关于该战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B.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C.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D.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4.“热血沸腾在鄱阳,火花飞迸在长江,全国发出了暴烈的吼声,保卫大武汉!武汉是全国抗战的中心……”这一首歌曲最有可能创作于( )
A.1931年 B.1935年
C.1937年 D.1938年
5.武汉会战,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辉煌一页。历时4个多月,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而宣告结束。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的形势是( )
A.日本侵占了东北,威胁平津
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D.正面战场进入抗日高潮
6.1942年1月英国的《泰晤士报》:“1941年12月7日以来,同盟国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此评论是指( )
A.第一次长沙会战 B.第二次长沙会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第四次长沙会战
7.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大规模进攻,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这与抗战后期国民党的哪一抗战态度有关( )
A.反对内战,联共抗日
B.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C.攘外必先安内,对日寇不抵抗
D.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小组展示】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互学探究】
1.台儿庄战役的意义
2.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
【小组展示】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对于中国来说,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以下史实可以证明日本离我们‘最远’的是(  )
                      
①南昌起义 ②九一八事变 ③卢沟桥事变 ④平津战役 ⑤台儿庄战役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
2.李宗仁将军曾说:“我们在内战中搅了二十多年,……黑白不明,是非不分,败虽不足耻胜亦不足武。现在真是天如人愿,让我们这些人这辈子有个抗日救国的机会。”李宗仁将军践行“救国机会”的最突出表现是(  )
A.卢沟桥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3.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场大溃退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政府执行片面抗战政策 B.国统区在经济上面临崩溃
C.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 D.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
4.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对日作战牺牲的将领共有115人,其中上将8人,中将42人,少将65人。这些数字主要说明(  )
A.正面战场抗击了绝大部分日军
B.国民党参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C.国民党军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
D.军人英勇杀敌与政府消极抵抗形成鲜明对照
5.
如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战役的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的是(  )
A.消灭北洋军阀统治的决定性战役
B.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C.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D.国民党军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6.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具有侵略性的强国,日本对中国始终包藏着侵吞领土的祸心,19世纪末,作为“中国之巨祸”的那场战争……在某种意义上也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中日两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城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
材料三 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为军国主义招魂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应引起中国人民的高度警惕,日本曾接连发生右翼势力篡改中学历史教科书和内阁成员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的事件。——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课外学史”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作为“中国之巨祸”的是哪场战争?
(2)“此后半个世纪”日本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哪一事件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列举两例中国人民“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战役。
(3)结合材料三,日本右翼势力不断伤害中国乃至亚洲人民感情的言论,对此你有何看法?你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的指挥者、战果和意义;
2.掌握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名称和根据地军民打击日军的战法。
【学习重点】
1.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
2.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的原因
【学习难点】
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的原因
【课前预习】
1.根据国共双方的协议,中共领导的红军和游击队接受改编后立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配合国民党军作战。淞沪会战期间,带领八路一一五师在山西东北部全歼板垣师团一部的将领是( )
A.李宗仁 B.朱德 C.林彪 D.彭德怀
2.续范亭先生对某次战斗高度评价道:“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我们的士气。”这场著名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3.抗战开始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起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在( )
A.豫皖苏边区 B.晋察冀边区 C.陕甘宁边区 D.冀鲁豫边区
4.电影《地道战》《地雷战》等反映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故事,从这几部电影中你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采取的斗争方式是( )
A.消耗战 B.攻坚战 C.阵地战 D.游击战
5.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的时代意义在于( )
A.团结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B.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
C.有利于统一战线巩固和全民族抗战 D.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6.1940年8月,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破袭战,给日军以极大震撼。日军把这场战役称为“挖心战”,这场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会战
7.日方《华北方面军作战记录》记载:“1940年8月20日夜,(八路军)向我交通线发动奇袭,将铁路、桥梁及通信设施加以炸毁或破坏,因此损失甚大……”日军描述的这场战役的指挥者是( )
A.李宗仁 B.朱德 C.林彪 D.彭德怀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互学探究】
1.百团大战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什么能够发展壮大?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中国军队在抗战中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是(?? )
A.台儿庄战役 B.松沪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2.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 )
A.松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太原会战
3.百团大战的主要作战目标是(??? )
A.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B.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C.夺取敌人在华北的大中城市 D.将日军赶出华北
4.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 )
A.晋察冀 B.晋妥
C.晋冀豫 D.山东
5.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关系是( )
A.正面战场是主战场 B.敌后战场是主战场
C.互相配合 D.各自为战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谈到游击战的作战原则时,毛主席曾一会儿伸开五指,一会儿收拢拳头,形象地说:
“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山地战是考虑便于建立根据地,发展游击战,小游击队可以到平原地区发展。”
----1937年8月,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下图是“根据地是战士纺纱织布”。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游击战的作战原则是什么?抗日军民创造了哪些游击战战法?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为了调动农民和地主的积极性,中共中央在根据地实行了哪些政策和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习目标】
1.了解全民坚持抗战的基本史实;
2.掌握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
3.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4.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学习重点】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学习难点】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课前预习】
1.1940年春,一位身处华东日本占领区的爱国人士撰写对联讽刺当局曰:“国祚不长,八十多天儿皇帝;封疆何窄,两三条巷伪政权。”据此推断,该对联讽刺的可能是( )
A.袁世凯中华帝国 B.长春伪满洲国
C.南京汪伪政权 D.重庆国民政府
2.1941年1月18日《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周恩来向项英等死难者致哀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该事件是( )
A.七七事件 B.西安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皖南事变
3.日寇的疯狂侵略,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下列事实体现了全民抗战的是( )
①妇女参与救护和战地服务
②农民军在廊坊、杨村狙击敌人
③青年学生投笔从戎
④海外华侨捐款捐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4.“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一政治路线出自(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
5.下列关于中共七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会议在北平召开
②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成为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会议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后的奋斗方向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报纸具有时效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快”就是报纸的价值所在。如图的报纸最早有可能发行于何时( )
A.1945年8月2日 B.1945年8月16日
C.1945年9月2日 D.1945年9月9日
7.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非法侵占和窃取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等中国领土,这是不可抹杀的历史事实。近代历史上“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能够回归祖国是因为(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美国支持中国抗战
C.中华民族投入抗战 D.蒋介石与美国合作
8.如图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日本侵略者投降的一幕,促使这一幕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
D.八路军、新四军浴血奋战
9.每年的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日战争的胜利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体现在( )
①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②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互学探究】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因指挥台儿庄战役而载入史册的将领是(  )
A.佟麟阁 B.赵登禹 C.李宗仁 D.彭德怀
2.如表汇总了我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发行的纪念邮票。该组邮票意在强调(  )
纪念周年
枚数
内容
70
13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烈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上海淞沪抗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台儿庄大战、延安革命、八路军总部旧址、百团大战等12个纪念馆
A.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B.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C.国家统一,民族独立 D.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3.“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这首童谣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 B.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C.进行了正面战场抵抗 D.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4.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中共“七大”
5.下面是有关中国共产党某次代表大会的描写:主席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横幅和会场后面“同心同德”四个大字交相辉映。会场两侧张贴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标语,四周24面党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24个春秋。该会议应是 (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6.1945年8月,《新华日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八年间的死亡留徙,苦难艰辛,在今天获得了报酬了……接受了他们的无条件投降。”材料中的“这一天”是 (  )
A.8月5日 B.8月10日 C.8月12日 D.8月15日
7.出现如图的场面是因为(  )
A.百团大战振奋了人心
B.台儿庄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C.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D.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8.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战时期,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3 5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 000亿美元。材料直接反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
①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②直接抗击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 ④得到了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