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了解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3.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学习重点】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
【学习难点】
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课前预习】
1.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曾被誉为“中国轻纺工业第一人”,又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此人是( )
A.张謇 B.李鸿章 C.陈启元 D.张之洞
2.令李鸿章伤感反省——“洋务是纸老虎”;让康有为、梁启超愤然上书——变法图强;使张謇暗下决心——“实业救国”的共同背景是( )
A.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民国19年,在一位生活在南京的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 B.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
C.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 D.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
4.“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这一社会潮流出现的时期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解放战争 D.辛亥革命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互学探究】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主要原因
2.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挣扎。下列表述是造成“恶劣的生存环境”的原因的有 ( )
①帝国主义势力 ②封建势力
②官僚资本主义 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压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是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生动写照。说它“畸形”,从行业看,是因为主要集中在 ( )
A.轻工业 B.重工业 C.造船业 D.冶铁业
3.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该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 )
A.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B.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C.资金少,技术力量极为薄弱
D.受到外国资本控制
4.面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识之士对此深感忧虑,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然而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步履维艰,其根本原因是 ( )
A.封建制度的阻碍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经营管理不善
D.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束缚和压迫
5.清末民初,政治变动带动了社会风尚的变化。中华民国成立后,革除旧习俗成为时代性的社会潮流。这一时期,你能看到的景象是 ( )
A.称呼上司为“老爷”
B.所有男子都留着长辫
C.旗袍和中山装等服装受人青睐
D.女子普遍裹小脚
6.与右图反映的剪辫风潮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公车上书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7.哲学家李泽厚强调:“辛亥革命至少带来了平等的观念。”下列史实最能够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 )
A.改称呼 B.剪辫 C.禁缠足 D.易服
8.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从总体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的特征是 ( )
A.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B.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C.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D.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废除等史实;
2.了解新式报刊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3.理解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
【学习重点】
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学习难点】
鲁迅《狂人日记》的批判性
【课前预习】
1.中国的职业学校教育始于同治帝,最早由左宗棠在福州船政学堂实施,初称“实业教育”,1917年改称“职业教育”。维新变法期间创办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是( )
A.京师大学堂 B.经世学堂中学历
C.时务学堂 D.京师同文馆
2.1901年,诏办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整顿翰林院,复办京师大学堂;1903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变革( )
A.教育 B.外交 C.娱乐 D.习俗
3.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A.《申报》 B.《大公报》 C.《新闻报》 D.《新青年》
4.以下是鲁迅作品的是( )
A.《子夜》 B.《雷雨》 C.《狂人日记》 D.《女神》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互学探究】
1.科举制度废除的得失。
2.报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鲁迅《狂人日记》的批判性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照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之一。右图照片可以用于考证( )
A.开眼看世界思潮的发展
B.洋务运动的开展
C.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D.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2.“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由此表明,科举制废除的直接影响是( )
A.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
B.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发展
C.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3.《申报》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它记录了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如果你想了解《申报》早期创办的历史,你应该去( )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南京
4.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曾评价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现代杂文的开拓者的评价,“他”是( )
A.齐白石 B.茅盾 C.鲁迅 D.徐悲鸿
5.促使在中国存在了约1 300年的科举制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有( )
①科举制度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科技文化发展的绊脚石 ②戊戌变法运动对科举制度的冲击 ③西方思想文化的涌入和近代新式学堂的举办 ④为了适应与列强的外交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下图为徐悲鸿创作的《愚公移山》(部分),它赞扬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忍不拔的毅力,表达了对夺取□□□□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下列适合填入空白处的是( )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朝鲜战争